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2015-07-14 16:07刘元林石善革吴新文吴卫东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7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管理模式

刘元林+石善革+吴新文+吴卫东

摘要: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文章在分析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校院两级管理须坚持的三条原则和须研究、思考的三个问题,推进了二级管理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高等学校;二级管理,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往往一个学院的学生规模达到千余人左右,可以和20世纪90年代初一所大学的规模相当。高校的组织、规模、结构、功能出现了这些新的变化,迫切要求高校内部管理模式要随之改革,原有的垂直式的集权管理模式已不合时宜,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要逐步改变过去一直沿用的校级集中统一管理所导致的决策层次过多、反应过慢、管理效率不高的弊病。如何选择一种合理高效、符合实际的大学校管理模式,是高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可以提高学校、学院的管理效率。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各层次或各级别管理部门的管理幅度与层次必须相互适应,才能使各部门、各管理层面能高效管理相关工作,使所属的各项工作都能管得过来,管得高效。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可将学校从烦琐的事务性、具体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学校工作重心转移到影响学校整体事业发展战略与规划,制订学校的阶段性事业计划和发展目标并监督实施,制订和颁布学校的各项宏观政策与规定。同时逐步下放学校管理权力,降低管理重心,促使二级学院逐渐变为办学主体,提高其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院在学校的宏观管理与调控下,履行相应职能,具有相应职权,就学院的各方面工作对学校负责。这样可以实行科学的能级管理,增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更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和学校整体管理水平。

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可以打破传统分配方式,调动每一名教职工的积极性。传统的分配方式是以教职工的职称或职级作为分配的基准,很难体现多劳多得和优劳优酬财务分配制度。通过学校将财务、人事、教学等关键性权力下放,各二级院系能自主进行财务支配,自主制定津贴分配标准,真正建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同时可根据学院实际情况,自主统筹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管理,更大程度地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可以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各学院内部及学院之间,各学科、各专业间交流。使各学院更好地适应新办专业、尤其是交叉专业发展的需要,使二级学院更好地成为学校教育资源的组合实体,从而有效、合理、充分地使用教育资源。形成、巩固和突出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促使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增强学院综合实力。

二、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模式需坚持的原则

坚持适度集中与分权管理相统一原则。通过科学确定学校的管理权限,使学校层面尽量减少一些事务性工作,将工作和管理重点放在研究和规划学校长远发展的重大事项上来;通过适当下放管理权限,降低管理重心,使二级学院获得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并强化独立办学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二级学院切实成为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适度权力于一体的实体。

坚持指导监督与自主办学相结合原则。在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中,学校按照职责范围对二级学院行使相应教育管理、指导监督和考核评价等权力,二级学院则针对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就业、社会服务等某项具体工作接受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与监督,贯彻落实职能部门下发的文件精神,同时重视发挥学院在推进落实相关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机构精简与效率优先相促进原则。学校应加强宏观调控,精简、合并机构,理顺关系,缩减管理层次。同时,加强对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管理干部进行管理和培训,强化干部队伍素质,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二级学院是校院两级管理中的办学主体和活力所在,对二级学院的管理要实施激励为主、压力为辅的方式。

三、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思考

建章立制,促进依法治校。按学校和二级学院的责权利的分配,修订和完善相互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校院两级管理办法、校院两级管理实施细则、校院人事定编方案、校院工资津贴(含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津贴及办学经费)管理办法、校院教学管理办法、二级学院综合考核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等。学校建立学院工作监督评价机制,对学院实行行政监察、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对学院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评价。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制定教学、科研、学科、人事、学生、财务、党建等方面的监督实施办法。学校对学院实行目标管理,学院的一切活动必须在国家和学校法规政策范围内进行,必须有利于学校整体办学目标的实现和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提高。学院应重新完善并规范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学院院长办公会议、学院学术委员会、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学院建设发展的重大事宜均由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确定。同时制定与学院发展实际相适应的动态管理制度,并做到严格按章办事。

完善学校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学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首先,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对学院的评价包括常规教学评价与专项评估两种形式。常规教学评价包括日常教学督导、教学检查和教学规章制度执行效果评估等工作;专项评估包括毕业设计、生产实习、试卷、学科专业课程评估等。其次,建立合理、科学、有效的预算监督体系。该体系包括强化分项目支出的预算编制与严格预算执行两个环节。学院在学校下拨年度财务预算的基础上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制订各项目的财务预算编制工作,强化约束力,努力提高办学资金使用效率。学校财务处根据国家、省级财政方针政策,严格监督学院执行财务预算,促使学院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内部民主理财、用财机制,确保学校预算有序、规范、高校运行。再次,建立二级学院班子任期目标考核体系。学院班子的任期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师资队伍方面、教学方面、科学研究方面、学生工作方面等,通过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进行届末考核。

建立学院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促进学院持续发展。首先,健全二级学院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的高效决策系统与决策反馈系统。其次,健全二级学院学术权力组织,推行教授委员会制度,教授委员会负责学术管理,明确学术权力组织职权范围,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咨询职能,并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教师业务进行考核。试行学院院长不再担任教授委员会主任,保证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适度分离。学院党委发挥政治保障作用,院长全面负责行政工作。再次,健全二级学院教职工大会制度,建立有效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欣,刘幸菡,骆琪.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高校岗位设置与分级聘用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2):104.

[2]张真柱.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校职能的转化[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3,(8):34.

[3]刘亚荣,高建广,梅强,等.我国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68-75.

[4]吴福环,周耀治.综合性大学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的认识与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57-58.

[5]刘天佐,周清明.高等学校构建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5,(11):39-43.

■  编辑∕高  伟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管理模式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基于承包商管理的系统化基建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