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文本解读新探

2015-07-17 18:55何斌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5年8期
关键词:新探刘心武圣贤

在传统的文本解读中,一般认为刘心武在文中主要论述了“没有意识到错过”与“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的两种人对“错过”的认识,以及对“有机会再次相遇的错过”与“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永远的错过”的两种人的“错过”态度。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是正确的,但也是表象的、肤浅的。实际上,作者在文中谈了五种人对待“错过”的不同认识,“思想决定高度”,五种人的不同认识也成就了五种不同的人生。

第一种人是“平庸之辈”。当“错过”邂逅“平庸之辈”,“错过”便是“惘然”。他们已经“错过”,但他们不仅“没有意识到”,更可悲的是内心竟然“产生一种自足感”,这样的人整天浑浑噩噩,不知“得之幸”,不知“失之过”,糊里糊涂,得过且过,结果是“灵魂堕入颟顸的渊薮”。

第二种人是“真的勇士”。当“错过”邂逅“真的勇士”,“错过”便是“超越”。他们在“错过”之后,“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并在“追悔”中真诚地反省自己为什么会错过,通过这一系列的内省活动,他们的“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第三种人是“智者”。当“错过”邂逅“智者”,“错过”便是“财富”。他们不仅能“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断地跟进思考,思考错过的原因,思考应对的策略,以致积淀出“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他们便能“冷静而成熟地驾驭”,从而“获得硕果”。

第四种人是“圣贤”。当“错过”邂逅“圣贤”,“错过”便是“境界”。他们“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其“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 “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这种对待错过的态度已经达到了常人无法臻于的“境界”,非“圣贤之辈”不能企及。

第五种人则因“错过”而几近于“罪人”。他们可能对错过“立刻意识到了”,但由于自己行动的“滞涩、凝结”,结果将错过发展成“过错”。

(选自何斌的博客,本刊有删改)

猜你喜欢
新探刘心武圣贤
汉字故事之圣贤的寂寞
境随心转是圣贤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修身
汉代鼓吹乐新探
喝茶聊天聊“圣贤”
炸 酱 面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
名人名师读《意林》——刘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