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语境下当代美术承载的言意之辩

2015-07-21 14:53孙远志
山花 2015年12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美术创作

孙远志

中国梦语境下当代美术承载的言意之辩

孙远志

美术作品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直观见证和文化强国内容的重要支撑,担负着文化继承与创新、主旋律与多样化等创作使命,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真善美的主流表现渠道。在“中国梦”的语境下从当代美术创作的现状分析,美术家们都在积极从美术创作的内涵承载方面切入,努力寻找作品独树一帜的辨识度,而辨识度高的美术作品不应流于空泛的形式,而应体现能够反映当代社会发展和美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蕴含着属于时代的主旋律、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具体表现在艺术承载上凸显社会的核心价值、思想的积极向上、表现的多元多样、作品的画工精湛,能够呈现出一股向上的精气神,主题表达清晰、明了及艺术水准高的作品。因此,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美术家们如何把握属于当下的社会变革,使当代美术创作更具价值和独特的辨识度,是“中国梦”语境下美术创作的根本价值取向。理性认知的把握与反映形式的意义表达是中国当代美术承载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对于引领中国当代美术创作发展及方向意义重大。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美术创作以时代特征

美术作品必须要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富有活力。纵观国内各类美展不难发现,很多参展作品多以贴近“中国梦”的时代追求与实干兴邦的时代观念为主题创作内涵,作品承载了深刻的人文内涵与关怀,直观地展示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与新成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积极的中国精神和气派。中国日新月异变化、良好的社会形态和人民的精神风貌,以真情实感再现伟大的“中国梦”,画出对民族、对家乡、对生活的感动和热爱。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是国内最高级别的专业性展览,参展的美术家正是站在了中国时代发展的前端,以作为中国人前所未有的自豪,用美术作品去反映时代的进步和人民的不懈奋斗,表达了美术家们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用独特的方式催生或记录着梦想,描绘着属于国家、民族和个人的美好生活和精神图谱,展现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伟大,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汇入了强大的正能量,这也正是“中国梦”言意的新高度、新起点。如第十二届美展中军事类题材参展作品,油画《亚丁湾护航》《天高云淡》《反恐突击队》,漆画《青春组曲》浓墨重彩地赞颂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军广大官兵忠实履行历史使命的时代风采,饱含深情地表现了军民紧密团结的鱼水情深,极具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了国人对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中国梦”的认同,彰显美术创作以时代特征。

纵观历届全国美展和当下其他各类展览中所展出的美术作品,总体兼收并蓄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不仅能够反映当代美术家们的文化思潮和民族文化责任感,以美术创作的贴近性探索独特视角,描绘记录人们在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题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艺术追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的有机结合。美术作品中展现出的这种强调立场问题的思路和眼光,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前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当代美术创作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立场是以美术创意为引领的主导作用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国人的共同审美理想,以生动的形象观念和美术创意作品的感性效果践行了美术创作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涵,从负责任的角度建筑了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的美术担当。

美术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多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表现手法运用直观视觉的美术创作方法,通过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展示中国精神、特色、风格、气派内涵,捕捉历史、工业、军事、城市、乡村等各领域的信息,反映各战线上人们的生活,从中表现对生活的印象和体验,以人物、事物及事件生活的不同侧面展现主题的丰富性。这正是“中国梦”的关注亮点和重要内容,也诠释了“中国梦”语境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中国建设及伟大复兴梦的本质属性。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使改革开放以来的和平发展、文明民主新形象得以具体化,充分展示了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核心价值及独特魅力。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永葆美术创作以民族精神

在当今全球化大趋势的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从相互交融碰撞演变为相互瓦解,撼动了文化自身立场的自信和现实基础,造成了部分文化形态的边缘化和传统文化的疏远,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中也有一些作品有极力地追寻和模仿西化的痕迹,这对中华文化造成了极大的侵蚀。文化承载着国家的梦想和精神,实现“中国梦”不能缺少文化,而中华文化的根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条件基础,保持住中华文化的精华不受西方文化中腐朽没落东西的侵蚀,也就保持住了中华文化的独立风格。当然,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也应积极地通过借鉴、吸取、消化西方文明和文化中积极、健康的部分并为己所用,突破西方中心主义文化思潮的笼罩,形成有别于西方当代美术的独特传统与完整文化审美内涵的辨识度,确立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基础的艺术价值阐释,对创立中国文化概念和形成思想体系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加工提炼,品味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传统文化底蕴,以美术创作形式重新诠释中华文化基因,坚守文化追求,这样才能使画作内容深刻,题材、体裁形式丰富多样。

