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①
——以西南大学专业运动员为例

2015-08-11 05:27杨明张丹杜东旭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400715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3期
关键词:西南重庆市运动员

杨明 张丹 杜东旭(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715)

重庆市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①
——以西南大学专业运动员为例

杨明张丹杜东旭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了解专业运动员培养模式实施现状及就业去向动态,利用数理统计法操作分析所得数据资料。结果发现重庆市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状不容乐观;专业运动员就业取向狭窄,就业满意度较低。因此,进一步优化创新重庆市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很有必要,旨在为专业运动员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运动训练专业运动员培养模式重庆市

专业运动员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核心部分,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对象,在竞技体育发展腾飞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据了解,重庆市具有招收专业运动员资格的高校仅有两所,即西南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由于重庆师范大学招生工作近几年才刚起步,故而该文仅以西南大学为例。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凭借良好的教学、训练和科研条件、完善的管理体制及先进的办学思想,获得自2000年试点招收专业运动员的资格。至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尤其对我国西南部体育事业的发展更是功不可没。当然在良好的发展势头下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尤其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单一技能的专业运动员再也满足不了当今社会的需求。加之由于近几年全国高校的扩招政策,使得高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模式无法保持匹配同步发展的速度,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为了更好地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帮助专业运动员谋求新出路,该文试着从西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状及出现的问题着手,找出不足,分析原因,旨在寻求并探讨出一条适合专业运动员发展的培养路径。

1 研究对象

西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2002级—2014级专业运动员。

表1 西南大学2002-2014年专业运动员信息一览表 (N=105)

2 研究方法

该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由吾等严格研制《重庆市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毕业去向研究调查问卷》,然后采用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7份,有效问卷105份,无效问卷2份,回收率97%,有效率98%。为了检验问卷的可靠性,由5名专家教授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经过专家检验评价,该问卷设计的内容具备有效性,本问卷计算信度相关系数R=0.87。此外,也走访咨询有关专业运动员人才培养方面的专家学者,为该研究对经验的判断和分析进行把关,同时注入创新思想。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重庆市高校招收专业运动员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西南大学招收专业运动员仍旧以田径传统项目为主,尤其是2005年之前招收的专业运动员几乎均为田径运动员;自2009年开始招生计划朝着多专项发展,数据表明跳水、羽毛球、拳击、网球等项目逐渐成为新兴热门项目,由此可以看出西南大学对专业运动员的培养计划开始迎合社会需求,走多样化培养道路。

表1数据显示,西南大学2002级—2014级专业运动员共有105人,其中运动项目人数排序前三的是田径、跳水和羽毛球,分别为48人、16人和12人。由此可见,田径项目作为体育运动的基础项目,也一直是重庆市的优势体育项目,被列为重庆市“十二五”期间重点突破项目。在重庆市高校专业运动员中备受欢迎,是任何其他新型项目所无法替代的。此外通过调查得知,专业运动员生源地不一,但最后都积聚在重庆市运动技术学院体工队进行训练,在入高校前的身份都是体工队专业运动员。运动员进入高校须通过学校招生考试,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命题,分文化考试和运动技术专项考试。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政治、数学、英语四科,运动技术专项考试即为所报学校专项要求的运动技能考试。西南大学招收专业运动员的专项主要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艺术体操、跆拳道项目,招收二级(含)以上运动员。跳水、摔跤、柔道、举重、射击、拳击、体操等项目,招收一级(含)以上专业运动员。男生身高原则上不低于1.70 m,女生身高原则上不低于1.60 m,专业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身高限制。此外,专业运动员还有一种途径可进入高校,即参加重大比赛且获得重大优异成绩,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经过推荐保送制度可顺利进入高校。

3.2重庆市高校专业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及实施现状分析

3.2.1西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定位

一个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关键在于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1]《西南大学2015级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提出西南大学以国家培养计划目标定位为中心,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定位培养目标与要求。“即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竞技体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运动训练、竞赛和管理工作,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教学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主要学习竞技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运动训练、竞赛和教学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具备从事运动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和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2.2西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现状分析

西南大学目前采用的培养模式是“联办培养型”,也就是所谓的“校体联办,挂名培养”。高校和体工队部门联合培养,专业运动员只需在校挂学籍,只有遇到学校有重大比赛或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或期末考试方才回校,日常训练和竞赛全部都在重庆市运动技术学院(体工队)进行。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西南大学专业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实施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如下:(1)学校方面:据实地考察,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培养专业运动员虽然有一系列的培养目标、定位与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如:专业运动员备战重大体育赛事时间冲突、特殊训练场地不完善、运行经费不足等,因此实施力度并不大。(2)学生方面:据调查可知,重庆市专业运动员择校动机和目的不一,有55%的运动员择校动机是为了迎合升学及压力需要,认为高校能培养人才的仅占19%。调查数据也反映出专业运动员择校目标与动机的一致性,有79%的运动员择校目标并不是为了去学习文化知识和完成学业的,这一数据也揭示了绝大多数运动员都存在不重视理论学习的问题。此外,通过调研还发现,专业运动员们对于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关系这对矛盾所持的态度基本一致。有高达80%的运动员认为文化学习无所谓,搞好运动训练就行,在他们看来只要训练出成绩,学习自然是无所谓的,由此看出影响训练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运动成绩的提升。由于专业运动员身份的特殊性,虽然他们并没有真正学习学校安排的文化课程,但是最终由于各种“优惠”政策都能顺利毕业。据调查,有90%的运动员认为通过毕业毫无压力。(3)社会方面:由于我国现行体制中存在较多的“优惠升学”政策,这就给了运动员通过优异比赛成绩进入一流高校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且广为认可的途径。在人们普遍的意识形态里总是认为那些能为国家利益和荣誉做出贡献的人,社会都应该给与最大的嘉奖与鼓励。恰恰是这种观念的根深蒂固,造就了现今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生存困难、择业困难及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等问题。

