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域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015-08-11 04:37李艳红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县域人力资源人才

李艳红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优先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近几年来,县域经济社会蓬勃发展,除了其他一些要素外,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在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县域既有广大的农村,又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至关重要,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着力做好“三农”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进程的现实选择。

一、县域人力资源面对的挑战

(一)总体文化素质不高,农村人口素质偏低

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9年,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八分之一左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培训就业的意识和择业观念陈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自觉和主动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择业意识和就业观念亟待转变。

(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各类高层次人才紧缺

在对某县的调查发现,该县有70万人口,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足2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中高级人才匮乏,特别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断层,结构不合理,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在岗人才中,创新型人才少,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学术研究能力、懂得现代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

(三)教育资源总体供给能力不足,城乡教育发展仍不均衡

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区教育总体供给能力不足,中小学班额普遍过大,招生压力大,且各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也存在一定差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存在低水平竞争、结构性过剩和资源闲置的问题,职业教育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特色不浓,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有待进一步深化,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进展缓慢。

二、面临的机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

建设新农村,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各级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制定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加大对“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项目支持力度等,一系列的惠农支农政策为加快县域人力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中央关于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机遇

各级先后出台各类文件,坚持优先扶持、鼓励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和应用开发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致富带头人和乡村科技人员,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三)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县域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教育经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初步形成。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渐趋合理,专业门类趋于齐全。同时,随着现代农业、工业和劳务经济的发展,不但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而且也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流动。

三、加快人力资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发展各类教育,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一是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建立扶贫助学长效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速培养社会实用人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深化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布局结构。三是构建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持续提高整体国民素质。要通过兴办多种形式的成人学校,形成一种结构合理的终身教育体系。

(二)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一是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作用,对劳动力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培训,特别是在对农村劳动力培训中要努力做到培训内容贴近市场、培训基地贴近基层、培训时间贴近实际。二是对劳动者进行法律法规、就业指导、职业道德、安全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再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培训。三是以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为切入点,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四是坚持专业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常规培训与特殊培训相结合,使受培训者对所学专业学有所用。五是采取联合办班的形式,开展岗位培训和特殊工种培训。通过培训和宣传,使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了解政策法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竞争力。

(三)营造良好环境,引进高层次人才

要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建设人才软环境。要建立和完善有关人才流动争议仲裁的配套制度,切实依法保护引进的人才在使用、流动、晋升、福利、奖励、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权利,为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增强企事业单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逐步提高高层次人才的比例,使人才结构更趋合理,力争实现通过聘用一个优秀人才,带起一个重点学科,完成一个重大科技项目,促进一个产品开发的目标。

(四)建立人才流通机制,鼓励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要建立人才流通的有效机制,把优秀人才选派到经济发达地区对应的企业、政府机关及相关单位进行学习培训,包括短期考察学习、中期挂职学习、长期干部交流,让他们在发达地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接受市场经济的锻炼,逐步转变观念,成为县域发展市场经济的骨干和能手。

猜你喜欢
县域人力资源人才
人才云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人力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