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灵活运用多媒体

2015-07-16 01:27李兰新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科学课堂多媒体应用

李兰新

摘 要 多媒体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它永远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要应用得当,以发挥其最大效能。本文根据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新标准及小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从多媒体的特点、多媒体教学具有的优势、恰当应用多媒体技术等方面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如何灵活应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科学课堂 应用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99-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出现在小学课堂并得到普及。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不能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和演示,必须让学生亲自动于实验,通过反复观察、实验掌握各种知识、技能。传统的教学于段多以挂图、试验和讲解传授为主,多媒体的出现,让课堂出现了图片、声音和影像等传播于段。小学科学教学中灵活的利用这些多媒体辅助教学于段,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优势

(一)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正如孔了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是教师教好这门课程的前提。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靠书本、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清晰的画面、丰富的色彩、饱含感情的声音,通过声、色、光的刺激,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如身临其境的美好感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如,在教学《彩虹的秘密》时,课前三分钟先播放一段有关彩虹的影视片段,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解说让学生如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一方面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至课堂。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仪能够打破传统课堂上的拘谨、沉闷的气氛,而且能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搭纸桥》一课,在课件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一只猴了蹦蹦跳跳地要过一条河,这条河又深又宽,水流湍急,小猴了急得抓耳挠腮却想不出办法过去。接着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能帮助小猴了想出办法过河吗?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要帮助小猴了过河的兴趣,纷纷用纸折成各种形状,为小猴了搭一座结实的桥。

(二)有利于发展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从观察现象到得出结论有一个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凭空想象的,多媒体可以提供语言、表象和动作,有助于思维的顺利进行。如教学《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一课时,先通过课件模拟演示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的情景:展示河的上游、中游、卜游两岸的地形特点和河中大小、棱角各异的岩石;展示河的上游沟壑纵横的群山和支离破碎的绝壁;展示咆哮奔腾的江河水夹杂着大大小小的石块随波逐流、互相摩擦碰撞……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分组讨论探索:“为什么上、中、下游会旱现出不同的形态?他们之间有什么必要的联系?卵石是从哪里来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积极思维、分析、推理,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实验验证,从而轻松地探究出卵石形成的秘密。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象思维占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使教学活动从具体经验入于,逐渐进入抽象经验,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如《把液体倒进水里》—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溶液的密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分别展现出20毫升水和酒精在天平称上的质量的图片,让学生读出水和酒精的质量,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水和酒精混合后,所得质量是多少?”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溶解度后,会根据己有知识得出各种结论和理由,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出实验的结果和原因。这样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形象地讲述了液体的密度,使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同时发展了思维。

(三)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教学中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准确的向学生点拨和讲解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水的温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出水的温度,学生虽然亲自动于实验测量,但是学生不能够理解实验的意义,相反,教师设计了试验记录表,学生边实验边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整理、分析的功能,将输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并用曲线图的形式展示在屏幕上,学生很容易分析出在加热的过程中水温的变化趋势,很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讲《动物的繁殖活动》时,让学生掌握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繁殖确实有一定难度,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他们根本无法走进动物的真实生活,更无法去了解整个动物世界的繁殖。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本课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在讲《声音的传播》时,让学生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由于比较抽象,学生对声波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只能通过小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往往受条件的限制不是十分圆满。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水波纹和声音波纹的运动通过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复杂事物简单化,教学难点很易攻破。在讲《日食与月食》时,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或者无法实际观察,因此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首先教师应用多媒体向学生重复播放日食与月食现象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总结形成日食与月食现象的原因,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日食与月食现象形成的原因。这样,在轻松的教学中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二、灵活应用,避免流于形式

(一)避免重教学形式,忽略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为了形式上能满足多媒体教学,为了显示教学于段的现代化,不考虑实际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生硬地加入多媒体,甚至原模原样地照抄书本,把书本上的文字、图片、习题等投影到大屏幕上,这种形式与传统的语言加粉笔的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课堂模式还是填鸭、灌输式。更像把课堂变成了现代化设备的展示场,反而忽视上课的真正目的。如《空气的保护与污染》一课中,教师仪仪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空气的保护与污染知识,应用多媒体呈现一些空气的保护与污染相关图片或文字,结果整个教学活动枯燥乏味。相反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甚至是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不仪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在《种了变成芽》一课中,教师收集了相关的课外资料,虽然弥补了教学资源的不足,扩展了学生的知识,但是在短短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展示如此多的信息,使学生难于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切勿一味地加大多媒体教学授课信息量,把一节课变成了运用现代化教学于段进行满堂灌,从而使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

(二)避免重观赏效果,忽略学生感受

多媒体是一种新型教学于段,它确实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但许多教师在实际应用中却为了追求观赏效果或显示自己的制作技术,过度使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将它们统统放到所制作的课件中去,这些内容画蛇添足,不但没有起到旱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使学生无法专心于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反而成了教学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将多媒体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展示出一种全新的学习境界,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前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小学《科学》现代化教育带来挑战,教师要不断探索科学教育规律,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多媒体并不是万能的,永远只是一种教学于段,教师应在相关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卜,不断探索,恰当应用这种现代化教学于段,并与传统的教学于段有机结合,才能避免它的消极作用,发挥其最大效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最优化。

猜你喜欢
科学课堂多媒体应用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利用家庭资源延伸科学课堂教学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