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创新教育

2015-07-17 12:57王秀梅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知识氛围情感

王秀梅

摘 要:我国传统观念是灌输知识,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力是“灌输”不出来的,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怎样实施创新教育,根据这几年的创新教育实践,我总结出氛围策略、情感策略、方法策略、知识策略等常用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氛围;情感;方法;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213-02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但是,我国传统观念是灌输知识,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力是“灌输”不出来的,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怎样实施创新教育呢?根据这几年的创新教育实践,我总结出如下几种常用的教学策略:

一、氛围策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课堂中教师应“以人为本”,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

1、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如“绿叶是制造有机物的‘工厂”,这一节的教学中,提出为什么绿色植物不用“吃东西”也能生存呢?很多同学回答不出来,学生越困惑,就越想解决问题,学习气氛就越浓,当得出结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来获得营养后,学生思维还处于活跃状态,还继续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植物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等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不仅加强了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

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如把“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3、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

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嘲笑,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情感策略

夸美纽斯曾经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情感智慧发展。如在学习有关遗传与变异知识的基础上,我及时给学生补充有关生物学领域内的尖端成果和研究动向。如介绍克隆动物,脑白金体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另外可以通过对生物史的考察,补充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如果把达尔文怀着极大兴趣研究生物进化的故事告诉学生等。

三、方法策略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

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

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当讲到“计划生育”的内容时,问,假如人类无节制的繁衍,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在讲到“环境保护”时,问环境污染任其发展,会带来什么恶果?

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是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学习“软体动物门”这节课是,有学生提出:人能不能也长贝壳呢?老师激励学生想象人类借助“贝壳”的实例。从古代战士打仗的铠甲、戴的头盔,到现代武警战士穿的防弹服一一被学生列举出来,然后老师总结说明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仿生贝壳。

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应集激趣、传情、达意、启智与一体,克服采取单一注入式教学模式,要想方设法诱导学生把知识广泛迁移,对问题进行全面观察,多方向、多途径、多角度思考,促进学生由定势思维向发散思维的转化。教学中,我善于把课文中一些重要物质、重要的生理过程、图解以及反应式等做为发散源,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比看谁想到有关知识点多。例如,我曾以ATP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寻找与此有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同学们广开思源,由ATP想到了:①ATP的名称②分子简式③它是直接能源物质,属于高能化合物④与ADP间的相互转化及在能量代谢中的含义⑤生物体产生ATP的生理过程及部位⑥消耗ATP的生理过程有哪些⑦与磷酸肌酸间的关系⑧在医药上的应用等。

实践证明,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予的热情,梳理、强化了知识,并且活化了思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中,我还注意设计智力上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想问题,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学习蒸腾作用意义时提出,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那么有无水往高处流的情况呢?讲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时,提出“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示出来,是不是也呈金字塔形?若是,有无例外?讲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时,联系糖醋蒜的腌制,提出醋是细胞不选择吸收的物质,蔗糖是大分子,也不能进入细胞,那么,为什么腌制一般时间后,却成了糖醋蒜?

四、知识策略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基础,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要求学生既要勤奋学习基础知识,又要注意掌握创新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归纳和综合,又要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方法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全面开发学生潜力,将他们培养成为21世纪的真正主人。

猜你喜欢
知识氛围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