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陪孩子玩的爸爸才是好爸爸

2015-07-24 18:43编辑张艳红付小平
母子健康 2015年5期
关键词:伊伊老虎亲子

编辑/张艳红 文/付小平

会陪孩子玩的爸爸才是好爸爸

编辑/张艳红 文/付小平

“我老公只知道挣钱,成天在外面忙应酬,大多数时候就是跟朋友一起喝酒、打麻将。回到家里,既不管孩子的学习,也不陪孩子玩。在他眼里,好像孩子就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我该怎么扭转他的观念呢?”

这是一位妈妈在向我吐槽时对自己丈夫的抱怨和指责。而这样的爸爸,从古至今并不少见。很多爸爸往往会把忙作为最好的借口。工作忙,可能是事实,很多时候也是绝好的借口,所以没有时间来倾听孩子,来了解孩子。但说到底,还是我们是否愿意对自己的孩子用心,是否愿意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付小平

复旦大学博士,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多家报刊专栏作家,“男孩部落”微信公众平台创始人,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把孩子温柔地推开》《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培养儿童自控力》等家教畅销书。

即使爸爸有空陪孩子一起玩,但我们常常看到的画面却是,当孩子积极投入到游戏中的时候,爸爸只是随意做做表面文章,刚玩几分钟就开始东张西望,若有所思,孩子往往不停地叫着爸爸,希望唤回神游的父亲。如果这样陪孩子玩,可能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孩子和爸爸都会感到索然无味而草草收场。这样的陪玩,也完全达不到亲子互动的目的。

作为爸爸,究竟如何陪孩子玩,才能既让孩子收获快乐,又让亲子互动的效果最佳呢?

转变心态:从陪孩子玩转变为和孩子一起玩

要让爸爸更加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首先就得把心态进行转变,从陪孩子玩,转变为和孩子一起玩。当我们感觉是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就不会把陪伴孩子当作一种任务,更不会随便应付孩子。同时,我们也会从中享受到早已久远的童年欢笑,重新唤回那颗尘封已久的童心,不断发掘曾经熟悉的童言稚语。

每次和女儿伊伊一起玩,我都彻底进入玩耍和游戏的状态。不管是什么游戏,我们常常都玩得兴高采烈、大汗淋漓。我每次都不禁感叹,和孩子一起玩这么有意思,怎么还会有很多爸爸觉得是一种负担?

投入状态:从敷衍了事转变为全力以赴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尽收眼底。很多爸爸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常常心不在焉、左顾右盼,让孩子感觉是在应付差事,而不是高质量的陪伴。无论多么简单的亲子活动或者游戏,只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关键是我们的心与孩子的心,每时每刻都要在一起。

有一段时间,在小区和伊伊散步的时候,她发明了一种老虎抓小朋友的游戏。我扮演老虎,有自己的固定活动范围,而伊伊扮演小朋友,一般情况下她都在这个圈外活动,偶尔误闯老虎的地盘,就要跟老虎斗智斗勇,最后才能不被老虎吃掉。

我们在游戏中笑着、跑着、打闹着。就在那个时候,我仿佛也感觉回到了童年的时光,我们甚至会玩得忘记了时间,平时半小时的散步时间,我们往往会玩到一个小时。我所扮演的老虎,张牙舞爪、凶神恶煞的样子,常常引得路人围观。妻子在一旁也笑得前仰后合,而我却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雅,更不会感到难堪。因为我没有觉得是在陪孩子玩,而是我们一起在玩这个快乐的游戏。

回归童心:从成年人转变为大孩子

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我们需要始终把自己当作大孩子,放低成人的身段,放下家长的权威,退回到曾经的童年时代,与孩子一起嬉笑怒骂。我们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一起玩,不要居高临下地随便指责孩子。如果爸爸经常不耐烦地对孩子责骂说“你真笨”“怎么老是教不会”,孩子也许以后就再也不愿和爸爸玩游戏了。

如果在孩子看来,爸爸就是一个喜怒形于色的“大男孩”,玩的过程中就会更加放松,也会更加愉悦。从小到大,如果有人问伊伊最喜欢的家里人是谁,伊伊的回答一定快速而坚定:“爸爸!因为爸爸最喜欢陪我玩。”确实,我是平时和她玩得最开心的家庭成员。孩子的心是最容易俘获的,关键就是我们自己要永葆一颗童心。

不断成长:从黔驴技穷转变为陪玩高手

很多时候,爸爸之所以不愿意陪孩子玩,并不是不愿对孩子用心,其实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当笨手笨脚的爸爸被孩子逼得黔驴技穷时,在他们眼里,孩子就会在转瞬之间从人见人爱的“天使”变成调皮捣蛋的“魔鬼”。

要跟孩子一起玩得开心,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学会很多方法的。如果爸爸的兴趣爱好不广,那就尽量多培养一些兴趣特长;如果爸爸的游戏方式单一,那就尽可能学习更多的游戏;如果爸爸的耐心不够,那就努力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绪;如果爸爸缺乏激情,那就尽情享受亲子之乐。

其实,陪孩子玩也是一门学问,在选择和开展游戏时,我们需要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合于孩子所处年龄段的游戏。假如孩子总是粗心,爸爸可以和孩子玩“找不同”;如果孩子坐不住,爸爸可以和孩子玩拼图;对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比如让其在医院游戏中当医生,学会照顾别人。

付博士谈育儿

孩子玩游戏的3个阶段,爸爸需了解

瑞士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儿童的游戏要经历三个阶段:

练习性游戏,在孩子出生后的两年内出现,这类游戏的主要特点是对各种动作的重复再现。比如:一次次地把刚垒高的积木推倒重来,一遍遍地拉着小车来回走,乐此不疲。爸爸要了解的是:对2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任何一种活动、任何一样玩具或材料,只要他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进行和反复摆弄,就意味着对他来说还有挑战性。

象征性游戏,即模仿游戏,出现在幼儿园时期或者说学前阶段,所获得的最主要的认知发展能力就是学会使用不同的象征。儿童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动,如“过家家”、“小医院”、“商店购物”等,装扮成想象中的角色。爸爸要了解的是:儿童游戏在象征性阶段正是想象力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将教育要求内化为孩子“玩耍”需要的最好契机。

规则性游戏,从孩子六七岁开始出现,代表规则意识的萌芽。爸爸要了解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会选择玩伴,变化玩的方式(选择玩的时间,改变玩的空间和环境,约定协商玩的方法等),他们不再局限于那些固有的游戏,而更喜欢创造新的游戏,拓展游戏的空间。

猜你喜欢
伊伊老虎亲子
躲描猫的大老虎
老虎不在家
伊伊讲故事
伊伊讲故事
老虎变成猫
跑得快你就跑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