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2015-08-11 04:22佟金霏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区域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还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的首都与其周边地区组成的经济圈对经济发展是具有很强影响的。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实质性落实阶段。本文概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历程,分析了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意义,并提出了有关发展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的改革概念一直在不断变化,也曾出台过各种改革方案,从“京津冀一体化”到“大北京地区”,到“京津冀经济圈”,从建议区分各自功能定位到京津合并、津冀合并,然而并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014 年2 月,习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重点指出了区域一体化创新与京津冀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性。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

日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获得通过,提出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实质性落实阶段。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意义

京津冀位于环渤海地区中心,是中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核心区,是有效协调东中西、特别是平衡南北方的中心地。北京作为一个超大规模城市已经积聚了太多的功能,承载了太重的负担,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物价飞涨等“大城市病”问题突出。天津作为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具有较明显的沿海优势,但滨海新区的开发与其他多个行业的开发依旧处于探索阶段。北京天津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没有起到带动“邻居”共同发展的作用,河北省屡屡出现工业转型困难,资源利用效率低、人民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来说,京津冀地区整体竞争大于合作,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城市规划,协调性、一致性有待加强。这不仅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增添了阻碍,也导致整个华北地区的发展缺乏活力。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与世界经济主要结合部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会让区域差距缩小,北京周边城市向北京看齐,提高发展标准,这种提高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由于京津冀城市群的特殊区位、经济实力与科技潜力,三方的内部协同不仅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也有利于推动各地的产业升级换代,加强良性合作,对带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城市功能的协调定位和转移,根据各自角色解决好各自目前遇到的发展问题;二是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促进相关产业的科学发展;三是为带动北方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提供了重大机遇。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下的发展建议

现在北京周边地区热情的很高,各个区县城市热情都很高。但是要理性思考,正确认识,整体谋划、统筹谋划、稳步推进。并不是要与每个周边城市都对接,一定要做到统筹规划,有重点有计划的对接,优先对接具备条件的城市,规划这些地区承担相应的功能和产业布置。

(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协调机制

由于京津冀各方的发展基础差距较大,产业转移和城市功能疏散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并建立运行良好的区域协调机制是确保顺利实施的基础。通过搭建宽松的交流平台,定期召集专家学者甚至是企业家、市民等参与研讨会,汲取各方观点、利用各方优势,寻求协同发展的切合点。以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为原则,规划协调政策标准并尽快实现京津冀三地在市场、税收优惠等方面的同一性。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和监督机制,定期评估考核各地工作进展。

(二)要做好产业布局和投资的科学规划

合理的产业布局是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京津冀一体化顶层设计中的重点。不同层次的产业齐聚北京,导致住房、交通、环境等不堪重负,迫切需要“减负”; 而河北的低端制造业污染严重,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已无力支撑,迫切需要产业转型升级。要想统一产业规划,就必须突破行政界限,加强规划协调。具体来说,北京应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天津可着重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河北则应在自身产业与资源的基础上提升基础制造业与特色产业发展。三地在产业布局上要做到既分工又合作,发挥好各自的资源、区位、人才、技术等优势,坚决放弃和淘汰与本区域发展定位不相协调的产业,根据三地在区域发展中的定位分工明确投资项目,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统一开放、协作竞争的经济体。

(三)要解决好交通、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便捷的交通运输是发展的先决条件。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经验,高速公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有效连接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将为未来三地的均衡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四)建立绿色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环境一体化

当前,严重的环境污染迫使京津冀地区不得不寻求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建立绿色环保发展模式。通过编制生态建设规划、建立减污治污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寻求开发替代性新能源与绿色环保能源,加速生产技术的升级,开辟一条高技术含量、低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各方政府共同监管、三地企业共同配合,全民参与社会监督,建立长效与奖惩措施机制,推出节能减排与产业优化的新举措,才能更快地改善京津冀地区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推动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晓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3:102–104.

[2]张桂芳.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

作者简介:佟金霏(1988–),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省委党校保定工作站2013级在职研究生经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区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分区域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协同进化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