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专业学生生态翻译伦理的培养
——以翻译赏析课为例

2015-07-18 11:02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4期
关键词:译本赏析译者

周 杰

论英语专业学生生态翻译伦理的培养
——以翻译赏析课为例

周 杰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中心、三维转换等视角探讨了其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一个极为重要的共同启示:培养英专学生的生态翻译伦理意识,并指出其对英专学生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作为译者生存的意义。接着,介绍了其培养策略:翻译课堂生态策略与翻译课外生态策略,并以一堂小型翻译赏析实验课为例做了详细演示,论证了其可行性。

英语专业学生;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伦理意识培养;翻译赏析课

随着全球化趋势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日益加快,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作为跨文化交际性质的文化活动-翻译,对文化间的了解、融合与促进有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而作为日后潜在的译者-英语专业本科生,更是传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全球化语境下维护中国文化地位的重要后备力量。译者在传介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古文化时,应遵循何种原则,有何种责任与权力,应具备何种道德素养对译本的产生与传播有重要影响。英专学生在本科人才培养阶段明确自己在翻译活动中所应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伦理责任,对于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译者意义重大。而目前,在国内的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研究中,多集中于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翻译教材、翻译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方面的探讨(王树槐, 栗长江, 2008),专门探讨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译者伦理意识的文献并不多。这说明,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在学生的译者伦理意识教育方面还有所欠缺,没有引起广泛重视。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传统教学的弊端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指出翻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翻译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进行翻译跨文化交际时的生态伦理意识,以在译介中西文化时保持翻译生态的多维平衡,并以翻译赏析课为例,详细介绍了课堂培养策略与可行性。

一、生态翻译学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生态翻译学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翻译教学带来了深远影响。首先,生态翻译学奠基人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即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这里包括译者对翻译环境的选择性适应,也包括译者对翻译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胡庚申, 2013:17)而长期以来,英语专业翻译课堂往往更注重语言的对等转换,以结果为导向,对学生的译文进行大肆纠正,以培养出如参考译文般优秀的译文为最终目标。这样就过分注重译者对以原文为要件的翻译环境的适应,恰恰忽略了以译者为主要构件的目的语翻译环境选择译文的“适应性选择”与“事后追惩”。学生对“标准译文”产生恐惧,翻译成就感缺失,由此对翻译课产生排斥感与厌恶感。因此,培养学生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将翻译活动纳入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中,完整地认知自身作为译者对原文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与译文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适应性选择是有机统一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译者中心论”,即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导者,对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诸多因素进行整合、适应与选择。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负全责即由译者统筹协调翻译群落、翻译环境、翻译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胡庚申, 2008)翻译教学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无论是教材的选取、教案、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还是考核方式的选择与实施,都无不贯穿了学生这一核心要素。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而老师在教学生态中是引导者,是“台阶”,通过知识的传授与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一步步获取翻译能力并最终达到大纲规定的目标。可是,传统翻译教学却一直以老师为绝对核心,老师确定教材译例,授课方式主要为单向讲座式或评讲练习式,缺乏互动、讨论、评论、辩论等双向或多向式课堂模式。学生的译者中心意识薄弱,积极性差,总希望老师给出练习答案,缺乏自主思考与总结。培养学生译者的译者责任伦理意识,凸显学生译者在翻译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与核心地位对改善翻译课堂沉闷低效有重要意义。

再者,生态翻译学提出了“三维转换”的翻译策略,即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应从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三个维度实现适应性转换。(胡庚申, 2008) 翻译技巧与策略的传授无疑是翻译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翻译课由于教材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只能关照语言维度,如重复法、词性转译等技巧。而忽略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与交际功能的分析,导致学生只译出表层意义,而忽略其文化与交际因子的深层意义。语言、文化、交际等因素是翻译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互为联动、互相影响。在翻译课堂上,是否将这些因素纳入翻译生态体系进行综合考量与讲解,加强学生译者的生态伦理意识,尤其是系统综观式伦理意识教育,对指导学生译者在日后的翻译实践和译本在目的语文化生态的生存与传播极为重要。生态翻译学在以上三个方面对翻译教学的启示都说明,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译者的翻译过程整体性意识、译者责任意识与系统综观式生态伦理意识具有重大意义。笔者将这三种意识统称为学生译者的生态翻译伦理意识。

