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5-07-31 23:36刘静
当代医学 2015年25期
关键词:手环差错病历

刘静

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刘静

目的 探讨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46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成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组(A组,n=233)和一般管理对照组(B组,n=235)。比对2组护理差错发生率、终末病历书写质量评估情况及孕期及哺乳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等。结果 品管圈联合风险管理方案推行后,产妇相关知识掌握率达到93.1%,显著高于推行前的7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管理推行后护理差错发生率也较推行前的14.0%降低至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级病历在终末病历所占比例由推行前的71.1%提升至推行后的92.7%,乙级病历及丙级病历所占比例则均由推行前的22.1%及6.8%降低至7.3%和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入妇产科就诊的孕妇及产妇给予品管圈联合风险管理下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有效减少护理差错发生风险,增加病历书写合格率,值得临床推广。

品管圈;风险管理;妇产科护理

妇产科担负着维系产妇及新生儿生命健康安全的重任,具有家属期望高、孕妇流动量大、出诊急等特点,护理人员每天需于多名产妇间实施护理干预,工作量大,易产生病历填写不全或填写错误、婴幼儿腕带或胸牌遗失、遗忘医嘱、给药失误等护理差错[1-2],轻则引起医患纠纷,影响院内正常就诊秩序,重则危及产妇及新生儿生命。因此,本次研究选取468例入住妇产科病房的孕妇与产妇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10月推行品管圈联合风险管理措施时间为界限,通过对比实施前后护理满意度与差错发生率等探讨该方案对规范妇产科临床护理的意义及使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安阳市人民医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46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20~39岁,平均(27.9±3.5)岁;中位孕程(38.8±1.4)周。根据入院顺序,将本院2013年10月前还未推行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的产妇归入B组(n=235),将该措施推行后入院待产的产妇归入A组(n=233),2组产妇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在妇产科护理人员中开展品管圈学习培训活动,使其充分了解品管圈的特点、原则及在科室内开展品管圈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等,根据实际需求建立新生儿护理组、产妇护理组、病历规范书写组和健康知识普及组等组别:(1)新生儿护理小组:护理过程中需针对新生儿手环遗失等常见护理差错进行致因探寻,若因为手环质量问题致使其损坏脱落,需及时在采购部门及上级管理部门备案[3-4],新购进或定制新品牌手环以降低差错发生率;若因产妇及家属自身忽视造成手环遗失者,应及时告知其新生儿佩戴手环重要性与必要性[3],严禁新生儿家属或护理人员私自摘除手环或胸牌行为,以免造成新生儿混淆,导致不必要的护理纠纷。(2)产妇护理组:将以往常见产妇护理差错案例进行汇总归纳,找寻护理漏洞及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完善。产妇护理时最易出现产程估计不足、催产素注射剂量异常、缺乏巡查、不注重产妇隐私等问题,对此,院方应针对该问题,对护理人员进行责任意识与危机意识的培养,督促其落实产房巡查工作,确保产妇可在需要时得到相应护理帮助;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养水平,能提高其护理能力与技巧,增加产程判断准确性,将产妇放在首位,尽可能满足其合理需求,注重其隐私权利,为其营造私密、洁净的生产氛围。以此提高产妇护理满意度,增强分娩依从性,减少护患纠纷发生风险。(3)病历规范书写组:病历作为产妇产前产后护理治疗的重要凭证,对其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病历书写不规范的行为集中在新生儿信息不全或错误(脚印不清晰、性别填写错误、体重不准确、出生时间不详细等)或产妇信息不全、错误(指纹模糊、产程或产次错误、分娩时间不详、记录不完整等)。导致上述护理差错的因素大致可分为护理人员相关技能不娴熟和自我要求不高、工作草率应付等。对此,院方需建立较为完善的妇产科病历书写规范制度,对相关技能欠缺的年轻护士进行指导与培训,在其心中树立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与危机意识,积极规范自身行为,本着对产妇、新生儿负责的态度做好病历书写记录工作。必要时可进行相关理论考核,做到护理失误“零容忍”,以“谁犯错谁受罚”原则提高护理人员紧张感与责任感,以此降低护理差错发生几率。(4)健康知识普及组:对缺乏相关妊娠知识及产后知识的产妇给予健康知识普及活动,通过讲座、发放知识册等方式提高其对孕期及哺乳期相关知识认知度[5]。

