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在边疆地区语文教学中的传承

2015-07-16 13:00何树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古诗文少数民族传统

何树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现状的分析,就传统文化教育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学校中的缺位现象,针对古诗文的学习,充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突出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使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完善自我,提升人文素养,成为一方英才,为“中国梦”的实现尽力。

关键词 边疆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5-0040-02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现状

1.缺乏读书学习的传统。原因首先是家庭经济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生活压力较大,没有能力去买书看报。其次是地域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对外面的世界缺乏了解,没有读书看报的意识。

2.习惯安于现状的生活。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动力不强,得过且过。究其原因,其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偏远,经济文化落后,缺乏积极进取的氛围;其二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难以取得好成绩,因而放弃努力。

3.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多学生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教育,这导致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是非判断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弱,义气用事,做事不计后果。

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诗文博大精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极好教材。这些文章,有的记载民族兴衰,有的记录伟大发明,有的描绘壮丽河山。教学这些占诗文,教师在与学生共同探讨作品文学价值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认识占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勇于面对挫折的生活态度。

中华民族在几T年的历史中,孕育了无数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热爱和平,崇尚自由,而且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宽广的胸怀,不畏强暴的精神和机智雄辩的外交才能,救郑国于危亡之间的胆识和谋略,让读者铭记于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骄横狂暴又阴险狡诈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先国后私和廉颇的忠义爱国、勇于改过都值得我们效仿。

2.认识祖国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以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树立自信心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曾经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明。这些在语文课本中亦有体现。如:《张衡传》,这篇文章记叙了早在东汉时期,张衡就在地震预测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造出了“候风地动仪”,早早领先于西方。亚圣孟子是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寡人之于国》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就是佐证。通过对这些篇章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在科技、文化诸方面给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而勤奋学习。

3.让学生认识祖国山河的广袤、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如《蜀道难》,描写了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艰险;《望海潮》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极写了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清雅;《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这些美景都让人心向往之。它们将自然美与情感美和谐统一,包蕴着诱人奋发的力量。学习这些古诗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国土辽阔、山川壮丽,培养学生树立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念。

4.让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古人尊师重教、谦虚好学的优秀品格

如《师说》中提出的“占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之”,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得“博学而曰参省乎己”,要“善假于物”,要学习-《劝学》告诉我们说。《寡人之于国也》则用实例证明了学习的重要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过教育、学习,让百姓懂得“孝”“悌”之义,从而尊敬老人,敬爱兄长。

5.对传统“孝道”的学习。封建社会以孝立国,现代社会一样需要孝道。李密《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一片孝心,感动当时的皇帝,亦值得高中生学习。

6.培养淡泊闲适的心态。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普遍焦躁的大众心念,要求教师肩起育人的重任。教学生学习《归园田居》中的淡然宁静,《赤壁赋》中的超脱潇洒。培养学生淡泊心态,对学生的发展,甚至对国家的未来都不无裨益。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时刻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其中,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读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引导他们提高自我修养,加强自我约束。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学习,分析传统文化对于少数民族的意义所在,进而让传统文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得以传承,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能成长为中华的英才,与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一起同铸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刘敏,呼吉图.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研究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6.

[2]李辉,李红.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学术探究,2002,01.

猜你喜欢
古诗文少数民族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老传统当传承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