二、英专学生生态翻译伦理意识培养的意义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对翻译课程规定:“通过各种文体的翻译实践,运用翻译理论,训练学生在词义、语序、语法形式、句子结构、篇章结构、习惯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方面对比汉英不同两种语言,掌握翻译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英译汉,汉译英的能力。”(王占斌,2005:33)大纲明确提到学生运用翻译理论,指导自身的翻译实践,并最终培养翻译能力。从翻译能力培养的角度而言,作为翻译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翻译伦理是指导译者进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针,任何翻译活动都不可能脱离译者本人的从业态度、价值观、社会历史文化与意识形态等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没有在初始阶段对学生译者进行翻译职业道德与责任伦理意识的培养,学生译者便无法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更不会全面地考察翻译中语言、文化、交际、审美、认知、读者接受等多种生态因子。这样,在翻译技巧如词义、句子结构、修辞表达的选择上便会出现顾此失彼、只重语言对等的偏差,翻译能力也就显得畸形。因此培养英专学生的译者责任伦理意识对提高其翻译能力有重要作用。从英语专业学生赖以生存的重要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来看,翻译活动是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学生译者不仅要熟知两种语言在遣词造句、行文成篇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两种语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差异,注重在翻译时文化内涵的传递与交际意图的体现。(宋志平,2014:133)这样,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通过翻译课与翻译实践得到充分的提高。因此,在翻译课上培养学生重视对语言、文化、交际等多种生态因素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即用一种系统综观式的生态伦理意识来指导翻译活动对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意义重大。从译者生存的角度而言,学生译者未来很有可能从事翻译职业或是在工作中涉及翻译实践,学校培养出的翻译人才要得到翻译委托方与读者的认同,最终在翻译行业或是与翻译相关的行业中得以生存,就必须了解翻译的社会性、行业准则与译本评价的指标。而现有翻译教学模式长期受到传统的翻译功能对等论的影响,教师一味重视翻译技巧的讲解与练习的训练评讲,给出一个标准译文让学生竞相效仿,缺乏对当前翻译行业规范与标准的介绍。这种以语言对等为核心,忽视翻译社会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误以为文本的意义唯一、稳定不变,能超越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及译者的心理因素而独立存在。(杨荣广,2013:171)这对学生译者毕业后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翻译行业及不同领域极为不利。翻译适应选择论表明,译者生成译本后还要接受目的语文化生态环境的选择与评价,也就是“事后追惩”机制。因此,培养学生译者的翻译过程整体性意识对学生译者的生存具有积极意义。从翻译教师的职责来看,作为翻译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在从事翻译教学的过程中应秉承职业道德,除了传授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翻译思想:翻译教师身兼四职,他是翻译经验的传授和提升者,是翻译理论结合实际的示范者,是翻译思想和策略的诠释者,也是翻译职业操守的体现者。(刘宓庆,2003:52)

三、培养策略——以翻译赏析课为例

培养学生译者的生态翻译伦理意识大致有两个主要策略。首先,翻译课堂生态策略。翻译课堂生态系统是培养学生译者生态翻译伦理意识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平台,教师可直接通过教学素材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活动的设计(如翻译练习、译文赏析、小组讨论、翻译互评等)、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等手段)的运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译者的生态整体翻译观、译者责任意识、系统综观式的翻译伦理意识。其次,翻译课外生态策略。翻译课外生态策略是培养学生译者生态翻译伦理意识的第二平台,是对课堂生态策略的有益补充,包括课后翻译练习、课外翻译文献阅读、教师课外答疑等。下面,笔者将以课堂生态策略——翻译赏析课为例,详细介绍课堂生态策略的实施与效果。为了验证课堂生态系统对英语专业学生生态翻译伦理意识培养具备可行性,笔者组织了英语专业大三(第二学期)的10名同学,进行了一堂小型翻译赏析实验课(45分钟),主题为李白《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现将流程介绍如下。

