明清时期赣南的风水信仰与自然生态环境

2015-07-14 16:08郭起华郑小龙
老区建设 2015年6期
关键词:赣南生态环境

郭起华+郑小龙

【提 要】演明清之际,赣南风水信仰的兴盛是一种历史现象,其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有着互动的关系。一方面,自然生态环境为风水信仰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政府通过风水信仰实施生态保护,民间因风水信仰而普遍种植风水林,促进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赣南;风水信仰;生态环境

【作者简介】郭起华(1977—),女,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客家文化、生态文化;郑小龙(1965—),男,江西省遂川县林业局新江林业工作站副站长,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业技术。(江西赣州 341000)

?眼基金项目201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明清时期赣南的风水信仰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SH1212)。

明清之际,赣南风水信仰的兴盛是一种历史现象,学界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和论述。文章试图以江西形势派风水术的诞生地赣南地区的风水信仰为视点,通过对明清时期赣南自然生态环境的探讨,解读其与风水信仰的互动作用,以期为制定今后赣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明清时期赣南的风水信仰概述

风水术,又称堪舆术,是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又是一种流传至今的民俗现象。赣南地区的风水术于唐朝末年由北方传入,民间风水信仰亦肇始于此。将风水术带入赣南地区的主要是杨筠松。“杨益,字筠松,窦州人,官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益窃秘书中禁术,与仆都监自长安奔虔化怀德乡。爱其山水,遂居焉。……刘广东?穴应为刘江东—笔者?雪诸徒,世称救贫仙人……著有《青囊》、《疑龙撼龙》、《穴法》、《倒杖》诸书传世。”[1]由此,杨筠松属唐末避乱南迁的客家先民。他由长安来到赣南以后,便在这里居住下来?熏寻龙追脉,从事风水术的实践活动,并授徒传术。

随着杨筠松师徒在赣南创建的江西形势派风水术的日益兴盛,赣南信奉风水的人也越来越多。迨至明清时期,风水活动已成为一种风俗普及于赣南地区,风水观念则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浸透于赣南客家人的心灵之中。无论婚丧嫁娶、建房造坟、作灶挖井、修桥补路、入学出行、探病会友,都要请风水师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可以说,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习俗,无不披上了风水信仰的色彩[2]。在民间出现了“……六乡寺观,共三百五十五处,有名古刹不过数十处。其余或一村公建、一族公建、或一家独建,为护风水、施茶汤之所。”[3]的社会现象。风水观念不仅盛行于民间,它同样是官府意识、行为的指南针。如《赣州府志》云:“越明年己酉,以形家者言,迁学宫作乾巽向,乃即圣殿东建明伦堂焉。”[4]演

二、自然生态环境对风水信仰的推动

1.赣南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风水信仰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赣南地处闽、粤、赣三省毗邻地区,全境东有武夷山山脉连绵,西有罗霄山脉雄据,南牵南岭山脉,北踞雩山山脉,造成山地、丘陵占全区总面积81%的山区地形特征,其间交错着诸多盆地,山间的若干隘口可与邻省相互交流。又“赣州在天末,屹然为三湘、八闽、五岭之奥区。”[5]演 赣南独特的地理形势,正是形法理论大显身手的地方,因为形法理论的特点就是“主于形势,原其所起,既其所止,以定向位,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所以,杨筠松来到赣南以后,很快就施展开了他的风水术数,并且有曾文、刘江东等一帮高足追随着他,遍历各地,寻龙探穴,观砂察水,开创了江西形势派风水术的发展局面。

2.赣南先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改造为风水信仰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性

风水术是在唐朝末年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客家地区的。一直到明清,赣南仍然是“赣为壤既瘠且贫,无金锡之珍,鱼盐之阜……织文机巧工技之利……农力为务。形势名为泽国,而居上流,山长谷荒相连属,无巨浸深薮陂泽之钟,堤堰虽设,灌溉不过数十百亩。”?眼6唐以前的落后程度?熏便可想而知了。加上南方山区阴霾多雨,虫蛇出没,各种疾疫容易流行。这样一种自然环境,对于客家先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要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和发展,除了需要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精神外,还得有一些适应环境的办法,其中,如何定居下来就是一个首要的问题。赣闽山区,地形复杂,溪河遍布,且多虫兽侵袭,选择一块好的地方来建房安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复杂了,而风水术恰好满足了客家先民们的这种生存需要。因为其阳宅理论的宗旨就是追求房宅建筑选址的方位布局与周围环境大自然的协调统一,以保证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平和,所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所以,风水术在先民们的定居生活和以后开发山区的斗争中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伴随着闽粤移民的大规模移垦以及新作物品种的广泛传播,赣南得到深度开发和发展,而作为对赣南先民生产、生活极具指导意义的风水信仰也因此而空前兴盛。?眼7

