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翻译“转向”

2015-07-24 19:00刘丽艳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名作欣赏 2015年24期
关键词:转向华裔文学

⊙刘丽艳[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翻译“转向”

⊙刘丽艳[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史的梳理,发现近四十年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甚少从翻译角度出发,因此呼吁翻译的“转向”——用翻译的手段来分析华裔美国文学。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华裔美国文学的文化翻译研究和汉译研究。

翻译转向华裔美国文学文化翻译

一、前言

近年来,华裔美国文坛新人辈出,作品层出不穷,发展如日中天。通过翻译大量引进华裔美国文学已成必然之势。但目前针对华裔美国文学进行翻译研究的却少之又少。在实践先行的情况下,如今只有加快理论研究,赶上实践的步伐,才能对今后的翻译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使译文质量得到保证。同时华裔美国文学创作的特殊性——其内容包含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语境下,研究华裔美国文学这一已经引起西方主流社会重视的文本类型的表达方式,对制定当代中国文学的英译策略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且目前的翻译研究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层面的相互转换,也是跨文化层面的研究。因此,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文化翻译与该种文学的汉译便是“翻译道上的双程路,在这来回转折之中,有关文学翻译的种种问题,都很全面地显现出来”。但就目前研究的稀少与单薄情况而言,这方面的探索显然任重而道远。因此,本文呼吁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转向”——用翻译的手段来分析华裔美国文学,这不仅包括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研究,也包括了其文化翻译的研究。

二、国内外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翻译视角的缺失

国内外学者对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华裔美国文学的界定(及其中文译名)一直都有争议,目前来讲其定义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上的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应包括定居在美国的华裔、华人(不管其出生何处)用英语或者中文创作的描述其在美国的生活体验和奋斗历程的文学作品;而狭义的华裔美国文学则强调出生、生长或者定居在美国,成为美国公民的华裔、美籍华人用英语创作,描写其在美国的生活体验和奋斗历程的文学作品。因此,为了使概念清晰,在本文的研究范围里,华裔美国文学便指的是上述的狭义定义。

(一)国外华裔美国文学研究

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最早被归拢于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华裔评论家赵健秀、陈耀光、徐忠雄为首的男性华裔从创作历史出发,建立了亚裔美国文学传统,从他们强调的“亚/华裔感性”和美国本土性的文化主义到80年代的金惠经、海格冬对亚/华裔文学研究版图的扩展,“90年代初林英敏、林玉玲对亚/华裔女作家的特殊关注,黄秀玲建立亚裔美国文学内部整体性的不懈努力,骆里山对族裔、阶级、性和性别的混杂性、流动性的共同考量以及20世纪末流散批评视角的切入”,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之势。一些学者逐渐把华裔文学从亚裔文学里抽离出来进行个案研究。全美国从1972年至1996年共出版了二十三本美国亚裔/华裔文学选集,其中六本是专门论述美国华裔文学。而研究华裔文学及单个作家的专著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如:《谭恩美批评导读》(Amy Tan:A Critical Companion,1998)、《汤亭亭批评导读》(Maxine Hong Kingston A Critical Companion,2001)。在这四十多年里,华裔文学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总体趋势呈现了从本土到离散,从单一的文化研究转向多视角多方位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势头。但国外的研究从翻译角度出发的却寥寥无几。笔者以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为主题词搜索的PQDT的学位论文有上百篇,但涉及翻译的仅有零星几篇。

(二)国内华裔文学研究

国内的华裔文学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据张龙海对中国大陆刊登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论文的统计分析,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但没有形成规模,直到90年代后便呈几何倍增。近三十年来,国内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有了长足进步,至今国内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专著已有近三十部,相关的学位论文及学术论文近千篇。目前的研究特点如下:1.多样化的批评理论,如族裔、身份政治、性别研究、后殖民主义、流/离散研究等;2.研究集中化,从研究对象来看,绝大多数集中于汤亭亭和谭恩美;从研究角度来看,近几年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主要围绕了以下几个方面:A.族裔身份的研究;B.性别研究;C.母题研究;D.文学性研究:意象符号的研究、艺术手法的研究;E.其他研究(包括具体翻译研究、文化翻译研究等)。其中大多数的研究是集中在族裔身份上,极少数是聚焦于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研究。