1.首先向所有同学介绍该堂课的目的。通过李白《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小组讨论与课堂陈述,让同学们体会唐诗七言绝句的文学特点与该诗的意图,增强其文化底蕴;让同学们认识到除了语言对等外,文化与交际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及其对翻译效果的影响;让同学们都参与到翻译的评价中,并通过仿译练习,提高学生对文化词的翻译技能与传递唐诗文化意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之后,介绍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差别及对译者的要求。(5分钟)

2.介绍生态翻译学中评价译文的标准。“整合适应选择度”即作为译本评价与测定的标准:译者产生译文时,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继而依此,并照顾到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的总和。译品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程度越高,那么它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就越高。最佳翻译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胡庚申, 2013:19)(5分钟)

3.将李白《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英译本(译本1与译本2)展示,暂不给出译者姓名(避免个人喜好影响评价过程)。每位同学赏析10分钟,并按照整合适应选择度的标准,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选出自己认为翻译更佳的译本,并将选择原因写下来。将同学分为两组,A组为赞成译本1更佳,B组赞成译本2更佳,并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

4.两组汇总各组员的意见,各推一位发言人进行选择原因阐述。(10分钟)之后,教师对陈述进行点评,总结两译本(许渊冲译本;王守义&约翰诺弗尔合译本)的特点。(10分钟)

5.布置课后练习,译一首难度不大的诗《春晓》。要求各组同学按照译本1进行仿译练习,并达到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的转换和平衡。(5分钟)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本1(许渊冲):

Cataract on Mount Lu Li Bo (701-762)

如果说外观包装的设计升级只是产业升级的常态动作,那么包装材质的升级则更加深入到企业的生产核心。“我们从传统的透明塑料纸包装升级为纯铝锁鲜装,可以避免光及空气的进入,使紫菜的保质期得以延长,鲜美度得以保持。”阿一波紫菜的负责人李志江说,这也是为消费者营造更好消费体验的必要升级。另据了解,此前包括达利集团、盼盼食品等企业也与当地的科技型企业对接,利用科技助力提升外包装阻光固鲜的功能作用。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崔永禄, 511)

译本2(王守义&约翰诺弗尔):

Watching the Lu Mountain Falls Li Bai

The peak looks like an incense burner in the sunlight

Far awayI see the valley stretching before me

The whole waterfall hangs there

The torrent dropping three thousand feet

Straight down tothe valley floor

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y way

Spilling to the earth from the heavens(崔永禄, 515)

笔者将A、B两组同学发言情况汇总如表1。

笔者在学生分组讨论时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同学们讨论热烈,各抒己见。不少同学借助电子词典或字典理解原诗的意义,有的小组进行了分工协作,不同组员分别从语言维、文化与交际维阐释原因,同学们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选择译本1的同学能举出更多的例子论证该译本更优秀的原因。而选择译本2的同学则主要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分析译本2优于译本1的地方,而在文化与交际维上的观点相对较少。课堂陈述后,笔者进行了点评总结:译本1为许渊冲所译,译本2为王守义&约翰诺弗尔所译。许译兼顾了传神、音形美,尤其在韵律上颇有造诣,还原了唐诗的语言特色。同时,他译出了原作对于庐山瀑布气势磅礴、如临仙境般感受的描写,准确地传递了原诗的交际意图。在文化特色的翻译上,许译更体现出其对原诗意象与意境的准确把握。而王守义&约翰诺弗尔之合译虽然在考量目的语读者接受心理这一层面做得较好,却未能做到准确传递文化意象。A组同学对三维转换程度,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陈述理由更为充分;B组同学需要提高文化维与交际维的意识,培养一种系统综观的意识。从译本的生存情况看,许渊冲作为“中国唐诗翻译第一人”,其译本无论在翻译界的评介、译本再版次数还是被翻译学界研究的程度与引用次数都远远高于后者,证明许译达到了诗歌翻译在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的多维转换平衡,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这一赏析训练,笔者向同学们指出,在翻译时要培养一种生态翻译伦理意识,即秉承译者对翻译过程负责,协调翻译中各种因子的关系,对翻译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及“事后追惩”具有系统综观意识,兼顾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的多维转换,最终形成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本。

[1]崔永禄主编. 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龚爱华. 论我国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7(6):119-121.

