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东击西”
——谈音乐剧《Q大道》的音色设计与戏剧内涵

2015-07-31 23:08郑欣闻笛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北京100009
名作欣赏 2015年14期
关键词:声腔木偶大道

⊙郑欣 闻笛[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北京 100009]

“声东击西”
——谈音乐剧《Q大道》的音色设计与戏剧内涵

⊙郑欣 闻笛[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北京 100009]

本文关注的是美国百老汇著名音乐剧《Q大道》的中文版版本,从该剧真人与木偶同台演出、一人扮演多角的特点出发,探讨音乐剧歌唱音色在音乐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从七个演员扮演十三个人物出发,探讨演员如何通过调整声腔音色来展现不同的角色性格,尤其是同一个演员扮演不同角色的戏剧冲突。其次,关注音乐剧中大量的重唱片段,强调在重唱之中声腔音色作为戏剧人物标签的重要性及实现方式。最后,对于一人多角的木偶剧进行进一步思考,探求这种形式对于当代社会的隐喻,并再次强调21世纪音乐戏剧中多元声腔音色观念的重要价值。

《Q 大道》 声腔音色 一人多角 木偶剧

两幕音乐剧《Q大道》(Avenue Q)诞生于2003年,由罗伯特·洛佩兹(Robert Lopez)和杰夫·马尔克斯(Jeff Marx)创作,是美国百老汇新世纪以来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自诞生之初就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并且于2004年获得了美国托尼奖三项桂冠。2013年,中文版登陆上海,2014年在北京上演。本文主要关注剧中的声腔特点。《Q大道》创造性地引入了真人与木偶共同表演的模式,由此使得演员需要模仿多位性格不同的木偶角色,这不仅展现了音乐剧演员的声乐技巧,也蕴含了丰富的戏剧文化寓意以及当代社会隐喻,值得关注与思考。

音乐、舞蹈戏剧与木偶的完美统和是《Q大道》的成功之道。木偶在人类早期历史中的出现总与墓葬有关,其中透露出一种神秘的宗教内涵。而当木偶逐渐从墓葬走向舞台,便形成了强大的戏剧力量。世界各地都有着木偶戏剧的文化传统,并且还衍生出皮影剧等多种戏剧形式。《Q大道》木偶与真人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演员与木偶的两个表演通道,这两个通道有时候合并、有时候各行其道,童话与现实交错,使观众体验着跳进跳出的双重戏剧表演。而对表演者而言,一人多角不仅考验着他们的表演能力,更考验着他们处理不同音色的声腔转换能力。

附:2014年《Q大道》北京版本的角色—演员表

音乐剧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声腔尤为重要。《Q大道》中的重要角色都有能够流传的经典唱段,完美的声腔展示了人物的重要特征。《Q大道》剧中先后出现了十三个人物,真正有对白、唱段的有七个演员,其中有三个人物是真人表演,因此剩下四个演员需要分饰两个以上的木偶角色。不仅如此,演员还要扮演一些舞台上的道具,如拟人化的纸箱子,依然需要通过形体表演与歌唱配合剧中人物的情节发展。

一人多角的表演形式,需要演员有超强的角色转换能力,演员在舞台之上需要“与自己对话”,甚至是扮演不同性别的人物在台上激烈地“自我争吵”,这对音乐创作、编剧、演员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创作人员合理地安排人物的出场,也需要导演和演员处理不同性格角色由同一个人扮演时的表演心理问题,最为重要的则是,演员需要通过声音的表达来区分各异的人物形象。《Q大道》的创、编、演,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一、差异音色表现多样人物。

