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礼貌语表达角度的中日语言差异研究

2015-08-15 00:55吕艺观
长江丛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寒暄敬语用语

吕艺观

我国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在使用敬语时,社会地位或辈分低的人对社会地位或辈分高的人不用普通的第一二人称,而相互熟识或地位辈分无差别的人则不用,这就是中日两国礼貌用语中敬语表达的共通之处。

一、中日社会文化演变对敬语系统的影响分析

在中国古代,“三纲五常”的社会礼教已经深深的束缚了人们的头脑意识,这种意识所带来的就是强烈的社会尊卑观念,换言之,社会不同层次的人之间不可等同而论,更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很早以前中国社会就建立了极不平等的尊卑观念,而敬语也正是在这一观念基础上所萌芽的。建国以来,民主意识输入中国,阶级压迫日益动摇,追求人人平等的新社会开始建立。森严的等级制度在社会人们的意识中逐渐被淡化,人们使用敬语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比如在话剧《雷雨》中工人阶级代表鲁大海的一段台词就反映了在汉语中敬语的时代变迁属性。

“鲁四凤:你的话我有点不懂,你好像有点像二少爷说话似的。”

“鲁大海:你是骂我吗?“少爷”,哼,这世界上没有这两个字!”

从话剧语言的表达中就可以看出,汉语敬语的时代性特征也随着古代一官二吏的消失而烟消云散,这说明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古代时候森严的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温和思想,它提倡人们在平等的地位与语境中使用汉语敬语,虽然现代汉语敬语中也有一定的级别区分,但总体表达更加随和,所体现更多的是对彼此的尊敬,而不是古代那样社会地位差异表征。

再看日本,敬语从古至今都是日本语言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语言特征,这点与现代中国略有不同。日本语言学家在20世纪初就提出,日语中的敬语应该起源于古代日本人的“言灵”思想,它代表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上下关系,日本人就将这种由于阶级关系而形成的敬语起源称为“taboo”,即禁忌之意。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四民平等”思想被社会化,它也推进了近代日本敬语体系的发展。但与古代日本相比,近代敬语体系依然秉承着皇族、贵族、士族和平民的四大等级区别,这是由于日本当时正处于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皇权社会所造成的,这一点一直到二战结束后都影响着日本。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天皇也因此作出“人间宣言”,宣布否定自己的“神格”。一时间,“一切国民在法律下平等”的宪法要求彻底影响了日本人的身份与性格。现代日语敬语系统有了从“绝对敬语”向“相对敬语”的质化转变。但是由于日本等级制度的根深蒂固,今天的日本依然还保留着传统味道极浓的敬语系统,从另一个角度说,它也代表了日本人对日本敬语系统传承的完整性传承。在现代日语敬语系统中,身份的转变与恩惠的授受关系几乎出现在每时每刻,它甚至还随地点、场合、时间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就以国会竞选投票的语言表现为例:当政治家在拉拢普通国民为其投票争夺选举权时,此时国民即为上位者,而政治家处于下位地位。所以就有这样的表达:

皆様のご幸福なご生活を守りすることをお誓いいたします、有難う御座います。

上句中,除格助词以外全部都使用了敬语形态,表敬程度相当之高。而当国民对政治家有所依赖或期待时,政治家此时就会与国民互换位置,使用敬语的双方也发生了改变,如:

どうぞ、ご一票をお投じくださいますようお願い申し上げます。

所以总的来看,敬语能够传承至今,不但是因为它有一个完整的系统,也是由于其社会阶级思想的进化、支配与被支配人们之间的关系转变等等所决定的。而在对敬语系统的保留上,日本国民则更显出了对于等级制度的思想延续,所以虽然从根本来说两国敬语表达系统同出一门,但是却由于国家性格和文化的不同而分道扬镳,其具体的差异也分散于语言中的方方面面[1]。

