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如何由大变强

2015-07-28 07:32
时事报告(职教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强国制造业工业



中国制造如何由大变强

新闻故事

国产大飞机“三剑客”

大飞机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能够研制大型飞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我国在研的大飞机包括C919大型客机、“鲲鹏”大型运输机和AG600飞机,人称“三剑客”。

2015年7月17日,我国在研的世界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在珠海开始总装,项目从2009年立项到今天,只用了短短6年时间。AG600起飞重量超过50吨,具备在陆地机场和水面起降的能力,它是为满足我国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专门研制的。在执行海上救援任务时,AG600一次可救护50名遇险者。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罗斯、日本拥有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我国AG600无论从航程还是载重量上,在世界上都是最高水平。

201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登上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并坐在驾驶舱主驾驶的座位上,了解速度表、高度表、航迹图等有关仪器仪表情况。

工业能力的提升,让中国人有了追寻大飞机梦想的底气。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输机“鲲鹏”在首飞后的两年时间里,已经在高原、高温、高湿等极端环境下成功试飞,不仅填补了我国没有大型运输平台的空白,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备研制大型运输机能力的国家。

而在上海,首架国产C919大型客机也正在加紧总装。这架载客量超过150人的客机,目前已获得订单507架,成为高铁之后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又一支柱。它对于中国制造产业链的拉动,已经达到了千亿级的规模。

按计划,这“三剑客”中,AG600大型两栖飞机和C919大型客机将于2016年完成首飞,“鲲鹏”大型运输机也有望在短期内实现交付。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大飞机事业万里长征走了又一步,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 我国大飞机项目进入全面收获期,成为推动中国制造全面升级的新动力。

资料卡片

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我国22个工业产品大类中的7个大类产量位列世界第一。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发布,“千亿俱乐部”企业数量增加到了134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也首次达到100家,比法、德、英三国总和还要多。

时事播报

《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包括发展形势和环境、战略方针和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战略支撑与保障四部分内容。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2015年6月15日,李克强总理来到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考察。

李克强总理强调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

2015年6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来到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他说,新形势下,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不仅在一般消费品领域,更要在技术含量高的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勇于争先。

一要打造创新驱动新优势,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释放从创意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巨大创造潜能,推动更多企业由产品代工向品牌塑造跃升,促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二要打造智能发展新优势,抓住互联网跨界融合机遇,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3D打印技术、个性化定制等在制造业全产业链集成运用,推动制造模式变革。

三要打造质量成本新优势,增强工业基础能力,攻克一批先进基础工艺,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质量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制备水平,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强化人才支撑,培育更多大国工匠。

四要打造绿色制造新优势,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升工业效能和清洁生产水平。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主动对接相关国家需求,通过对外工程承包和投资等,带动中国装备协作配套“走出去”,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促进中国制造升级。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成立

2015年6月16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工作,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要事项,加强对重要事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设1个组长、5个副组长、20个成员。组长由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担任,副组长分别是国家工信部部长苗圩、国务院副秘书长肖亚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和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分管职业教育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也是小组成员之一。

资料卡片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将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纷纷制定国家层面的战略和行动计划。美、德、英、法等发达国家先后发布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工业2050》和《新工业法国计划》;新兴经济体中印度出台了《印度制造》,韩国制定了《未来增长动力计划》等。

重点学习

三步走战略目标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实现重点突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第二步:到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第三步:到2045年乃至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九大战略任务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大战略任务: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五大工程 《中国制造2025》明确,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十个重点领域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业未来十年发展的十个重点领域。就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这十大领域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战略必争领域。包括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等产业,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关系重大,是各国战略必争产业。二是竞争优势领域。我国信息通信设备、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等产业水平,与制造强国比较接近,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三是基础民生领域。新材料、农机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民生性产业。

分析解读

中国制造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原机械工业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森第指出,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处于一个剧烈动荡、变革加速、重组频繁的时期。较早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前几年提出再工业化,回归对制造业的重视,并融合新技术,迅速提升其制造业水平。正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发展制造业是这些国家必然的选择。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世界这两股潮流之间,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和提升的重要时期。

中国制造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后有巨浪涌,推着中国制造业往前跑;前有强流吸,拉着中国制造业提升。中国制造业自身由于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强化,已到了不能不转型升级的时候了。处在历史交汇期的中国制造业,基于多年形成的基础、对新技术革命的敏锐和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借后浪推前浪之势,驾云帆济沧海之力,力争成为浩浩荡荡世界大潮中的弄潮儿。