剧中人物的唱段较为均匀,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标签唱段,角色差异极大,因此歌唱的外部音色与内部情绪都需要有极大的调整。剧中的男主角清华(Princeton),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对未来处于迷茫之中,但是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配合这个一穷二白的职场新人,出现了“What do you do with a B.A.in English”“Purpose”等唱段,歌唱音色展现出典型的抒情性流行男声特点,音乐在刚强之中不失抒情的柔美,而配合的歌词曲调,在阳光向上之中也透露出些许自我的嘲讽与无奈。可以说,清华的声腔音色是最为中庸稳定的,符合普通观众对于这一角色定位的心理预期。而扮演清华的演员在剧中又饰演了一位不敢出柜的“同志”——罗罗(Rod)。罗罗平时西装革履,但内心极度矛盾,始终压抑着自我的内心情感。为了表现这个性取向与现实中的矛盾,这个角色的音色为普遍的沙哑男中音,即公鸭嗓。在当今人类音色的识别体系中,公鸭嗓的音色隐含着贬义和滑稽的意味,也是对“娘娘腔”的贬称。因此,具备这一音色特质的罗罗,能够增加这位配角木偶人物的幽默气质,带来喜剧的效果,其最具代表性的唱段是《我女友在加拿大》。唱段中,他生硬地掩盖自己的性取向,滑稽、干瘪的音色表现出罗罗急于辩解的心情与孤立无援的特点,声腔音色与旋律相结合;欢笑之余,也引发了观众对这个角色的深切同情,即“欢笑之后孤独的眼泪”。两个角色的音色反差鲜明,演员需要对其中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做足充分的准备,以求完美地展现两个不同的人生、人性。

二、声腔音色的冲突对撞。

这是为了更为明确简单地辨别剧中人物。角色音色必须极具特点,尤其是作为木偶人物,歌唱与念白的音色需要夸张化、幽默化,如果说清华与罗罗的音色差异展现出表演者的表演功力,那么剧中女主角毛毛妹与配角露西的音色冲突则更为显性。毛毛妹是纯真善良的幼儿园女助教,露西是一位性感风骚的酒吧女歌手。毛毛妹的音色清凉单纯,抒情性女声在剧中奉献了多段咏叹调,包括受到情感困扰的《爱与恨仅有一线之隔》,以动人细腻的音色、高亢豪放又有力量的内心呼喊,带来音乐与剧情的高潮,充分展现了女主角真实的爱情体验,也成为剧中的标志——“爱情咏叹调”。而露西则不同,她以一曲《别样》亮相,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迅速成为舞台的焦点人物。为了充分展现诱惑力,露西的音色是美国黑人女歌手独特的爵士嗓音,低沉、挑逗,且魅力无比。在演唱时,声音位置比较靠后,有意展现低音区的深沉以求胸腔共鸣,音色柔中带刚,具有爆发力,强调音色的质感和柔情;多变的爵士和声与性感的节奏水乳交融,吟鸣声中“婉转”出自己别样的经历。两个音色差异之大,要求演员迅速转变。在表演完露西《别样》之后,演员迅速转换角色,扮演毛毛妹,展现出自我的羞愧与内心对露西的莫名排斥。毛毛妹与露西不仅有各自的表现,也有精彩的“对手戏”。她们都与男主角清华有着感情纠葛,一个是真实的情感体验,一个则是肤浅的肉欲满足。当这两个人物在舞台上相遇,演员则需要展现出“自我讽刺”的有趣对白。

三、重唱中的音色标签。

重唱是音乐戏剧情节发展的“法宝”。两个以上的演唱者,按照自己的声部,同时演唱,不仅有完美的音乐展现,也能够很好地表现戏剧的发展。从歌剧到音乐剧,成熟的音乐戏剧都会使用大量的重唱,使得音乐与戏剧并行不悖,能够同时展现不同人物的心声而不会相互影响。《Q大道》也充分展现了重唱的魅力,从二重唱到六重唱都有展示,不同角色声部有时候各自发挥,有时候形成合唱,始终配合着剧情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重唱中不仅通过相异的旋律声部来区分人物,声腔音色的展现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在Q大道上》是该剧中重要的重唱段落,其中每个角色都会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并且通过声腔音色加以固化。观众在戏剧的推进中,逐渐将角色与音色相结合,使音色成为不同角色的“标签”。