二、中日礼貌敬语表达方面的语言差异研究

(一)寒暄语境下的语言表达差异分析

寒暄语是中日两国都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的直接交流方式。中日两国人民都习惯用寒暄语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也有获取信息的作用。在日本人看来,寒暄——挨拶,就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维持并加强亲和社会关系的社交过程,它是国民最重要的礼仪行为之一。

虽然都是人际交流语言,但是中日两国在寒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上却并不相同。在中国,人与人初次见面可能会询问对方的私人信息以表示关心,挑起话题,比如询问对方的家庭成员构成、工作内容等等,在语言方面也会用诸如“幸会”、“很高兴见到你”这样的寒暄语展开话题。而日本人则不同,他们较为反感别人初次见面就询问自己的个人隐私等问题,他们在初次见面后所常常探讨的多为天气、爱好等等话题。而他们也会以“どうも”、“こうにちは”、“初めまして”这样的短句展开交流。在寒暄语言用法方面,两国人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是由于两国人性格、所接受思想文化的不同,才会产生在初次交流中不尽相同的习惯。

除了与陌生外人寒暄以外,中国人中朋友之间也有寒暄语表达方式,它具体分为程式化与非程式化寒暄语。

程式化寒暄语是具有高度规约化的仪式性套语,它是长期以来语言习惯中约定俗成的固定表达形式,使用范围广且频率高。比如在称谓寒暄时就可以直呼姓名,也可以以“这位先生”等等开始,所以称谓型礼貌用语也可以区分亲密关系与非亲密关系。中国人善用亲密关系来对一些并不熟悉的人使用,从而达到拉近关系的目的,比如“王哥”、“张嫂”、“李姐”等等,这也是对对方的一种认可;而问候型则同理,这是一种明知道对方的行为却也加一句表达关心的礼貌用敬语形态。比如“你还在忙呢”、“王姐去上班啊”等等。

非程式化寒暄语更加注重对具体语境的表达,它的形式则更加丰富多元化,而且汉语的表达也较为灵活多变,比如寒暄对方时对对方的称赞“这位小姐,你的气质很不错。”、“你能回来可太好了”。

相比汉语来说,日本内部人之间的寒暄语则更加严谨严肃一些,日语中有许多寒暄语的固定表达方式。比如家里丈夫出门时,妻子一定要对丈夫说一句“いってらっしゃ”。当丈夫回到家时则会说“ただいま”,妻子则要回应“お帰り”。而现代日语家庭内部礼貌用语表达中,女人出门,男人一般是不会做上述表达的。再比如说,“您辛苦了”和“你辛苦了”这两句话在日语中则有不同的语序和级别对待。当下级对上级或平级对象表达问候寒暄时,则用“お疲れ様です”而上级对下级表达时,则会使用“お苦労様”,这两句寒暄语在不同级别的寒暄对象面前一定不能用反。

(二)致歉语境下的语言表达差异分析

在汉语中,致歉语要分为直接致歉语和间接致歉语。

直接致歉语的典型代表就是“对不起”,它一般有以下三种表达情境。

第一就是单纯的致歉,请求得到对方的谅解。当然,在自认为某件事处理不当而惭愧也可以用对不起来进行致歉。

其次就是打破现状或转移视线的意思。比如“对不起,请问东单怎么走?”这句话中的“对不起”自然是要引起他人注意的意思,然后将自己的问题连带出来。

第三是在对对方采取不利行为前所用到的矛盾缓和致歉语,它可以避免更为直接的冲突发生,比如“对不起了,我不等你先走一步了。”

汉语中间接道歉的表达,则更注重对冒犯行为的重述,也同时解释和申明某些补救的措施,进而达到缓和关系的目的。它的语式主要以“对不起……”后附加一串解释理由作为语句结构,注重强调希望补救但依然表示抱歉的心态。