鲁迅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典范。每个民族都拥有不可替代和不可复制的文化,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才能构成世界文化体系,只有尊重属于自己民族、国家的文化才能保持在世界上的生存权与话语权。中国当代美术创作如果割断了中华文化的血脉,就会缺少深厚滋养,丧失民族特性,最终将直接导致迷失方向。相反,尊重传统、珍视传统的美术创作也正是继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肩负提高国人精神文化素质的使命与责任,凸显“中国梦”特色的文化立场,这样一来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也就有了极高辨识度的文化立场和血脉根基,也能够说明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和整合力。无论是全国美展的参展作品——壁画《万国来朝》《姥姥家唱大戏》《离骚》,还是自2012年开始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既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美术创作举措,也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的指引下,尊重美术创作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探索规律,以主题鲜明的美术形象再现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彰显中国当代美术魅力,培育和弘扬民族伟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向前发展,牢固树立了中国文化的国家形象。

因此,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消费时代大众文化兴起的语境中,一方面,以美术创作的方式展现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维护一个国家和民族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美术家在把握一整套文化语汇和方式的同时,积极关注美术创作的社会文化内涵,以多元化的艺术语言、话语方式和价值标准支持、激发美术作品表达自身审美见解和审美情感的文化立场,表达了国人的审美见解和审美情感,以美术创作独特的辨识度重新强调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对于塑造当代中华文化价值立场影响深远。

秉持高尚道德情操,树立美术创作以至善能量

美术作品具有精神的永恒和生命的力量,能够直接浸入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在精神力量方面远高于其他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教化功能,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增长观者知识、开启智慧、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重要支撑,能有效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是人类灵魂的作品。”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来看,当代美术创作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新的时代赋予它以新的思想与内涵,面对当今时代及社会命运的变迁,整个社会对提高中华民族精神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的文化需求的呼声与日俱增。

美术作品是在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生命体验,用美术创作的形式阐释“中国梦”主题,赋予美术作品以至善能量,必须倾尽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才能承担起神圣的时代使命,只有与时俱进,美术创作才能把握住时代脉搏,才能充分考虑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满足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避免作品流于浅薄化、简单化、功利化。只有以至善能量为导向才能增强美术创作的感染力,尊重艺术规律,回归艺术本体,把握住时代所急需的精神风貌,而不是片面地表象颂扬。如全国美展的参展作品——国画《儿女情长》,水彩粉画《父亲·母亲》《加班归来》《都市中的一抹霞光》不仅在审美理念方面得以延伸,反映了喧嚣与静谧并存的生存空间和俗世浮生的生存状态下人物内心不同的心理、期盼与梦想,蕴含着深深的思想感情和人文温情,流露出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精神品质。

中国当代美术创作应以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多元化的局面为产生背景,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作用,坚守和弘扬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追求,而这样的追求也是对人性的坚守。以时代精神和内心情感撷取丰富的题材,深入生活并抓住生活中的感人瞬间和动人情节为创作素材,通过艺术上的提炼与升华,可以在作品中透露以美怡情、以美导真、以美启善的至善能量,释放出引领时代文化新风的强大正能量,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润泽人们的心灵,将所有的思虑之心净化为至善之心,传递至善至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精神品格,这也正是中国当代美术作品中需要树立的至善能量之所在。

综上所述,“中国梦”不仅给中国当代美术发展提供了信心、追求和力量,也给美术创作做了最好的内涵阐释,赋予了其独特的辨识度。让中国当代美术创作能够在梦想的舞台上,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中提炼出属于时代的精华、民族的精神、至善的能量。只有真正挖掘中国当代美术独特的辨识度,塑造新时代体现中国人的主体性,直面人生、社会的动态形象,才能给国人以鼓舞、启示、希望和动力,才能真正地创作出影响世界的“中国梦”美术形象,展示“中国梦”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独特性和吸引力。这不仅是中国当代美术创作所应积极寻找的辨识度,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民族共同利益追求的具体体现。

[1][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叶春辉,王希.中国当现代美术创作方法论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当代美术创作论坛论文集[C].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

本文为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社会服务行动工程”开放项目立项项目《基于漓江流域以桂柳古运河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引导研究》(KF2014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孙远志(1980— ),男,硕士,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和工艺美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美术创作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