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及其对当今中国的指导意义

2015-08-15 00:46
黑龙江史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日本

孟 雪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针对当时日本对中国的意图占领而采取的相应对策,它不仅战胜了侵略者,而且也体现了这一策略所发挥的重要性以及它的适合性对中国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形成的前奏

(一)国内主要矛盾变迁

当时国家党中央领导机关正是左倾错误领导者当政——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者统治阶段,王明所犯的关门主义错误是非常严重的,以至于在遵义会议以前都没有改变。

1931年9月,我国东北遭受了日本突然发动的大规模进攻,在蒋介石命令下驻扎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直到1932年1月,山海关以北的地区全部沦于日本人的侵略之下。1932年1月,日本人发动著名的“一二八事变”,对上海进行攻击。这样,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开始慢慢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国共两党间的矛盾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了。在这种时局下,共产党提出将日本赶出中国的口号,并以中国共产党名义,多次发表宣言、通电,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持以坚决反对的态度。

(二)建立武装革命义勇军

1932年1月,山海关被日本占领,3月河北省承德又被占领,并向长城各军事要地发起进攻,开始对华北的肆意侵略。华北的国民党驻军在爱国将领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人领导下,进行了英勇的长城抗战,并组成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给日本人的侵略以沉重的打击,但这时的蒋介石集团却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下,一方面阻止长城抗战,一方面积极进行对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这时党开始了解到,很多部队与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战士,一致反对残害自己的同胞,同意抵抗日本侵略者。他们深知只有武装的革命战争,方能战胜日本的侵略。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二是立即保障人们群众的民主权力;三是立即武装人民群众创立武装义勇军,以保卫国家争取中国独立统一与领土完整。以这三个条件为基础,与任何武装队伍制定作战协议,来反对日本的侵略。这里,中国共产党刚刚开始呈现了民族革命战争的统一战线的思想的雏形。

1934年5月,日本政府发表了占领中国的“天羽声明”后,党提出的《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经宋庆龄等签名发表。它提出了著名的六大纲领。随后,党又在一些纲领和宣言中号召——所有自愿反对日本侵略者不愿意做被压迫的中国人,不分工作性质,不分男女,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抗日,所有抗日的人民群众,全部是我们的同胞,所有抗日的武装,全部是我们的同伴,我们应联合起来。党此时提出的统一战线思想,不再开始将推翻国民党看成是进行革命战争的首要条件了,而是主张联合日本的所有敌人,联合对中国抱有同情、帮助的所有国家和民族,同时提出要建立带领全国抗战总领导机关的想法。这些,都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作了铺垫。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八一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式提出

193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逐步实现吞并全中国的计划,向华北地区发动了新的侵略,妄图继东北之后把华北五省变为它的殖民地。国民党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却对红军和根据地进行“围剿”,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救国行为实行镇压政策。

中国危在旦夕,1935年,共产国际提出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方针,8月,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亡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在此宣言中,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思想作了进一步说明。第一,“宣言”提出组织全中国统一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号召,并且阐明我党愿意做国防政府的发起人,当时,红军长征也马上要结束了,要求红军首先加入全国的抗日联军,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真正负起领导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重任。第二,“宣言”指出我们国家现在已处在非常危急的生死时刻,中华民族的所有同胞,不能看着国家即将灭亡而不自救。因此,抗日救国,人人有责。

从“八一宣言”的内容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从过去统一战线思想的雏形提出,已经发展到非常具体的统一战线思想的实际落成了。“八一宣言”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精密的新闻封锁,传到了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人民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因此,“八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策略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党开始正确的提出统一战线的政策,但这时我们的党还不能正确地把统一战线政策确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之上,也不能明确提出完善的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主观和客观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二)“一二·九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高峰的起点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的到达了陕北,长征的胜利,使党和红军迅速转到了抗日斗争的前线,开始了党领导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局面。党中央抵达陕北以后,马上开始着手确立统一战线的政策。党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引领和红军长征的胜利,促进了全中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急速发展。1935年,爆发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全中国抗日救国运动高峰的新起点。

