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公平视域下的超级中学

2015-07-17 05:58陈宏艳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措施

陈宏艳

摘 要:在中国,高考可谓一件举国盛事。与此同时,近年来,超级中学一词迅速充斥人们的脑海,成为人们关注并为广大学生家长“向往”的圣地。那些高考成绩十分优秀,高分学生集中且考入名校人数较多的重点中学中的“重点”可以称之为“超级中学”。各大城市的超级中学正在垄断一流大学资源,寒门子弟较难接受优质教育资源,严重阻碍教育公平。因而关注超级中学的产生原因、影响及对策对中国教育的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超级中学;教育公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93-02

“超级中学”大多集中于省会或大城市,其生源的一部分来自本市,另一部分从周边地区吸引而来。这类中学数量不多,却几乎垄断该地区的优秀生源和教师,加之拥有较多的经费和政策支持,高考成绩连年优异,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几乎各省市都有自己的超级中学。比如安徽省的六安毛坦厂中学、河北的衡水中学等等,举不胜举。

对于超级中学的兴起和发展所产生的结果,人们褒贬不一。一方面,超级中学的高升学率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大背景下为人们所惊叹;而高升学率背后又暗指的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成为政府炫耀政绩的资本;超级中学系列反应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超级中学的掐尖做法,垄断地区的优质生源,严重破坏教育生态平衡;由此而衍生的择校费问题,严重阻碍教育公平,为广大社会人士所诟病。哲学上讲,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迁移到超级中学问题上,超级中学的存在有利有弊。但是,就中国教育的长远发展角度而言,弊大于利。因此,逐步控制和减少超级中学势在必行。

一、超级中学产生原因

1、根本原因:

超级中学问题的根本在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1)从国家层面上:超级中学涉及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追根溯源在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并且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经济发展失衡,贫富差距大;其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教育领域的投资比例较低,教育经费不足。

(2)就个人而言:我国当前社会分化较为严重,贫富差距大,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数量众多,很多底层劳动人民希望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实现社会阶层的变动,充分利用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庞大的教育需求与有限的教育供给出现矛盾。

2、直接原因:

(1)政府的大力支持。超级中学出现发展乃至在各地独占鳌头,其得以生存的重要因素在于政府的大力支持。许多地方政府单纯追求政绩,注重形象工程。在教育上,超级中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政府通过政策倾斜、财政投入等方式来促进超级中学的发展。囊括整个地区尖子生的学校以及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高升学率乃至高名校录取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无疑是教育质量的提高,而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作为 高效有作为政府的一种外在表现,这就极大的满足了政府的虚荣心,因而政府对超级中学的投入支持乐此不疲。

(2)优秀生源的刺激。超级中学除了顾名思义的规模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分学生云集。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学生本身。超级中学不仅仅是招收本地区最优秀的学生,还采取跨区域招生的方式,这种掐尖生源的做法,为该类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质量保证。

(3)学校内部原因。当然超级中学的发展也有诸多自身的因素。在师资方面,由于财政的相对充足,该类学校有条件聘用经验丰富、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为学校的发展储备了优秀的师资队伍。在管理制度方面,学习并采用一系列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制度。在学习氛围上,同学之间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创造了客观的条件。此外,还包括教育硬件设施的齐全,独特的教学理念等等。

二、超级中学阻碍教育公平

1、从资源配置角度,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1)超级中学的存在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表现,同时又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失衡得现状。加大财政投入是政府对超级中学重点扶持的措施之一。从小范围来讲,在教育财政总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势必会使其他学校所获得的教育资金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学校的发展。从中国整体状况上来说,教育资金主要集中在部分超级中学上,使得其他广大普通学校教育资源薄弱,这种做法人为的拉大了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小部分人的利益。从短期和局部角度看,超级中学培养了大批高分学生,可谓硕果累累,成绩傲人。但从整体和长远角度来看,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严重阻碍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2)校际竞争与发展的外部条件不公平,超级中学的发展导致周边学校的沦陷。

近年来,超级中学得以声名鹊起,名扬四海的重要原因在于高名校录取率,而高名校录取率离不开优质的生源。为了垄断、网罗所谓“尖子生”,这些学校开出了种种颇具诱惑的条件,比如提供奖学金、免费提供食宿等等。校会利用这些“尖子生”获取的高考佳绩来提高学校身价,高价招收慕名而来的非“尖子生”。超级中学通过种种途径掐尖生源的做法无疑保证了他的生源质量。它不仅招收本地区最优秀的学生,甚至跨区域招生,吸纳各地的优秀学生。一个学校壮大了,周边学校却沦陷了。其次,在当前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指标单一的情况下,一个学校的生源质量在一定程度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学校的质量。尖子生云集的超级中学与普通学生乃至更多差生扎堆的学校实力可谓相形见绌,学校之间的竞争环境的不公平,也严重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国教育整体和长远的发展。