三、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翻译“转向”

(一)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研究概况

纵观国内外为数不多的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研究,对翻译现象涉猎较多的是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但其讨论又仅限于一两个段落,目的是“借用翻译的视角进行文学批评,重点是内容或者是主题,而忽略了语言层面的研究”。而翻译研究领域对华美文学的研究就更有限了。虽然香港的学者金圣华、陈德洪在美国华裔作家作品的汉译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主要是谭恩美的《喜福会》、汤亭亭的《女勇士》的汉译本研究)。金圣华曾以谭恩美《喜福会》中的某些片段为例,评析作者对中国文化的一知半解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作者的“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错上加错”。还有陈德鸿对汤亭亭的《女勇士》原文中存在的音译、直译等现象及其功能做了分析,强调了翻译的“陌生化效果”。但这些多数都是局限于翻译技巧的分析,从理论的高度解析华裔美国文学翻译的特殊现象少之又少,仅有个别学者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其研究对象又仅限于汤亭亭和谭恩美的身上。由此可知,我国现有不多的从翻译角度探析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文章中,多局限于单个作品或者作家的技巧翻译,能从宏观的视角、理论的高度进行翻译研究的则少之又少。现阶段的研究,“无论是质量和数量都难以让人满意”,因此,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翻译“转向”是极有必要的。

(二)翻译研究的内容

自20世纪70年代翻译文化转向出现之后,文化学派翻译理论的代表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等将翻译放到文化的大背景里考察,使翻译不是在真空里进行。自此以后,这个术语频频出现于论文及专著之中。那到底何为文化翻译呢?不同的学派或者学者的定义都是各有不同。西方最早提出的文化翻译,是把一种文化当作范本,以其他文化所能理解的方式进行翻译表述。而在国内大多数翻译研究文献论及“文化翻译”时一般指的是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中文化专有项和语言专有项的处理,但对于文化学派翻译研究的学者而言,他们又有不同的见解。在操控学派的勒菲弗尔眼里,翻译就是改写。翻译学家奈达(EugeneA.Nida)和泰伯(Charles R.Taber)提出了这样的定义,“为在某种程度上符合译入语文化的标准而改变信息内容,并且在译文中引入了并非原文语言表达所暗含的信息,这样的翻译叫文化翻译”。他们认为文化翻译就是一种类似改编的方法。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学者王宁认为全球化时代信息的传播与大众传媒的崛起使得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变得密不可分。而翻译的功能是为了信息传播,那对其的研究也应该“摆脱语言文字层面的束缚,进入跨文化语境”。因此文化翻译就是跨文化语境展开的翻译研究。但在后殖民翻译理论里,文化翻译又有了新的阐释。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中涉及了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文化再现”,或者说是广义的文化翻译。西方人将东方翻译并再现为一个“他者”,这其中有西方的蓄意歪曲,也有一些具有东方背景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的中介进行“自我东方化”。而霍米·巴巴在论文集《文化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1994)的最后一篇里为“文化翻译”提出了崭新的定义。巴巴认为,“文化翻译”并非指涉两种语言、文化的具体文本之间的翻译,而是融翻译于写作的独特的后殖民文学现象。

对以上文化翻译定义的归纳总结可以看出文化翻译不仅包括宏观层面上的文化研究,也包括了微观层面上的文本翻译研究。由于华裔美国文学的特殊性,该种文学研究的文化翻译研究指的是上述意义的综合。具体来讲,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的翻译,尤其是早期文本中,大量描绘中国的风土人物等;第二,部分华裔美国作家为了去边缘化,或为了取悦西方读者、刻意营造文化差异,或因对中国文化的不熟悉而对中国文化等进行了改编改写等;第三,华美文学作品中也涉及了不少中国文化专有项和语言专有项的处理,如汉字的翻译、汉语对话的翻译;第四,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下,华裔美国文学作家的写作实质上是一种独特的融翻译于写作的文学现象。因此,作家在其文学作品里对中国文化的描述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翻译,既像西方定义的那样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又在此过程中运用了各种具体翻译方法,如音译、直译等。除此之外,这种文化“翻译融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与写作于一体,更反映了来自弱势文化的移民在美国所经受的文化震荡”。

