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公铁分离桥岩土勘察浅谈

2015-08-05 08:33崔景辉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桥址烈度设计规范

崔景辉

(大庆市公路管理处)

1 桥址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区域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

1.1 自然地理

项目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属鸡西市,地理座标为北纬44°51'12″~46°36'55″,东经130°24'24″~133°56'30″。

1.2 桥址区地形、地貌

桥址所处区域为穆棱河两侧的低山平原,海拔190~210 m,地势低平。地表植被多为水田、旱地及湿地。地貌单元为穆棱河一级阶地。

1.3 桥址区域地质构造

依据《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大地构造分区方案,路线所处地区大地构造单元Ⅰ级构造单元为兴凯湖-布列亚山地块,亚Ⅰ级构造单元为老爷岭地块(Ⅴ),Ⅱ级构造单元为佳木斯隆起带(Ⅴ2)。

1.4 桥址区地层岩性

根据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结果,拟建桥址区范围内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Q4f),第四系全新统河漫滩堆积层(Q42al)及侏罗系上统穆棱组(J3m)地层。以上各地层岩性按照工程力学性能并结合工程特征,划分为8 个工程地质单元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2 水文地质条件

2.1 地表水

桥址区地表水主要为季节性小河,地表水流量受降雨控制,平时水量较小,雨季水量较大。地下水:勘察场地为穆棱河一级阶地,地下水为潜水,主要含水层为第3 层圆砾层,勘察期间水位标高为196.50 m。水位受季节影响,雨季升高,旱季下降。

2.2 腐蚀性评价

根据当地生产生活用水情况,测区地下水化学成分简单,多为碳酸-钙镁型水,水质良好,可判定桥址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中钢筋微腐蚀性。

3 桥址区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为获取桥址区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本次勘察进行了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原位测试及各层土物理力学性质见表1。

表1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统计表

4 桥址区工程地质评价

4.1 桥址区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桥位处标准季节冻深2.00 m,无多年冻土、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较稳定,适宜工程建设。

4.2 桥址区地基均匀性评价

4.3 桥址区地震效应评价

(1)桥址区土的类型为中硬土,即黏土、圆砾、砂岩及泥岩,根据场地土的类型及覆盖层厚度,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6 条之规定,判定场地类别为II 类场地。

(2)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地区位于Ⅵ度地震烈度区,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 s,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按交通运输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对于抗震重点工程,可比基本烈度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即本桥可按Ⅶ度采取抗震措施。

4.4 桥址区墩台基础型式评价

根据桥址区地层岩性分布特征并结合桥梁工程结构特性,该桥梁墩台宜选用桩基础型式,以第7 层中风化泥岩或第8 层中风化砂岩为桩端持力层,且桩端应进入第7 层中风化泥岩或第8 层中风化砂岩一定深度为宜。桩长及桩径应经设计计算后确定.

5 结 论

(1)经过勘察,基本查明了桥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同时满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及《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的要求。

(2)桥址区无特殊土和不良地质现象,场地较稳定,地层岩性简单,均匀性较好,为均匀地基。

(3)桥址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 g,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 s。该工程设防烈度按7°采取抗震措施。

(4)该桥梁墩台宜选用桩基础型式,桩长及桩径应经设计计算后确定,且桩端应进入第7 层中风化泥岩或第8 层中风化砂岩一定深度为宜。

(5)桥址区地下水位埋藏较浅,桥梁基础受地下水的影响较大。根据当地经验,区域内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钢结构微腐蚀性。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S].

[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C20-2011)[S].

[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D63-2007).

猜你喜欢
桥址烈度设计规范
复杂地形桥位风场特性实测研究
高烈度区域深基坑基坑支护设计
高烈度区高层住宅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策略
郑焦城际铁路黄河特大桥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基于外海环境预报的近岸岛礁桥址区波高ANN推算模型
定远县池河大桥桥址水位分析计算
高烈度地震区非规则多跨长联连续梁抗震分析
《铁路通信设计规范》TB10006-2016解读(四)支撑网
《铁路通信设计规范》TB10006-2016解读(三)——业务网
《铁路通信设计规范》TB10006-2016解读(二)——承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