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三五”经济发展的思考

2015-08-11 04:23魏琳琳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十三五经济发展思考

摘 要:在即将进入第十三个五年发展期之际,总结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对于科学制定“十三五”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取得更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经验,结合对“十三五”期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分析,对我国“十三五”经济发展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十三五;经济发展;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始终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经济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在即将进入第十三个五年发展期之际,总结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对于科学制定“十三五”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取得更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五发展经验

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概括来讲,主要经验或成功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努力用好战略机遇期的有利外部环境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总体上国际环境的大趋势还是好的,和平、发展依然是国际发展的两大主体。

(二)注重提振内在发展动力

在亚洲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通过不断提振国内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了经济的均衡发展,并据此迅速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地位与国际影响力。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经济方式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既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适应长远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加快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建设

随着经济总量规模与实力的不断增强,不失时机地启动与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进一步稳定我国发展与提升发展品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十三五环境变化

从国际大环境看,当前以美国、欧洲为主的发达经济体宏观经济指标总体上趋于不断改善状况,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开始有所趋稳,整体上世界经济恢复的步伐有望略有加快,这是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但另一方面,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如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节奏仍不明朗、欧元区债务危机和失业率高企问题依然存在、日本短期刺激政策效应递减、新兴市场国家中俄罗斯和印度存在滞胀风险。同时,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以及我国出口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等,也将对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一定的制约。

从国内情况的变化来看,经过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中速稳定增长的新时期,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比较明显,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以及经济增长点将发生变化,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越来也越高,对“十三五”经济发展大局将引起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十三五发展建议

根据我国“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任务,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应当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步伐

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推动经济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在继续发展工业的同时,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工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过硬的难题;加快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步伐,对那些高投入、高耗能、低效益的产业坚决实施“关、停、并、转”方针。同时,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特别是对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要重点予以促进。

(二)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后劲

要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导向,加快铲除影响市场作用发挥的行政壁垒、利益集团等方面的负面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善宏观调控方式与手段, 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等。

(三)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制造的水平,向中国智造转变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消化,再进行创新,加强自主创新在具体生产领域的应用,大力推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整合和优化创新资源的利用。

(四)进一步增强协调发展的能力,不断促进包容性发展

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加快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与生活水平差距, 彻底解决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让城乡居民都能从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四是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力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并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晓岚,孔令刚.“十三五”时期的新挑战、新机遇与新战略——以安徽为例[J].区域经济评论,2015,01:18-22.

[2] 吴敬琏.思考与回应: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抉择(上)(下)[J].学术月刊,2005,12:38-45、2006,01:58-61.

[3] 刘世锦.关于我国增长模式转型的若干问题[J].管理世界,2006,02:1-9+17.

[4]朱昊,赖小琼.集聚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J].经济学动态,2013,12:49-58.

作者简介:魏琳琳(1986–),女,汉族,河北安国人,河北省委党校保定工作站2013级在职研究生经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十三五经济发展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