3.3重庆市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运动员就业意向及最终去向分析

就业意向是个体在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较为渴望的意向性需求,是就业者对其现状的认知与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期待。通过图1的调查结果得知,趋向于国家队教练员和专业队教练员人数较多,分别占到33%和19%,愿意成为一名体育教师的紧随其后,占了17%。但是愿意继续深造的人数却占较小比例,说明4年的高校教学并没有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对自身文化素养要求也没有明显提升。通过数据也可以发现局限运动员就业意向因素多为自身专业能力,他们定位的工作方向都是以专业能力为依据。

就业率是反映学校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办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专业运动员的就业率更是反映了高校对运动员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质量的高低评价,也反映了高校培养出的运动员综合素质的高低。[2]通过对西南大学专业运动员毕业后的就业去向调查,数据显示34%的运动员回到当初的体工队,21%进入事业单位,18%从事体育教师行业。而毕业后真正能留国家队当教练的运动员较少,究其原因在于运动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达不到国家队教练员的标准。此外,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运动员毕业意向与去向的方差齐性采用Levene检验,结果显示运动员毕业意向与去向不存在显著性(P>0.05),即认为运动员毕业意向与去向方差在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

图1 专业运动员就业意向图

图2 专业运动员就业去向

4 结论与建议

4.1“联办链条”培养模式

联办链条,即高校与运动技术学校联合办学,以各部门为链条,调控与统筹实施培养计划的模式。这种模式结合两个单位的优势来培养专业运动员,不仅解决了运动员日常训练和比赛所需各项资源,而且能较好的解决运动员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需求。当然,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运动员所在的专业队和学校相关负责人之间形成有效配合机制,相互监督、相互帮助,以保证上述学习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落到实处。

4.2“学训”整合与分开

学训矛盾,一直是困扰体育教学工作的一大难题,重视“学训”矛盾,将学习和训练进行有效整合,以学指导训,以训反馈学。当然,在有效整合过程中,适宜的选择学训分开也是可以的,尤其当专业运动员备战重大比赛时,每天都会到特殊训练场地进行训练而无法回到学校学习时,可采用学训分开,但当比赛结束后培养单位应召回运动员,将其所落下的理论课程补上。同时,在这种培养机制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视频对专业运动员进行文化知识教育,以尽可能地解决专业运动员学训时间上冲突的问题。

4.3独立编班与弹性学制

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理应充分考虑专业运动员有别于一般运动训练学生的特殊身份,将专业运动员独立编班,独立

教学。这样就可以解决其因文化程度,比赛训练与学习计划等不同于一般学生的问题,同时培养单位也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培养工作。此外,由于专业运动员平日里训练和比赛较多,由此势必会影响其文化学习进度,为保证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兼顾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目前最适宜采用学分制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运动员的比赛训练调整课程安排,使用弹性学制,灵活的安排学制。[3]

4.4“三师”培养模式机制

对专业运动员实施“三师”制,即由教练员、学业教师和辅导员三方共同负责培养专业运动员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机制。三方各司其职,在训练上,由各自教练负责其平日里的各项训练和比赛;在学习上,由学院安排科任教师负责其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生活上,由辅导员管理其一切的大小事务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各种心理困惑等。“三师”制的培养模式,解决了现行高校对专业运动员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更加完善了现行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4.5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样化培养运动员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对于毕业生,不仅要求具有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能力,还要求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4]这就要求高校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提前对就业形势有所了解,知晓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制定合理的定位标准。此外,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保证专业运动员成功就业,高校除了应根据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需求和专业运动员的就业特点外,还应多样化去培养运动员,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运动员应全方面的培养就业意识,与时俱进的拓宽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李荣华.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2]彭薇,王旭东.就业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谭娜.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及教育对策[D].中南大学,2009.

[4]吴璇,郭力亚,张莹.西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10):73-75.

[5]李瑞洗.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6]刘海元.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7]孙永亭.澳大利亚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

[8]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论释与应对[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8(b)-0039-03

基金项目:①重庆市体育局科研项目,一般项目编号:B201416。

作者简介:杨明(1973—),女,重庆北碚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运动训练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西南重庆市运动员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我的“闪电”猫
古城西南两座桥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潮”就这么说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Country Driving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