(3)学生入学机会不公平,体现为择校费对广大贫困生的限制。

超级中学由于升学率高、名气大,许多家长学生慕名而来。由于超级中学学生人数有限,面对众多人的青睐,择校费也名正言顺的浮出水面。在一些高中类的“超级中学”,当地政府和校方利用国家教育政策的漏洞大肆提高学生的学费,尤其是一些非“招生范围”的学生不仅入学要交数万甚至十万元左右的“入门费”,每年还要交数千元的高昂学费。很多“超级中学”一年的择校费已经超过大学四年的学费了。对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进入超级中学,享用优质教育资源;而对于贫困生来说,只能留在普通中学,无法享受到较好的教育。由于经济原因而被迫接受相对较差的教育,使广大贫困学生在中等教育阶段就拉大了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超级中学的学生,有高考名师的指点、优秀同学之间的互促、浓厚的学习氛围,这些都为他们学习效果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证。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却很难有这样的条件,这样无疑阻碍了教育的公平。

2、农村生源数量下降,加剧社会分化。

高考录取讲求“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对于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小时候可能没机会上幼儿园,他们的小学、中学教育条件极差,没有好的师资,没有像样的教学设施。与城里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享受了较少的、较差的教育资源。在关系到升学的中等教育的重要阶段,又半路杀出个超级中学。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教育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却要他们在高考中同场竞技、一决高下,以分数论英雄,其结果怎么可能是公平的?高中阶段也是学生努力学习,实现人生大逆转的重要时期,超级中学与普通中学的差距,使得普通中学的贫寒子弟远远的落在了超级中学学生的后面。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包括纵向流动,即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社会阶层、职业岗位、科层结构作纵向的提升。在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背景下,高考成为广大贫寒子弟实现跳农门的关键性平台。而超级中学的存在,间接的影响贫困学生进入名校的就读的机会,重点高校中农村生源数量及比例下降,加剧了社会分化,未能使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以上仅仅是从教育公平的视角来论其影响,超级中学的消极影响远远不止于此。比如打破教育的生态平衡、加强应试教育、扼杀一代人的思想力和创造力等等。

三、解决措施

1、从政府角度:彻底改变扭曲的教育政绩观。

教育资源的分配来源于政府的操作,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根植于其扭曲的政绩观。超级中学可谓是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绩工程。

(1)思想层面:首先,政府要立足于我国教育的整体和长远发展,确立教育长远发展的战略方针,改变只顾眼前局部利益的教育政绩观。其次,政府要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木桶效应,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其本质是促进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不是作为政府获得某种利益或荣誉的筹码。

(2)行动层面: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改变过去过于向重点超级中学集中的局面,教育资金的分配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注重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教育评价上,改变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指标的现状,建立对学校的多重评价体系,注重学校的综合实力。

2、学校角度:转变教育理念,倡导并践行素质教育。

超级中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高升学率,也就是说学校把升学率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超级中学又强化了应试教育,有悖于当前教育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学校校长及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变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切实践行素质教育。首先,学校不再把成绩提高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再把学生当做考试机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学校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认识到学校的盲目扩张容易导致教育规模不经济现象,认识到班级人数过多的不利之处,对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进行及时调整或改变,切实践行素质教育。再次,要认识到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不仅仅是好学生;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只有认识到这些,学校才不会采取各种手段跨区域招生、掐尖生源。

(3)法律角度:通过教育立法,规模中学的发展。

超级中学在全国各地愈演愈烈,严重阻碍教育公平,危害社会发展。必须通过教育立法,控制超级中学的发展.

(4)具体措施:划片招生、就近入学

采取划片招生的方式,严禁跨区域招生。当然这样做会遭到部分人的反对,但是这种短暂地牺牲一部分人的不合理利益,只为更好的均衡教育资源。促进中国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 琳.”超级中学”现象: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视角.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分类号】G639.2

[2] 秦亚洲 傅永涛 朱薇 周蕊. “超级中学”背后是扭曲的政绩观. 中国青年报.【分类号】G639.2

[3] 杨东平. “超级中学”超越了教育规律.中国教育报.【分类号】G639.2

[4] 习勇生.”超级中学”:普通高中校级差距的催化剂.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分类号】G639.2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