为实现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这一目标。必须心无旁骛、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沿着正确的路径,有力、有效地实施相关行动计划。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切实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需要大批创新人才,为此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到人才培育制度,都适应制造业重大变革的需要。

使用工业机器人生产小汽车的车间

资料卡片

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制造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只有26.5%,远低于发达国家35%~40%的水平。中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是日本的9倍、德国的6倍、美国的4倍。我国80%的高端数控机床、80%的机器人至今仍依赖进口。

中国制造要在“工业文化”上赶超

国家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指出,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除了科技上要领先,文化上同样要先进,也就是说,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者缺一不可。

纵观近现代世界历史,大国的兴起均始于工业,这些国家在成为强国的过程中,均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取代落后的农业文化,推动本国工业发展,并深深地影响着全球工业化进程与价值体系。在工业生产中,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创新、英国人规范、日本人敬业,我们应该深有体会,这其实都是工业文化中“工业精神”的体现,其内涵就是对科学规律的尊崇,对规则、制度、标准、流程的坚守。回望欧美曾经走过的工业化之路,不难发现工业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资料卡片

目前我国制造业人员工资普遍3000~4000元,远高于东南亚等国。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计算,2013年,越南平均月工资为197美元,而中国为613美元。有研究机构预计,2019年中国制造业每小时劳动力成本将是越南的177%,而2012年仅为147%。

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在制造大国建设中,我们从中低端产品起步,采用追随、模仿、山寨战略,依托成本优势,攻城略地,不知不觉中,成为制造大国了。但中国工业产品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价廉物美?中国工人给人留下了什么精神?吃苦耐劳?

追随、模仿、山寨换不来制造强国。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精神”是经过很多代人、上百年的沉淀才形成的。中国工业在做大过程中,亮点不断,出现了不少世界级的企业,但同时,我国很多企业家的小农意识浓厚,追求的不是高端的品质,而是依靠质次价廉去占领市场,这种思维方式与行为规则在短时间做大可以,但做强就难。因此,要完成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需要强有力的工业文化,骨子里要有精神作后盾。

工业文化不仅是衡量一国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工业产业发展的倍增剂和灵魂,它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成为工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制造强国需要文化支撑。要赶超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不仅要在工业科技上赶超,而且要在工业文化上赶超。

2015年4月16日,北车长客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调试车间,工人刘天宇对车辆进行重联试验。他说:“一点也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一列高速动车,有接线点近10万个,电线总长度有34万米,就好比人脑中的神经,接错一根可能导致全车瘫痪,所以马虎不得。”正是有了众多精益求精的第一代高铁工人,中国高铁强国梦才得以实现。

课堂讨论

1.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是什么?

2.中国制造如何实现由大变强,请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课外活动

1.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在航天载人、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力,请你查找资料,看看中国制造还在哪些领域领先全球。

2.了解一下你的学校开设了哪些和制造业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就业情况如何?

时事评说

据人民网报道,春节期间,很多中国游客在日本购买“马桶盖”的消息,让国人小“刺激”了一把,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买回来的马桶盖其实是浙江制造。

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马桶盖事件”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本来就是“made in china”,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国外买呢?实际上,近年来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在国际上品牌渐响,“高铁”已经在国际上成为中国名片。能造出高铁,却造不出好的马桶盖?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万丰奥特控股集团董事长陈爱莲说,有两个原因,一是信息不对称,以为日本制造的就好;另一个是消费观念,认为国外产品就比国内产品好。

全国政协委员、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认为,中国制造的产品与我们日益增长的对服务质量和产品品质的需求不匹配。徐冠巨曾到日本考察同行工厂。“我们产品的科技和品质附加值在产品含量中相对较低。”他说,“其实我们和日本企业的差距就差在‘认真’二字上。现在是该觉醒的时刻了,我们要加大对产品研发、品质和服务的投入力度,树立起中国制造的品牌。”

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老百姓热衷购买日本马桶盖反映了对中国产品质量的不放心和对品牌的不信赖,政府应该推动企业重视品牌意识,并且鼓励企业走出去,成为全球品牌。”

请同学们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写下你对中国制造发展的思考。

猜你喜欢
强国制造业工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纺织强国再出发
“学习强国”礼赞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秦晋争霸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