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2015-08-06 20:45刘作明
关键词:悲情被采访者关怀

刘作明

人文关怀是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科延伸而来的一种理念,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乏人文精神的滥觞,只不过比西方的人文主义更注重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唯其如此,才显示出今天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转而研究个体的人和人的价值是难能可贵的。人文关系从哲学层面说,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尤其是对个体的人的生存价值以及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终极关怀。从形而下的可操作层面讲,它是对自由、平等、科学、民主和人类进步的关注,其内在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关注民众的现实生存状况、哀乐疾苦,精神欲求、思想感情,又重视个体及民族的全面发展;重视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境界。总而言之,就是关注和尊重个体的人的价值和诉求。

近些年来,随着电视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和电视艺术发展的日渐成熟,我国的电视节目中以人为本的精神主旨曰渐凸现。而人物纪录片则成为其中展示人文关怀的最佳介质,这同时也意味着承载人文关怀的使命将是人物纪录片责无旁贷的最高理想和目标。

一、人文关怀是人物纪录片的使命

按照人文学的观念,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社会价值的终极体现。因此以人的活动、情感为主体的创作倾向在当前日渐成为主流。其实,早在纪录片在西方诞生之初,其就以客观真实的特性被赋予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的使命。在人文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纪录片,尤其是人物纪录片注重凡人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挖掘人的个体化价值就成了其生命力所在。因此,尽管人物纪录片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选题千差万别、内容包罗万象,但人文关怀的实践目标要求它始终把人的主体性尤其是普通人的主体性及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诉求奉为圭臬。这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这种艺术形式生存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国内第一个专门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经历的电视纪录片栏目《生活空间》,就因其把人文精神引入栏目构建,以为未来留下一部小人物构成的历史为使命。每部作品都体现出人文关怀,使得栏目产生了独特的魅力,历久不衰,成为我国人物纪录片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和创作典范,引领着国内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平实、走向生活。

二、人物纪录片在创作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1. 选题:平民化的视角

传播心理学认为:观众都爱接受同自己有关的,经历相仿、心理相近的信息。因此,以平民化的视角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是对传播客体和受众共同的关怀,平民视角就成为人物纪录片人文关怀的第一步。这就要求在人物纪录片创作中,首先要把目光投注在那些平凡而不平庸的人身上,真实地记录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人群的生活状态。或真善美或困难和痛苦,以此揭示社会现象及社会变革中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群世相,从而最终表达人类对构建美好生活的努力和对理想的渴望。这并不意味着纪录片教化意义的缺乏——还有什么能比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具有更重大的意义?这是把教化的内涵蕴于平凡之中,润物无声,更显其韵味的深厚。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的人物纪录片不能记录那些优秀人才和先模人物,这只是要求我们在关注这些特殊人物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这些人物作为平常人的一面,关注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人情世故。进一步说,任何人物都是游走在历史中,以人物的命运变迁为主线讲述时代和历史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物纪录片屡见不鲜的命题。这样的历史和时代因为有了人尤其是普通人的参与,更显新鲜生动、活力十足。

2. 采访中的人文关怀:平等与尊重

人物纪录片的采访是极其关键的环节,可以说采访的成功意味着人物纪录片成功了四分之三。我们所说的采访,包括访谈式的对话和纪实风格的跟拍。在采访和拍摄中,人文关怀则体现在把被采访对象放在主体地位和与采访者平等交流的地位。长期以来,媒体已经习惯了运用摄像机和话筒给予我们的“话语霸权”而居高临下,对拍摄对象呼来喝去,或者把我们所谓的采访主题强加于人,从而使采访对象形同木偶,成为了我们报道中的道具和符号,主体意识缺乏。此时,人文关怀无从谈起。

先贤有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要思考对方的感受、尊重对方的意愿,这就是人文关怀的理念。因此说在人物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考虑被采访者的感受是尤为重要的。

交友式采访是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采访理念。即在采访中首先要确立尊重被访者的思想,与其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使被采访者在轻松、开放、平等的交流过程中敞开心扉,展示个性魅力。鉴于目前的人物纪录片中大多都是以采访普通人为主,那么排解采访对象的压力,使其始终处于自在自为的状态是进行人物采访的成功之所在。访谈开始时,采访者可不直奔主题,随意聊一些对方感兴趣或者颇为关注的话题,从而使被采访者慢慢入境是较为有效的办法。

同时关注被采访者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况,进入被采访者原有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即体验式采访也将最大程度地完成人文关怀的命题。设身处地地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真正进入被采访者内心深处,与对方推心置腹地交换感受,将引起被采访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会得到意想不到的采访效果。在运用此种方法时,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的主持人王志那深切的关怀和忧思的目光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我们强调采访中的人文关怀.还包括在采访中尊重被采访者的意愿,适可而止。杜绝在采访中为了爆出轰动效应不惜动用浑身解数片面煽情,逼采访者流眼泪,追求所谓情绪激动的“情感戏”。同时也要杜绝为满足节目和观众的窥视欲而侵犯被采访者的隐私权。有真诚才能有真情,凡事皆应循自然之理。只有以人文视角深入被采访者的内心深处,才会得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3. 主题和细节的把握:关注生活状态,展示个性魅力,提炼人性光辉

充满人文关怀的人物纪录片不会主题先行。《生活空间》的拍摄理念就是一切拍了再说,用记录下来的被拍摄者的生活去组织主题。这也体现了人文关怀促使纪录片的美学风格的转型:即主题先行到主题后行。人文关怀倡导的是原生态记录,用生活中的真实说话。最大程度地求真求实是对被采访者以及受众的最大尊重,从而也是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捕捉细节是纪录片的不二法门,那么在人物纪录片当中呈现出来的细节应当是最能代表人物生存状态和个性光彩的典型记录,这就要求创作者在纷繁的事物表象中细致观察,深刻挖掘那些具有代表意义的细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这里,纪录片的代表形式:“真实电影”采访的有效介入以及“直接电影”不介入地记录充满故事性和生动入微的细节等不同记录形式的相互作用,才使我们获取深刻的真实。当然在拍摄中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猎奇和泛记录是对结构和主题的最大干扰,与人文关怀背道而驰。

在这里要重点提一下悲情题材纪录片主题的表现。关注人生命运让我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弱势群体,这是纪录片人文化的可喜之处,情感共鸣也是每一个电视纪录片创作者努力的目标。但是我们记录的悲情不应当为悲情而悲情,不能仅仅为追求情感效果而对社会悲情肤浅地表达所谓人文关怀。我们记录社会悲情,是以弘扬爱心和为改变困境而不屈不挠的顽强抗争精神与信念为基础的,最终体现的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坚毅的理想、信念,歌颂生命,这才是人文关怀的终极意义。

(作者单位:烟台开发区有线电视管理处)endprint

猜你喜欢
悲情被采访者关怀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悲情英雄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浅析电视新闻采访方法及原则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陈水扁“悲情奔丧”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