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联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疗效观察

2015-07-25 06:47南京江宁区中医医院妇科江苏南京211100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抗生素中药

卢 芳(南京江宁区中医医院妇科,江苏 南京 211100)

中西医联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疗效观察

卢 芳
(南京江宁区中医医院妇科,江苏 南京 211100)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选自2014年3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175例,按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87例和观察组88例。对照组给予头孢地嗪钠和奥硝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服用中药口服和灌肠,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 经过14天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2,P<0.05)。结论 对于盆腔炎性疾病患者,运用抗菌药抗感染同时增加中药协助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药;抗生素;盆腔炎性疾病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指女性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盆腔炎性疾病若未能得到及时、彻底治疗,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炎症反复发作,从而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且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1]。所以对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治愈尤为重要。为了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该院对于2014年0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175例,运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本院自2014年3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175例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87例和观察组88例。观察组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为(42.15±5.37)岁,病程3.5~8.6天,平均为(3.5±0.6)天,曾有盆腔炎性疾病既往病史26例。对照组年龄18~55岁,平均为(41.86±4.6)岁,病程4.1~8.6天,平均为(3.8±0.9)天,曾有盆腔炎性疾病既往病史23例。该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和既往病史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头孢地嗪钠(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0050007,山东鲁亚制药有限公司)1.0 g和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1次/12 h。奥硝唑(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0040325,西安万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5 g,100 mL静脉滴注,1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予中药口服及灌肠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口服方药如下:三棱10 g,莪术10 g,麸炒苍术10 g,川牛膝10 g,延胡索10 g,紫苏梗10 g,忍冬藤30 g,大血藤30 g,败酱草30 g,紫苏叶10 g,红花6 g,薏苡仁30 g。湿热较重者加苍术10 g、白术10 g,伴腰膝酸软者加牛膝12 g、杜仲10 g,疼痛严重者加川芎6 g、元胡6 g,淤血较重者加桃仁6 g。水煎服,1剂/d,分两次服用。

灌肠方如下:大血藤10 g,败酱草10 g,白花蛇舌草10 g,蒲公英10 g,鱼腥草6 g,鳖甲6 g,金银花6 g。每晚睡前先排便,然后再将药液加热至37.0℃~39℃以肛管插入直肠深约15 cm,以针管推入药液150 mL,连续治疗14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征和症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两组均以14天为1个治疗周期。

1.3 疗效评价标准

①治愈:患者下腹痛消失,阴道分泌物正常,伴有的消化系统症状比如恶心、呕吐等消失,膀胱刺激症状消失[2];②显效:患者下腹痛消失,阴道分泌物基本正常,伴有的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等消失,膀胱刺激症状消失;③有效:患者下腹痛消失,阴道分泌物外观及化验异常,伴有的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等以及膀胱刺激症状明显好转;④无效:患者下腹痛明显,阴道分泌物外观及化验异常,伴有的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等以及膀胱刺激症状没有得到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经过14天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6%,明显高于对照组56.8%,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2,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n(%)]

2.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出现皮诊和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5%,对照组出现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6%,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盆腔炎性疾病在性活跃的年轻女性中发病率较高。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在PID诊治规范中指出,目前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是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约占60%~70%,相关的其他病原体还包括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B族链球菌、消化链球菌和脆弱类杆菌等。盆腔炎性疾病临床可因炎症轻重而表现不一,重者表现为典型的子宫、附件区压痛及宫颈抬举痛、畏寒、发热、宫颈或阴道分泌物异常等,轻者的患者则无症状或下腹痛轻微未引起重视而错过治疗。由于盆腔炎性疾病致病微生物种类繁多,且常为混合感染,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使其诊断存在不确定性,盆腔炎性疾病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而危机生命。若急性期未进行彻底有效的治疗,容易转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导致下腹疼痛、不孕或宫外孕等并发症,严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3]。抗生素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是最重要的基础,但由于使用不规范及细菌的耐药菌株增加。在临床治疗中,常采用广谱抗菌素,具有及时、经验性的特点,通常会有明显的效果,但药效持续性差,所以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中西医结合即针对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和病理改变采用以西医为主、中药为辅内外合治、多途径给药的综合治疗方法,以各取所长,优势互补。盆腔炎性疾病给女性患者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及心理上的痛苦[4]。因此,应加强预防,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以防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形成是治疗的关键。综上所述,对于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应用抗生素加中药联合治疗,疗效可靠,可以在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辛,苟文丽.妇产科学8版[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8-261.

[2] 廖翠荣.中药联合抗生素联合治疗盆腔炎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665-666.

[3] 吕翠霞,刘淑翠,等.加减血府逐疲汤治疗慢性盆腔炎89例[J].医学信息,2011,24(3):1823.

[4]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3版[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81.

本文编辑:吴宏艳

【中图分类号】R71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5.12.021.02

作者简介:卢芳(1974-),女,江苏盐城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妇科临床的研究

猜你喜欢
抗生素中药
抗生素联合,搭配使用有讲究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抗生素的故事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的“人事档案”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病原体与抗生素的发现
猫抓病一例及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