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的私塾式成长

2015-08-10 09:56稻香
莫愁·智慧女性 2015年8期
关键词:终南山书院女儿

稻香

带着女儿归隐山林

白梓霖和妻子侯洁生活在西安,育有一双儿女。夫妇俩早年创业,经济上比较优渥。儿子到了入学的年纪,夫妻俩不惜花费重金,把儿子送进了当地的重点小学。

重点小学要求严,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孩子之间竞争激烈,课余时间报了许多培优班。孩子累得都不想说话,看半小时动画片都是件奢侈的事。白梓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白梓霖很想像郑渊洁那样自己在家教孩子,可又担心身在繁杂喧闹的都市,受外界影响。这时,他想起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写的童年生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种快乐质朴的童年生活多么令人向往。白梓霖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有这样美好快乐的童年。

白梓霖把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跟他有同样的感受。妻子还言之凿凿地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古有孟母三迁,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为孩子创造点什么呢?”赚再多钱,孩子感到不快乐又有什么意义?白梓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搬离城市,带着孩子们回归自然。

随后的一年,白梓霖和侯洁四处寻觅归隐地,终于在离西安市区五十多公里的大坝沟风景区找到了一处满意的地方。他们如燕子衔泥般在这里筑起了一座简朴而温馨的庭院。2010年春节一过,白梓霖夫妇就将生意全部转让,带着3岁的女儿来到了山里。本来他们也想带儿子一起来,可读小学的儿子已经习惯了城市里的教育模式,如果重新换环境,他反而不适应。无奈之下,夫妻俩决定暂时把儿子托付给西安的外公外婆,两人定期回去看望。

最初,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喂鸡喂鸭,钓鱼种菜,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女儿更是高兴得不得了,每天在山野间尽情玩耍。白梓霖很喜欢国学,玩乐之余教女儿念《三字经》《论语》,没想到女儿很乐意学习。

深山处建私塾

白梓霖夫妇不辞而别,在朋友圈炸开了锅,大家纷纷跑到山里去看望他们。没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大家都羡慕他们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特别是看到他们的女儿散发着快乐与满足,纷纷羡慕不已。几个要好的朋友当场就要把孩子送到这里来生活学习。面对大家殷勤的目光,白梓霖决定把小小的庭院扩建成真正的书院。

在朋友们的资助下,一座占地2.5亩,环山抱水,清静幽雅的书院正式落成了。书院南北各一栋两层楼房,房舍30间,通风采光,冬暖夏凉。教室、餐厅、茶室、禅堂、书房、宿舍、农场一应俱全。白梓霖把书院命名为“终南山书院”,并正式接纳朋友的孩子们入学。

白梓霖给书院制订了以国学和中医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向,并聘请了多名具有传统国学背景的老师。他给每个孩子都起了一个以德字开头的名字,告诉孩子们之所以用“德”是因为做人要以“德”为先。他给女儿取名德孝,来的最早的三个孩子是德贤、德乐和德一。

白梓霖首先确定来书院的每个孩子想要做什么,再确定教什么。白梓霖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清楚地知道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终南山书院的作息时间别具一格。清晨五点半,伴随着钟声,孩子们相继起床、洗漱。六点,孩子们进入禅堂打坐。一个小时后,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玩得不亦乐乎。半个小时后,进入教室诵读,有的背诵“蒙学”,有的背诵“经学”,有的背诵“医学”。

最特别的要属吃饭了,早餐九点开始,晚餐是下午五点,每天只有两餐饭。早餐是营养粥,根据《本草纲目》里的方子,用炒至焦黄的小薏米和江米打粉熬制,健脾养胃。配的小菜是天然无污染的野菜,有凉拌核桃芽、香椿鸡蛋等,馒头和锅盔馍也是原生态食品。

早饭后,孩子们开始动手打扫庭院。十点开始上课,中医班学习针灸经络,绘画班和书法班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专业知识。下午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实践课,有射箭、采草药等课程。

晚上七点到八点是孩子们的休闲时光,他们可以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或电影。白梓霖自豪地说,这里虽然远离城市,但并非与世隔绝。通过电视和电影,孩子们一样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晚上九点,孩子们准备入睡,睡前打坐一小时。很多家长不解,为什么一定要早晚打坐?白梓霖认为,每天早晚两次打坐,不但对身体好,而且能很好地训练孩子们的“静定”功夫。孩子小小年纪就不会浮躁,以后遇到任何事都能心平气和,以理智的头脑分析和解决问题。

将传统教育进行到底

白梓霖非常重视劳动、重视实践。书院有农场,孩子们学习之余,都要到农场里劳动,种菜、浇水、收割,既锻炼了体魄也体会到了自给自足的快乐和满足。

学习中医认识草药是最基础的本领。于是,老师会经常带着孩子们到山里认识各种植物。一个叫德正的孩子告诉新来的同学:“秦岭无闲草,你看那些长的奇异的必是草药。”说着他拨开一丛杂草说:“这就是野百合,入药可清热解毒,利湿消积。”白梓霖深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经常带孩子们出去游学。在外的时光,更能体现出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关爱。

终南山书院迄今已创建五个春秋了。目前书院常住的有9个孩子,最大的16岁,最小的8岁。白梓霖觉得环境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要,深山相对来说,是一块净土,与外界隔绝,远离欲望和诱惑,很适合潜心修学。这一点在女儿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如今8岁的女儿和12岁的儿子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由于一直在书院学习,女儿善良、温和、懂礼貌、欢乐多,而儿子压力大、脾气焦躁。

来这里最久的要数15岁的德一,当白梓霖问他:“山上苦吗?”他说:“心不累人也就不会觉得苦累,在这里正是丰富我的地方。”成熟睿智的回答,让人简直不敢相信。也许这就是传统教育给孩子们最深的领悟,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生活的本质。

可随着孩子们长大,很多人开始担心他们以后的出路。如何考大学?如何就业?如何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上立足?对此,白梓霖认为,学习归根结底是自己学,所谓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换个课本那么简单。孩子们与社会的接轨有两条途径:一边在山里学习国学一边参加自考,去年就有两个孩子考上了西北大学;另外就是学习中医,走传统中医的路子。打下良好的基础后就可以出去拜师。

德一在书院已学习五年多,他特别喜欢古琴、绘画,他创作的绘本《根》在全国获了奖。《根》讲述的是一对“树兄弟”不离不弃的故事,不仅包含了情感故事还包含了对环保的思索。而12岁的德乐,在终南山书院也住了四年,她的志向是学习中医,如今小小年纪就能动手艾灸、施针(保健针灸)。她希望一生都致力于传统医学,将来将中国的中医学带出国门。

有些孩子受不了苦,中途离开了。也有孩子来了就不愿意离开。有个从城市里休学过来的孩子,本来想暂住,最后竟爱上了这里的生活。家长经过一番长时间的斟酌,最后决定听从孩子的内心,在书院长期学习。

然而,当终南山书院被媒体曝光后,引起了各种质疑,尤其对于白梓霖夫妇对儿子和女儿采取不同教育方式的做法,更是引起颇多争论。对此,白梓霖说:“办这个私塾的目的仅仅是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孩子快乐地玩耍、生活和学习。我用女儿做这个尝试,没有失败可言,最差也不过是让女儿在大山深处度过一个宁静而纯善的童年。”(作者声明:未经许可,严禁一切形式的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猜你喜欢
终南山书院女儿
终南望余雪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终南山:隐士的天堂
和女儿的日常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