除主角通过各自的单独唱段来展现角色性格之外,剧中几位配角并没有可以用来展现角色性格的单独唱段。创作者就通过重唱的方式,经常将这些角色插入到不同的重唱片段中,不仅丰富了戏剧的人物关系,也能够展现多样的戏剧人物性格。为了使听众更为清晰明了地区分角色,尤其是出场不多的配角人物,需要在音色方面更为夸张,形成鲜明的声音标签。如剧中人物毛毛锤(TrekkieMonster),他是一个永远“宅”在家中的“怪物”,身形巨大,诡异神秘,不喜欢与邻居交流。他的声音特点属于男声低音区沙哑的音色,尤为夸张的是一种模仿怪物的说话音色。如此特殊的音色,在剧中的重唱中辨识度极高。扮演毛毛锤的演员还饰演坏熊熊(Bad Idea Bears),这是一个虚拟的人物,是角色的内心世界,他拥有不良思想。这个角色的音色根据不同的剧情发生着变化,其整体音色为尖锐的高音,迫不及待地迸发各种“坏点子”;它是主角内心不同侧面的表现,夸张的音色配合着虚拟的人物特质,构成剧中的笑点所在。在剧中某些场景,如酒吧等,毛毛锤和坏熊熊同时参与到激烈的对话和重唱之中,演员需要迅速地在极为夸张的集中音色中转变,以及时地对应戏剧的内容。这也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人多角的戏剧演绎方式本身就具备多重的戏剧优势。真实演员与木偶扮相本身存在的距离,为表演带来一种二重特质,并使舞台上真实与虚拟相结合。如此,木偶与音乐剧的结合,也透露出历史中“傩文化”在当代戏剧舞台的显现,且深入揭示当今社会人内心的多重面目。面对如今复杂的社会现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木偶代言”,都会拥有不同的“脸谱”。剧中演员通过多样的音色对比,包括不同演员的音色变化、不同角色的音色差异,在构筑出喜剧情节的同时,也展现出21世纪多元文化、复杂社会共同作用下,人物性格的分裂。当人们沉浸在欢快的音乐陈述中,是否能通过戏剧这面镜子,找到我们自身的形象?

作为人类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音色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维度。以往的舞台声乐观念,虽然注意到音色对比的特点,但是依然还是在统一的音色观念中展现不同人物的特点。面对如今多元文化的世界,我们对于音色的认识已经得到极大的扩展,摇滚、流行、民间、传统等多种音色标识都有着自我的戏剧张力。如何将丰富的声腔音色为我所用,塑造不同的戏剧人物,并且将其完美地用于戏剧冲突的展现,则是21世纪音乐戏剧舞台必须面对的问题。

综合运用多样的戏剧声腔必然会产生很多困难,但是这种观念所指引的戏剧表演也具备十足的优势。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之上,我们的音乐剧声腔教学也应该打破以往对于音色观念的藩篱,以探索不同音色所隐含的戏剧力量。在充分理解多种声腔的戏剧内涵的基础上,还应该关注“非声腔音色”的特点,在全球化视野中寻求戏剧舞台声腔音色的探索与突破,展现新时代音乐戏剧人、教育者的思考与求索。

[1]轩然.当音乐剧本土化的时候——音乐剧《Q大道》[J].上海戏剧,2013(12):36-37.

[2]张真.给木偶插上想象的翅膀[J].上海戏剧,1983(6):34-36.

[3]刘祯.傩戏的艺术形态与形成新探[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3):131-140.

作者:郑欣闻笛,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讲师。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声腔木偶大道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大道同行
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之声腔划分
厚德载物 方成大道
关于“二胡演奏声腔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小木偶找智慧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苏剧音乐的曲调与声腔研究
木偶的眼泪(一)
幸福大道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