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式培养法”在90后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2015-07-16 06:34郭姗
山东纺织经济 2015年8期
关键词:调研大学生教育

郭姗

(东华大学 上海 20005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目前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应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1]高校作为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帮扶的主要阵地之一,要率先承担起这一使命与责任。

目前我国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中的绝大多数都是90后,他们的思想状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较之以往的学生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有着明显的优势,比如: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追求个性的发展、自主性自信心较强、看重公正公平维护个人权益等。同时也要认识到,90后大学生身上也有着一些不足,比如过于看重自我,团队协作能力不足;[2]过于看重个人利益,过于功利;在追求成熟表象的同时内心较为脆弱,抗挫折能力较弱等。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说过,推动创业教育所带来的实际效果,绝非缓解就业压力这么简单、直接、短期。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是帮助学生开办公司,而是着力于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培养首创精神、冒险精神、独立意识、创业能力以及挑战现状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本领。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在了解学生需求和现状的前提下,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展工作。通过适当的教育手段,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3]

一、90后大学生创业意愿和现状调研结果分析

随着创业教育和指导工作的不断开展,90后大学生群体中有意创业的同学也是逐年递增,具体来讲,学生对于创业的意愿和学生群体中的创业现状情况如何,笔者近期做了相关调研,发放问卷300份,涵盖上海地区十多所高校,问卷回收276份,经过分析结合2006年所做相关调研,发现近10年来,学生在创业意愿等方面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1.有创业意愿及愿意尝试创业的学生比例大幅提高:

2006年的调研结果中,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创业比较认同,但是谈到是否自身愿意尝试时,还是采取根究个人发展情况再定夺的态度,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愿意尝试自主创业,更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创业,见图1.1。

图1 .1 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结果(2006年)

本次调研结果中,25%的学生明确表示想毕业后创业,65.63%的学生表示在关注中,如后以后时机成熟会选择创业,9.38%的学生表示不会创业,见图1.2。

图1 .2 90后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结果(2015年)

可以看出,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比例从原来的10%增长到现在的25%,学生对于创业的态度也日趋明朗。但是对于在学期间是否考虑休学去创业,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持保留态度或者直接否定,见图1.3。

图1 .3 90后大学生对于在学期间休学去创业的意见(2015年)

同时,通过调研,我们也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对于创业的态度也是愈加认真,或许10年前,学生还是抱着试试看,成败无所谓的态度,但是现今的大学生对于成功创业还是抱有很大的希望和重视(见图1.4),有71.43%的学生认为“付出了就要有收获,创业能否成功很重要。”当然,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对于学生创业也是相当支持的(见图1.5)。

2.创业实训和参加大赛的意识不断增强

2006年进行调研访谈时,当问到学生是否有意参加创业大赛时,学生较多的反馈集中在对于创业类大赛的不了解和无意参加上。近期再度进行此项调研,发现学生对于参与大赛的热情日益高涨,见图1.6。

从调研结果来看71.88%的学生想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并且应有3.13%的学生已经在参加或者参加过相关比赛。学生意愿的增强一方面是教育引导的结果,其实国家的重视各类创业大赛从种类到数量的增加也是促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从对创业大赛的重视,进一步调研,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实训和仿真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强,见图1.7。

图1 .7 90后大学生对于创业辅导和帮扶的需求调研(2015年)

有64.52%的学生对于创业模拟训练有着强烈的需求,同时也有41.94%的学生想依托或者已经依托模拟实训在在读期间就启动个人的创业计划,见图1.8。

图1 .8 90后大学生对于在校期间启动创业计划的调研(2015年)

3.90后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和指导方面的需求日渐清晰

笔者在对35位有意创业学生进行访谈后,在学生所需要的创业教育和扶持手段方面,总结出6大需求(见图1.7),可分三个类别:

第一个类别是理论补充:分别包括政策法规及工商税务方面的专业讲座、团队经营和管理技巧培训。

第二个类别是模拟仿真:分别包括模拟创业训练、创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第三个类别是考察交流:分别包括创业成功人士的经验介绍、参观创业型企业。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和分析,笔者尝试将多年研究的创业培育“三段式培养法”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调整,力争摸索出适合90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二、适合90后大学生的“三段式培养法”

三段式培养法由笔者于2007年首次提出,根据创业教育从最初的创业意识培养到最后的创业扶持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接受和发展能力的规律,摸索出三阶段的培养方法。特别是近年来,根据90后学生群体的特点不断调整创业教育和帮扶的方法手段,逐渐完善教育体系,初步凝练出适合90后大学生的“三段式培养法”

1.前段——树立意识、加强信心、发现自我、制定目标

(1)要树立创业的意识

对于80后学生的创业意识启蒙是落脚在教育并引导学生把创业当作个人的事业,但是对于90后学生要有一定的调整。90后大学生的“事业”意识很强,同时他们的“利益”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是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要激发学生的自我超越的意识,立足小我,看到社会和国家这样的“大我”。当然同时也需要让学生们意识到创业除了需要找机会,还需要找资金、人力和市场等资源,并且进行一定的风险意识培养。

(2)坚定创业信心

通过性格、技能和特长的匹配,找到适合学生的创业之路,坚定学生的创业信念。在这一培养模块中,教育者要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认知和定位,可以引入各类测试工具,这一步对于成功创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强化创业技能培训