三、风水信仰对赣南自然生态环境的反作用

1.政府通过风水信仰实施生态保护

“明清时期,赣南的生态环境经历了从山高谷深,瘴气肆虐,不太适宜人类生活的原始状态,到拓荒垦殖,经济发展,环境较为适宜,进而又因人口膨胀导致过度开发,生态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仍的历史变迁。”?眼8赣南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导致了水灾、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生产生活。于是当地政府开始出现了生态保护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生态保护,然而这一行为的出发点或落脚点更多是风水信仰的需要。道光宁都直隶州志载,“山场蓄植草木,借滋灵秀,根株蟠结,山土尤借以坚疑。州属各山,每多铲削草皮,锄挖柴蔸,生气索然,一望尽成沙土。不特有关风水,而山土松浮,一遇霖雨崩卸?熏害及山下良田,各处山涧亦被沙土壅塞,贻害实非浅鲜。各乡村族正、绅耆及乡约、地保等,务须恪遵示谕,严行禁止。”?眼9从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每多铲削草皮,锄挖柴蔸”,而造成“山土松浮,一遇霖雨崩卸”,于是政府借助“不特有关风水”,要求“各乡村族正、绅耆及乡约、地保等,务须恪遵示谕,严行禁止”。说明当地官员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利用风水信仰严禁破坏环境的行为再出现。又如,“郡城东门外对岸,有童山一带,色赤如火。据形家言,城内时遭回禄,职是故也。同治九年,巡道文翼、知府黄德溥,购小松千万株,命附山居民种植殆遍。十年复筹款于城内设局,精制器械,妥议章程,以防不虞。局名保安,盖寓阖城永保平安之意云。”?眼10总体看来,地方政府主观上是出于保护风水,而实施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这在客观上积极地促进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2.民间因风水信仰而普遍种植风水林

风水林是赣南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风水意识的产物。受传统风水观“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客家人追求“山高水深,草郁林茂”的生存环境,通过“好气场”即林木茂盛来寻找理想的生存环境,也通过广植林木或保护林木来获得好风水。于是在赣南出现了随处可见的风水林,少则几亩,多则上千亩,大都是祖辈传下来的,一般树龄已有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历史,其长势也被当地民众看成是村落盛衰的表征,因此它神圣不可侵犯。培植和保护风水林成为当地人们的神圣职责和普遍行为,民众常立下乡规民约,将其严格保护起来,共同维护风水林的繁荣茂盛。

根据森林与小气候的变化规律,夏季白天随着太阳东升,热量辐射使大气受热,宅区气温不断升高及失去部分水汽。依据分子热力学原理,受热的大气分子较轻,会向上抬升,而林内的大气分子受森林遮荫,气温较低、湿度较大,湿润、较凉、较重的大气分子向宅区流动,这种空气流动形成风,风带着冷水汽不断向宅区输送森林制造的氧气、挥发的香气和负离子?穴大气的“生长素、维生素”?雪等精气供人类、动物呼吸。夜间,由于林内树木阻挡热辐射,气温较林外高,空气分子较轻而向林冠上空抬升。宅区热辐射快,气温下降比林内快,冷气流往林内流动,又把宅区的废气带到林内。先人应用气象日夜变化调节小气候,使宅区氧气、二氧化碳含量平衡,加上负离子、香气?穴精气?雪对人体健康有益,从而使财、丁兴旺,人、家畜与森林树木和谐共处。风水林与村落民居之间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保证了赣南客家居民的身心健康及生活便利。

[参考文献]

[1](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方伎志?眼O.

[2]?眼7罗勇.客家与风水术?J.客家学研究?熏1997,(4).

[3](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书院志[O].

[4](清)同治赣州府志.经政志[O].同治十二年刊本.

[5][6][10](清)赣州府志.舆地志[O].同治十二年刊本.

[8]李晓方.明清时期闽粤客家的倒迁与赣南生态环境的变迁述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

{9][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风俗志?眼O.道光四年刊本.

责任编辑:李佳佳

猜你喜欢
赣南生态环境
赣南老区展新貌剪影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国画作品《四季》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辨识赣南脐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