1.3 评估标准[6]

1.3.1 妊娠期知识掌握评估标准 于孕妇及产妇间定期开展妊娠期相关知识调查活动,以本院自拟的孕期及哺乳期相关知识调查问卷为标准,正确率达80%记为掌握。

1.3.2 终末病历书写质量评估标准 总分100分,甲级病历:90分及以上;乙级病历:75~89.9分;丙级病历:75分以下。

1.3.3 观察指标 观察比对品管圈联合风险管理方案推行前后护理差错发生率、终末病历书写质量评估及孕期及哺乳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妊娠期及哺乳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差错发生情况 品管圈联合风险管理方案推行后,产妇相关知识掌握率达到93.1%,显著高于推行前的7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管理推行后护理差错发生率也较推行前的14.0%降低至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妊娠期及哺乳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差错发生情况[n(%)]

2.2 终末病历书写质量评估情况 品管圈联合风险管理方案推行后,甲级病历在终末病历所占比例由推行前的71.1%提升至92.7%,乙级病历及丙级病历所占比例则均由推行前的22.1%及6.8%降低至7.3%和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终末病历书写质量评估情况[n(%)]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本院妇产科推行品管圈联合风险管理措施前,产妇对妊娠期及哺乳期相关知识掌握率仅为73.2%,显著低于推行后的93.1%,说明在产科内建立健康知识护理小组,可通过知识册发放、讲座、海报宣传等方式,提高产妇及家属对妊娠期及哺乳期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利于其更好地应对分娩、哺乳时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提高护理依从性与有效率。此外,研究还发现,建立品管圈小组后,妇产科内护理差错发生率显著降低,新生儿手环脱离或遗失情况发生率由推行前的1.72%降低至0.53%,错漏医嘱、给药差错及采样差错等发生风险均较品管圈联合风险管理措施推行前低,说明在产科内建立产妇护理小组、新生儿护理小组能使其护理更具针对性,护士自身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也在培训中逐渐建立,其护理技能、工作态度等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与改善,更利于妇产科内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对减少医疗纠纷、维护院内正常就诊秩序等具有积极意义。这一结论也得到莫妮娜等[7]的认可。

此外,本研究还针对终末病历的规范书写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发现品管圈联合风险管理措施推行前,产科内甲级病历仅占71.1%,存在较多指纹、脚印模糊,产妇产程、分娩时间及新生儿信息等不详、不全或错误情况,对相关后续工作的开展不利。但推行品管圈联合风险管理措施后,妇产科内病历书写规范性问题得到显著改善,甲级病历在病历总数中占有92.7%比例,几乎无丙级病历产生,说明病历规范书写组的成立对提高产科内新生儿及产妇病历详尽度、减低错误率等具有积极意义。这一结论与王英菊等[8]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对入妇产科就诊的孕妇及产妇给予品管圈联合风险管理下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有效降低护理差错发生风险,增加病历书写合格率,确保临床资料完整性、有效性,对减少医疗纠纷发生几率等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1] 周美珍,吴秀芳,周春霞,等.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25-826.

[2] 伍慧.品管圈在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中的运用[J].当代医学,2014, 20(5):18-19.

[3] 苏娜,李显梅,周初萍,等.品管圈活动提高初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知晓率[J].护理学杂志,2014,29(14):9-12.

[4] 纪艳菊,郑雷雷.品管圈对于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5,21(1):17-19.

[5] 王玲,姜晓苓.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新生儿在综合医院产科病房中风险的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5):126-128,132.

[6] 刘晖,罗龙金.品管圈在降低剖宫产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109-110.

[7] 莫妮娜,徐凌燕,朱燕飞,等.品管圈模式在产科病房新生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3622-3624.

[8] 王英菊,向娟.品管圈活动在产科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44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5.076

河南 455000 安阳市人民医院(刘静)

猜你喜欢
手环差错病历
强迫症病历簿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大数的认识”的诊断病历
疯狂编辑部之智能手环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为何要公开全部病历?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欢迎您的加入
学习监测手环
村医未写病历,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