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著导读有效策略初探

2015-07-17 04:47郑培莲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名著导读兴趣评价

郑培莲

摘 要:名著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对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名著阅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名著导读,成为了每个一线语文老师不得不思考的课题。本文从名著阅读的意识树立、兴趣激发、方法指导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名著导读;兴趣;方法;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79-01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了顺应新课改对中学生的这一要求,各种版本的教材都增加了名著选读内容,语文考试也逐步加大了名著考核的分值。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名著容量大,时间长等,很多学生对名著望而却步。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该采用怎样的策略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把名著阅读落到实处呢?

一、树立阅读意识,明确阅读的必要性

当学生进入初中之时,一线的语文老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阅读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这时老师一方面要给学生讲讲一些毛泽东、苏步青、马克思等人阅读名著的逸闻趣事,初步引发他们阅读名著的意识;

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教育部要求的一些中外名著并展示名著的考试题型,让学生有啃下一本大部头名著的动力。学生看到与考试相关的东西,就更容易明白阅读的实际效用,这比老师讲任何大道理都有用。双管齐下,相信能够名著导读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唤起阅读的欲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阅读,“要我读”就会变成“我要读”,从而在不断的阅读中体会到阅读的愉悦和求知的满足。综合学生的实际,可行的方法有:

1、结合课内教学,激发兴趣。教科书里有不少的名著选文和附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这些内容为基点,进行有意识的拓展延伸,或介绍作家及其作品的代表作,或某个方面知识或问题的悬念,或一段精彩的描述,设置悬念,引发学生走进名著的欲望。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插入《鲁智深倒拔垂杨》的故事,让学生对鲁智深膂力过人,武功高强,英雄惜英雄的好汉形象有一定的认识,并以此引出武松、宋江、华荣等其他好汉,激起学生探求的愿望,从而主动阅读《水浒传》。

2、借助成语俗语,拉近距离。许多名著的故事和人物经过人们生活的积淀产生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语,利用成语俗语给学生推荐名著,富有亲切感,往往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比如向学生推荐《西游记》时,我们可以“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白骨精一计未成——又生一计”等俗语为引子 ,然后让学生在下个时间把和这个成语俗语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刺激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3、开展语文活动,创设平台。在名著阅读过程中,举办多彩的活动,既能让老师从中掌握学生阅读的情况,又能学生提供展现的舞台,产生阅读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深入阅读名著。如在名著导读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们交流自己对名著的认识和看法,通过思想的相互碰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同时加深对名著的认识。另外,举行名著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开辩论会、读书笔记展评、课本剧编排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三、阅读方法指导,事倍功半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单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名著,领会到阅读的乐趣。

1、读法点拨。首先,教学生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名著进行整体把握。其次,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精读名著作品重要环节,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略读作品的非重要情节,快速浏览的,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即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如在指导学生读《简爱》时,学生不喜欢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及心理分析,我就指导学生采用略读甚至跳读的方式进行处理,把精力放在精读故事情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笔记指路。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要与“写”相结合,才能读出实实在在的效果。所以导读过程中必须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学生才能领悟名著的内涵。除了引导学生摘抄名著中的经典名句及精彩片段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写出自己对名著某些部分的感悟和心得。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某一部作品,较好地提高阅读的效果。

3、课外导航。要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名著阅读要求,我们必须把阅读延伸到课外,师生共同参与,制定阅读计划,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老师并进行定期的检查,以此来督促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保持阅读的持久性

评价在语文名著导读中具有导向和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真正发挥名著的育人功能。名著导读的评价“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实际操作中,我们提倡采用阅读档案袋的方法、成长记录的方式来加以评价。给每个学生建立名著阅读档案袋。每阅读完一部名著就把学生的个人心得、小组评价卡和教师评价卡一起放进档案袋,并每学期期末评出阅读冠军、亚军、季军等,进行适当的奖励。这一评价机制既能较好掌握每个学生的阅读情况,也能不断强化学生的阅读意识,让阅读逐渐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和教学指导初中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

[3] 《浅析中学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吴建钢《未来教育家》2013年(2)

猜你喜欢
名著导读兴趣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种下一粒种子
导读名著,彰显魅力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