在国家危机不断加深和抗日救国运动不断高涨的情况下,我党为了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制定正确的路线与政策,于1935年12月,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

(三)“瓦窑堡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最终形成

1935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我党专门对统一战线问题进行了讨论,此次政治局会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确立了统一战线的策略;二是对党内长期存在的关门主义错误进行了批判。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于当时国内外的局势、阶级关系的变动、我党的政策,做了完整的剖析和论证。

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同志根据会议内容,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从理论上对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作了系统的阐述,论述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充分性,首次把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与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革命实际联接在一起,它使统一战线政策不间断、可持续地成长着,并且成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纲领,也意味着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最终形成。从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运动,才在全中国范畴内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当今中国的指导意义

回首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逐步的、稳定的、自觉的、很好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政治上、理论上、思想上完全系统化了的、成熟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已经能够担负起领导全中国人民进行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重任,并且能带领全中国走上胜利的道路。同时,它也对当今中共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与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政治局面的安定团结

历史和现实证明,政治局面的稳定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环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国家或地区,没有一个不是在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下实现的。应该说,中国各族人民尝尽了内忧外患、动乱频繁的苦难,深知在共产党领导下得来的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和睦局面的甘甜,强烈要求保持国家、社会的稳定,以便集中力量,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更快的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联合大多数人、孤立少数人是统一战线的内在实质。统一战线的联合作用首先表现在通过做好各党派工作,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领域中参政议政及监督作用,体现出多党合作的优越合理性。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全民意识和全民素质。

(二)有利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统一战线归于上层建设,反映着国家经济,统一战线应积极服务于国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始终效力于国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时期,必须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统一战线政策,充分调动统一战线广大人民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人才优势是统一战线的一大特点。拥有人才,国家不兴旺、不富强都难。党和人民群众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在把经济做好,这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在于教育这些基础“软件”的发展。现如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竞争,归根结底——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其实就是知识、人才的竞争。只有掌握了优秀出众的人才、卓越的科学、先进的技术,我们的国家才可能会走的更稳,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三)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和长期稳固的屹立于国际之林

加快台湾问题的解决、中国达到完全统一,是全中国人民一直以来的共同心愿,也是共产党人的毕生使命。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维持两岸关系态势的基本稳定,推进祖国的兴旺、统一、和平,就一定要做好台湾政府的工作、人民工作,争取获得台湾人民的民心,必须团结力量,促进祖国的统一,必须充分地发挥统一战线的主客观重要作用,保持一个中国原则,力求祖国的统一、民族繁荣之同,使中国和台湾人民沟通更密切、合作更广泛、情感更深厚,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先决条件。

当今的国际大氛围,党必须毫无条件的高举发展、和平、合作的伟大旗帜,实际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实施双赢的开放策略,既能抓住机遇促进中国的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又有力地接受国际大氛围的各种挑战,深度重视警惕和严密防范一切敌对势力的破害,实实在在保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自身利益。同时,也要发扬统一战线的光辉历史作用,对外交往广泛,团结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为现代化建设争取更好的国际环境,为建设和平、繁荣的美丽世界作贡献。

[1]郭志民,任涛.毛泽东论统一战线[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2]穆常生.统一战线基础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3]李小宁.统一战线新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务部科研处.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

[5]王俊杰.中国革命统一战线问题的探索与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M].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8]何理.抗日战争史[M].上海:上海人们出版社,1985.

[9]马仲廉.抗日战争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10]刘德军.抗日战争研究述评[M].北京:齐鲁书社,2005.

[11]何仕俊.抗日战争焦点事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2]邵雍.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日本
政策
政策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助企政策
政策
《黄金时代》日本版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论毛泽东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特征
抗战期间任弼时出使共产国际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