日语的致歉语则相对复杂,且日本人使用频率相当之高,几乎充斥着他们的日常生活。日本文化认为,主动道歉总会获得对方的谅解,而适当表达自己的歉意也是日本人社会言语交际的重要润滑剂,因此日本人的道歉表达方式非常之多,毫不夸张的说,日本人可能每三句话中就会附带一句致歉语。

在日本,应用频率最高的四句致歉语应该为:

①すみません

②ごめんなさい

③失礼します

④どうも申し訳ありません

上述四句都可以理解为“对不起”,但是它们所表达的礼貌恭敬程度和歉意程度则存在区别。比如①すみません,这是最常用的日语致歉方式,它适用于所有致歉场合;而②ごめんなさい则相对正式一点,在平时也是较为常见的表达方式;③失礼します常常用于打扰到别人的场合,或者自己要离开时使用;④为发生较大错误时会使用,而面对长辈时它也是最常见的致歉方式,在4种致歉语中最为郑重。

本文重点探讨一下对“すみません”的用法。在日本人的生活中,“すみません”可以被称为是万能词,它不仅指代道歉含义,也有引起他人注意的作用,比如“すみません、お通りします。”(对不起,借过一下)。而在接受别人馈赠礼物或享受他人所提供的服务时,也要说一句“すみません”以示礼貌。所以“すみません”在日语中几乎相当于“对不起”在中文中的意思,它所体现的不仅是歉意,也有谢意,而且它的表达方式更加体贴。在日本,“すみません”就是日本人的文化价值观,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崇尚“和为贵”思想,他们善于在人际交往中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友善关系和融合意识,“すみません”的频繁使用正体现了这一点。在日本的语言文化教育中,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尽量避免为他人带来麻烦和困扰是最基本的为人处事原则,这与我国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孟思想是一致的。而在现代,日本人的这种“すみません”语言文化则更加凸显和常态化。行为学家看来,日本人有意降低自己以提升他人地位的思想,也正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赢得主动,这符合亚洲人内敛含蓄的交际风格和礼貌原则。所以说,“すみません”作为日语中最为重要的礼貌用语,也表达了日本国民希望求高素质的共同愿望[2]。

(三)敬语语境下的语言表达差异分析

在汉语中,敬辞一般指对称谓的敬称,比如“您”、“先生”、“老师”等等,而在称呼他人对象时,则会用到如“贤弟”、“令堂”、“贵校”等等。这些敬辞在如今汉语的日常礼貌用语中已不太常见,它们常常出现在书面书写中。相比而言,谦辞则是对自己的谦虚称谓,比如“鄙人”、“小女”、“请问”等等,自谦称谓的使用是对汉民族“自我贬抑”社会文化心态的一种真实展现。“有群体才有个体”是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观思想,所以当个人处于社会之中,一定要谦虚、中庸、不及不过,这体现了中国人在敬语这样的礼貌用语中大智若愚的思想。

日语的敬语系统更为复杂,他们几乎保留了传统敬语系统中的全部内容,比如对父母的尊称“お母さん、お父さん”,又比如对“君”、“さん”、“様”、甚至是“殿”的使用来表达对交流对象的尊重。

3 结语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礼貌用敬语系统的传承和研究就是要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通过对中日两国礼貌用语表达的语言差异我们也发现作为一种软性语言文化,虽然两国语言是不同的,但是礼貌用语所要诠释的目标却是相一致的,那就是对人与人之间包容与理解的情感体现,这也是最重要的。它打破了两国语言之间的樊篱,让彼此有了继续互相学习借鉴的可能。

[1]曾小燕.汉日敬语对比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贾剑桥.中日礼貌用语研究与对日汉语教学[D].开封:河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寒暄敬语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关于日语敬语中“敬意敬语论”和“关系认识敬语论”相对立的研究
敬语所描绘的人际关系图
——“内”和“外”
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
浅析暧昧语在日语中的运用
礼貌用语大家学!
非常魔典101 / 名词
网聊用语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