[3]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3.

[4]胡庚申.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5.

[5]华有杰. 功能翻译生态环境下的翻译赏析课——以贺州学院翻译教学为例[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7):85-87.

[6]刘宓庆. 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7]彭萍. 翻译伦理学[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8]舒晓杨.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 上海翻译, 2014(2): 75-78.

[9]宋志平.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反思[J]. 民族翻译, 2012(3):84-90.

[10]王树槐, 栗长江.中国翻译教学研究:发展、问题、对策[J]. 外语界, 2008(2):27-33.

[11]王占斌. 关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 上海翻译, 2005(1):32-35.

[12]杨荣广. 论翻译教学中的伦理关涉[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2013,33(6):169-171.

责任编辑:苑莉

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A组6位同学(译本1更佳)1)动词的翻译。Exhales呼出,拟人手法;upended(挂),dashesdown(下),fellfrom(落)准确传神地表达了瀑布的动态与恢弘气势。译本2用risesfrom,hangs,drop-ping,spillingto未能体现原诗在语言上传递的气势。2)音韵。译本1在押尾韵方面做得好,1,2句尾的cloud与loud,3,4句high与sky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协调,准确再现唐诗的语音韵美。而译本2则完全打乱唐诗的音韵节奏,采用类似自由体,翻译时甚至将1句拆为2句,显得啰嗦冗长,完全品不出唐诗的风韵。意象词的翻译。原文“紫烟”“银河”“九天”均为比喻或夸张的修辞手法。紫烟并非如译文2所理解的紫色的烟(Purplesmoke)从上山顶升起,而是比喻日照时,云缠绕山峰的情景就像香炉飘出的烟雾般。译本1用awreathofcloud(花环状的云)清晰的传递了这一意象。“银河”一词是对自高空飞流而下瀑布的比喻。“九天”乃中华文化特色词汇,喻指广阔无垠的宇宙。译本2milkyway(银河系),heavens直接对译为“天堂”可谓是按照西方文化进行翻译,抹杀了中国文化意象,“银河系从天堂上溅了下来”让人感觉很怪。译本1则较为灵活地选用theSilverRiver(银色的河),azuresky蔚蓝的天空,更能传递出作者本人观察瀑布时身临其境的感受。译本1准确地传递了原文作者的意图与意境。译文2一味地关照西方读者的认知与理解翻译,虽然方便理解,但对唐诗的文化特色未能传递到位。 B组4位同学(译本2更佳)1)语言体裁:译本2语言较为贴近英文诗歌的自由体,能在英文读者心中引起共鸣感,更有亲和力。译本1沿用唐诗体裁,西方读者读起来或许比较费解。2)动词的翻译。hangs(挂):直译,更形象。risesfrom(生):将smoke作主语,为变通的处理,易于理解。Spillingto(落):溅出,形容瀑布落下时溅起的水花,更形象。dropping(下):易于理解。对于中华文化词采用部分直译如“紫烟”(Purplesmoke)更忠实于原文,milkway(银河系),heavens直接对译为“天堂”易于西方读者理解。译本1不太好理解。译本2能将原作者的基本意图传递到位,并且语言朴实易懂,更贴近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与认知。译本1感觉有点高大上,用词不太常见,具体原因说不出来。

G642

:A

:167-6531(2015)24-0077-05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度社会科学项目“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道德经》译者伦理意识研究”(项目编号:14SB0118)成果之一

周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四川成都 610225)。

猜你喜欢
译本赏析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步辇图赏析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