大陆的美国华裔文学汉译和台湾相比,晚了许多年。最早的译著是1985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千金姑娘》,但是更多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由南京大学张子清教授组织人员翻译,先后分别在漓江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美华文学译著。而对这些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在国内翻译界尚未得到重视。近年来,华裔美国文学新人层出不穷,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研究也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之势。胡勇曾经提到,华美作品汉译的严重不足已造成国内华美文学研究中的瓶颈效应。虽在近十年间,情况稍微好转,但华裔美国文学持续、大量的译介已是必然之势。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涉及到大量的具有中国文化的元素,这种与中国文化的特殊关联性使得华裔美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有别于其他的外国文学作品。当译者将原作中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神话故事、人物形象等元素还原到其本源文化中时,就涉及到了回译的问题,这也是华裔美国文学相较于其他外国文学作品在翻译时的不同之处。但目前国内译界对回译“翻译实践的重要性及其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尚未给予充分认识”。方梦之认为回译是“把被译写成另一种文字的内容再转译成原文的表述”。而有学者则认为“回译是指通过回溯拟译文本与目的语文本间内在的语言和文化联系,把拟译文本中源自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素材或文本重新译回源语的翻译活动”。不管以上国内学者对回译是狭义的定义还是广义的叙述,在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中,涉及中国文化资源的回译就是该种文学汉译的关键。因为在原文中的中国文化内容经过先前的文化翻译过程后多有变形,不经仔细分析研究而直接还原,或者修改是有损于译文质量的。为了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经常在他们的作品中修改中国文化的元素,如汤亭亭《女勇士》中对花木兰故事的改编等。除了有目的的“误译”外,也可能由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了解是间接的。中国及其传统文化给他们的印象大多是通过父辈们的“口传”或者阅读得来。他们所书写的中国文化,更多是“想象”中的或者是“传说”中的中国;并且他们书写中国并不是为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迎合西方读者,或是自我东方主义,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族裔性。但是,有些译者却会去“改正”其对中国文化的“误译”,这就是译者没有去研究源文本作者“误译”中国文化元素的目的所在。这些都是在今后汉译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四、结论

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研究对于翻译研究和文学研究都是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于翻译研究而言,首先可以体现翻译研究的多层次性,分别从语言学层面、比较文学层面及文化层面上研究。翻译双层面的研究注重了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华裔美国文学翻译的文化层面,又强调语言层面上的翻译文本的对比细读,亦体现了全球化的语境下的翻译功能的转变,“从简单的语言字面意义的解释过度到文化层面的意义阐释和再现”。于文学研究而言,又丰富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其次翻译研究的应用价值:为目前箭在弦上的华裔美国文学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并且华裔美国文学中有大量涉及中国文化元素的英语表达形式,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语境下,大量翻译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使之走出国门已是当务之急。而华裔美国文学已经获得西方主流社会的认可,研究这一文本的英语表现形式将有助于了解国外读者的期待视野、接受能力及阅读习惯,对制定中国文学的翻译策略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1]金圣华.译道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6.

[2]张龙海.透视美国华裔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2:20.

[4]王建会.华裔美国文学批评30年回顾与反思[J].英语研究,2013(1):29-32.

[5]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思考[J].外国文学评论, 2008(2):15-23.

[6]刘芳.翻译与文化身份——美国华裔文学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3-16.

[7]Nida,Eugene A.and Taber C R.The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01.

[8]王宁.流散文学与文化身份认同[J].社会科学,2006(11): 172-179.

[9]Bhabha,HomiK.TheLocation of Culture[M]. Londonand New York:Routeledge,1994:224.

[10]胡勇.文化的乡愁[M].北京:中央戏剧出版社,2003:27.

[11]叶红卫.涉华文献翻译中的回译问题——《我们如何进入北京——1860年在中国战役的记述》译后[J].上海翻译,2012(1):49-52.

[12]方梦之.译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3]陈志杰,潘华凌.回译——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交汇处[J].上海翻译,2008(3).

[14]杜涛“.此”与“彼”:后殖民视阈下的流散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119.

[15]王宁.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6-17.

作者:刘丽艳,硕士,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本文系2015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翻译与文化身份构建——流散视角下华裔美国英文小说的文化翻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4年大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构主义在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中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转向华裔文学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们需要文学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