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2015-07-17 02:40戴春英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课件信息技术

戴春英

摘 要:我校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系统,结合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进行了网络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直观作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内在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39-02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十分突出,置学生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这样的教育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有很多弊端的。为了将传统的教学引向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发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我校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系统,结合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进行了网络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三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直观作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内在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研究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既迅速又牢固。信息技术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愿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例如: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我教“晴”字时,采用了卡通变字法。先操纵鼠标出现一幅阴天时野外青山绿水、花红柳绿的春景图,并出现“青”字,然后再按鼠标,一轮红日出现在空中,顿时,阴云散了,山野一片光亮,花开了,树绿了,鸟儿叫了。学生见了此景,情不自禁地,异口同声地叫道:“天晴了!好美啊!” 我相机操纵鼠标将红日移至“青”的左边,变成“日”字,告诉小朋友,这就是天晴的“晴”。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晴”,也明白了字义,组起词,说起句子来滔滔不绝。

《观潮》是篇阅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层次分明,是篇很好的朗读教材。在教学中,我不是枯燥地讲解朗读技巧,而是借助“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用实景形象刺激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接着我让学生当小导游,给《钱塘江大潮》配上解说词,学生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他们争先恐后地做小导游。由于有了感性认识,又有生动、形象的画面作提示,学生对语言的把握都比较准确。他们能读出潮来之时的气势,体会到潮来之时的壮观。这节课,学生学得生动、愉快,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

二、有利于获取大量的语文知识

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解要强得多。我们知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要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向更大的范围拓展,向更深的内容挖掘,这时候就会遇到许多陌生的概念或者文本,这些陌生的东西已经有了前人的解读,我们不必闭门造车,可以完全拿过来加以消化。众所周知,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互联网的大量信息让学生目不暇接、兴趣盎然,他们用合作交流的方法从网上可以获得无穷知识。比如一首古诗的解读或者一位作者的生平,甚至可以与专家对话、与名师交流。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从网上查询资料、探寻方法、扩展视野、深化学习,也是最捷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是信息技术走进作文课堂后,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人物写真”,“风土人情”,“人与自然”,“各地览胜”,“名山大川”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如:“熊猫”是人们普遍喜欢的动物,可由于生存环境决定它们只能生存在祖国的西南地区,不冷不热,箭竹丛生的地方,这便是我们无缘与熊猫相见的原因。然而,通过信息技术,学生不但见到了熊猫,而且还了解到关于熊猫的许多特点。如熊猫的生性孤僻,活动范围小,喜欢在树上活动。繁殖、发育慢,以箭竹为食,有人的灵性,是残存的古动物,更主要是直接观察了熊猫的活动形象。再如“孔子”,“哥白尼”古今中外著名人士,学生对他们的详情了解甚少,可是信息技术满足了学生的欲望,让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语文知识。

三、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我们在讲解课文时,为了对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常常在黑板上或幻灯片上写出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然后生说师板书答案,为此耽误了一些讲解课文的时间。采用多媒体设计习题就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多媒体可灵活地将习题、答案储藏在课件中,只须操纵鼠标或展视仪便可将习题、答案公布于众,节省不少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采用长文短讲的方法,我在教学《开国大典》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教学主线,为了突出重点段的学习,我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前下载了大典的盛况视频,在讲大典过程中,给学生播放当时的原始资料片,毛主席那浓重的乡音和大典的热烈气氛感染了学生,使学生置身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四、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很容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在教学《捞铁牛》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根据水的浮力的原理把沉在河底的八只大铁牛捞起来的,体会怀丙和尚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教学课件。一是图文声像并用,再现课文内容。二是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制成动画课件,通过点击课件得到提示和帮助。如点击“铲黄沙”课件,便会出现船身上浮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船身上系着的绳子就会绷紧,此时划船,铁牛就被拔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进行了语言、思维训练。

再如,在比较平翘舌的声母z和zh的发音时,我设计了让“zh”的h闪动,并提醒学生拼读时注意翘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j、q、x和u相拼的规则,除了借助儿歌帮助记忆外,还设计成动画ü戴了一顶帽子,帽子有两点,看到j、q、x走过来,他就脱帽敬礼,学生看了觉得十分有趣,在笑声中,他们就牢牢地记住了这一规则。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的能力素质。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有特定的教学环境的支持,而多媒体的超文本的特征和因特网上大量的信息正好为这种能力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最理想的环境。所以,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例如:要学生制作电脑小报,在出版的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排版、打字等,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等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漫游海底世界》的文章,让学生网上收集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只要我们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好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积极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愉快,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课件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