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2015-07-17 02:40李明新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规则教学方法信息技术

李明新

摘 要: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44-01

信息技术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有时代气息的新设学科,醉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门学科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会越显突出。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信息技术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制订并有效执行课堂规则

有效的课堂管理也意味着以预防为主,纠控为辅,其核心就是制订并有效执行课堂规则。因此,建议信息技术教师在接手一批新生之时,在学生进人机房之前,就要着手与学生一起制订相关的课堂管理规则,使学生明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并制定相应的违反制度的处罚措施。课堂规则一经形成,要将规则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并让他们理解与配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向学生提醒、解释和探讨规则,并要注重规则实施的检查和反省。

二、因势利导,增强课堂吸引力

提高课堂吸引力,首先要保证适应学情、因材施教。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学生知识不同,水平高的学生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于是出现了“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有难易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学生设定不同要求。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出发,帮助他们制定恰当的课时目标,选取难易适中的学习内容,那么学生就更容易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进入“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的良性循环。其次,要做到清晰授课。每个模块的教学,我们都要告诉学生模块的目标、课时的目标,帮助学生把当堂的内容与学生过去的知识、经验、体验等联系起来,缓慢而明确地发出指令。通过变化目光接触、语音和手势来展示热情和活力,及时通过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等等。

三、讲究技巧,应对课堂上的“乱”

课堂秩序混乱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第一大“顽症”。我发现这种“乱”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生中的一些“技术高手”因感觉学习内容自己早已掌握,心理上产生优越感,就以指导同学、另类操作或者是高谈阔论等方式来彰显自己,而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听不懂讲课的内容,跟不上操作的进度,干脆破罐破摔,彻底放弃学习,转而做其它的事情,从而影响了课堂秩序;另一类则是源自于正常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互助,例如,讨论、辩论演变成了“吵”论、小组协作学习中的“乱”等等,这也在客观上影响了课堂秩序,

对于第一类形式的“乱”,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互助、合作等方式,分层设置学习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有所获的快乐。这样能力强的学生在较高层次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有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空间,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避免了破罐破摔情况的发生。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中“技术高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让他们当好“小老师”、“小助手”,帮助基础差的同学解决学习难题,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

第二类由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引起的“乱”,这种“乱”并不是学生故意捣乱引起的乱,而是由于学生掌握不好一个合适的度。因此教师在采用这些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在活动开展之前,必须把活动的规则告诉给全体学生,教师不仅要把活动的规则告知全体学生,更要把违反规则的处罚告知全体学生,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避免出现失控现象。为了保证学生遵守这些活动规则,教师选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应使每位学生明确分组协作学习的每一步骤,明白如何分组,如何确定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如何合作完成主题以及完成的作品需满足什么样的标准。

四、积极引导,应对课堂上的“网虫”

计算机教室是一个特殊的教学场所,计算机和网络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相当丰富的开放式空间。课堂上一些学生会经不住诱惑,将上机室当成了网吧和游戏厅,玩起了游戏,上起了网。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对课堂管理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一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引导学生或疏导学生的游戏情结。比如,通过反面典型教育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沉迷于游戏会造成的严重后果。通过谈心等方法疏导学生,淡化他们的游戏情结;通过屏蔽、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减少学生下载、安装、运行游戏的机会;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区分游戏的优劣,科学地探索游戏,把“玩”的兴趣转移到“研究”的兴趣上来。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好玩”的天性。“爱玩”是低年级初中学生的一个显著的心理特征。针对学生“好玩,想自由支配计算机”的心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尝试运用“15+20+10”的时间分配法进行激励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15+20+10”时间分配法是指:每节课用于教师讲授、师生交流的时间控制在10一15分钟之内,学生自主学习与完成上机实践的时间约为20分钟,如果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学习任务,剩余的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可任其自由支配,教师将无条件地满足他们的用网或上机要求。这样的课堂看似浪费了宝贵的10分钟,实则是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从“玩”中获得知识、技术和应用能力的“隐性”提高。

总之,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只要我们用心去雕琢,站在一个更高的思维层次上,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就一定能够不断地创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之路越走越宽广。

猜你喜欢
规则教学方法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