无论是创业相关知识还是各项技能,要做到全副武装才能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需求和优胜劣汰。在校大学生在创业相关知识,特别是创业政策、税务工商等各项手续等几乎还是空白,这就要求高校创业指导部门整合各项资源、邀请校外创业师资为学生填补这一重要的空白。

2.中段——组建团队 模拟训练

在前段准备阶段,学生通过各个步骤已经明确了自身的性格特质以及自己适合的创业方向,并且补充了各项知识和技能,那么接下来就是对学生们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特性对他们分别进行辅导。

(1) 组建团队:

团队的组建是非常重要的,要注意的是创业初期,公司的股权结构设置,特别是团队建立初期合伙人之间的股权划分和股权结构,这也是觉得这个创业团队在今后能够长时间存活下去的关键。[4]

创业团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笔者分别把这三种团队称为:核心力型创业团队、沟通型创业团队和从沟通型创业团队中演化来的综合型团队。

根据创业的类型而言,如果是那种小型的作坊性质的小企业建议使用第一种组建团队方式;如果是相对高新技术企业这种不但对技术含量要求很高,同时对参与创业的人员素质要求更高的企业,应该选用第二种,即沟通型创业团队,如果随着事业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建议改换成第三种也就是综合型团队。

(2)从仿真模拟训练到创业孵化器

首先可以依托各类创业大赛和创新实验项目,让学生自己组建团队进行模拟创业,在这一环节上面,学生可以熟悉启动一个项目前的所有环节,包括:市场考察了解市场需求、了解投资环境、预测投资风险及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拟定商业计划书、策划实施步骤、树立企业文化背景、认清时事政治环境和机遇等。

了解了一些必备知识之后,就是较有挑战性的“仿真模式”训练即:

仿真模式 = 虚拟注册 + 实体运营

具体来讲,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外在条件而且心理上也有一定的准备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校园内的小型创业,虚拟注册公司,但是按照实际公司的实体运营,并提醒学生注意商业道德和市场运行规范。[5]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于高校学术创业的愈加重视,由高校和社会建设的各类创业孵化器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这无疑是给高校创业新人提供了肥沃且可靠的土壤。同时也将传统的创业仿真模拟提升到了一旦成熟即可真实运营的状态,为此,经过多年的探索,笔者发现,引入创业孵化的概念后,学生在创业培养的中间阶段也是重点阶段分了三个层次,并形象的称之为“创业三把火”:

火花→火苗→火种

☆火花: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在竞赛中找寻创业灵感的火花。

☆火苗:深度挖掘创业灵感,并组建创业团队,将火花稳固成火苗,模拟创业。

☆火种:通过各类资源的孵化,虚拟公司逐渐步入正轨,进行从虚到实的转变,创业的火种蓄势待发。

3.后段——走出虚拟,考察学习,身临其境,不断取经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们在学习练习如何创业的同时解决了一些问题同时也发现了另一些问题,特别是部分学生创业团队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准备进行从虚到实的过渡,在这一阶段,要注意加强创业团队的“走出去”和“请进来”,多了解社会实际需求和现有实体创业型企业的运营情况,切忌急于求成:

(1)让创业团队带着问题去创业型公司实习

指导学生创业团队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将团队成员打散,分别进入不同的创业型企业实习,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社会上创业型企业的生存现状,以及领略到较为多元化的发展战略,遇到更多的问题并学习解决方法,这对于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来讲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2)邀请成功创业的校友进行经验分享

这个举措貌似老生常谈,实质上却是不可或缺。请成功人事向学生们介绍经验,通过和企业家、投资者的直面交流,给学生生动形象地传授经验。在与90后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交流时,学生们也普遍提到了“人脉”,这与以往的学生有了很大的不同,反映出90后大学生群体在创业方面还是相当的务实。的确,人脉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给创业新人搭建与成功创业校友沟通交流的平台,其实也是在扩大这些创业新人的人脉圈,对于他们的创业初期的生存和发展大有利处。

三、一些思考

研究90后大学生创业教育并不是给90后大学生这个群体贴标签,并不是把教育根据学生群体特殊化或者边缘化。而是因为看到了在未来20年内,90后大学生群体会是我国创业的中坚力量,甚至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对于这个群体的创业教育研究才显得愈加重要。

另外,创业教育一定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更多的是要高校创业指导教育对学生创业团队一对一的辅导,而且这项工作也绝不是“立等可取”收到成绩的,因为创业工作虽然表面上看是就业工作的其中之一,其实它涵盖了生涯教育、三观教育引导和综合能力提升等多方面的教育,这是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期工程,也需要创业教育工作者们要树立“踏实工作、强化学习、立足实践、推陈出新”的工作理念,建立一种师生创业教育指导“共同体”的概念,在培养学生中不断总结经验,凝练方式方法,在应用到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而学生在受教和创业体验中也要及时反馈心得体会,让教师的工作能够不断完善,学生创业团队的成功一定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1]胡瑞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精神解读与热点、难点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02):3-10.

[2]周定财.“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 2011;(5):79-83.

[3]祝虹,潘勇涛.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以东南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1-133.

[4]牟巧初,梁式纯.创业团队股权制衡与内控有效性研究—以Y上市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 2014;(09):72-77.

[5]张小刚, 赵洁.从高校创业教育到创业实践的探析—以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7(3):163-166.

猜你喜欢
调研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