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药物对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的治疗效果分析

2015-08-15 00:46谢寿毅
中兽医学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患牛片剂牦牛

谢寿毅

(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畜牧兽医工作站813599)

多头蚴病是牦牛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是由于牦牛感染了脑多头蚴引起的神经症状疾病,寄生虫寄生于动物的脊髓、大脑中,会造成动物的视觉障碍和运动障碍,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尤其是在高寒地区具有更高的发病率,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制约了牦牛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不仅如此,人类也能偶尔感染多头蚴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为了寻找一种治疗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的有效药物,本研究以2012年—2014年感染了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的牦牛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吡喹酮片剂和阿苯达唑干混悬剂这两种药物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014年感染了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的牦牛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25例。所有的牦牛均为某县某村市民饲养的,牦牛生长的自然环境以及大小、重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牦牛给予吡喹酮片剂进行口服治疗,服药的剂量为70mg/kg,每次用药之后5天之后进行再次服药,一共服药3次。

B组牦牛给予阿苯达唑干混悬剂进行治疗,治疗的剂量为50mg/kg,每次用药之后7天之后进行再次服药,一共服药3次。

1.3 疗效判定

患牛的运动机能、精神状态以及食欲等恢复正常,体重增加,经过两个月的观察,患牛的运动障碍以及视觉障碍等均消失的为治愈;没有治愈也没有死亡的为未愈。

1.4 统计学分析

两组牦牛的统计方法为: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牦牛治愈率的比较

A组牦牛的治愈率为92.0%,B组牦牛的治愈率为8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1。A组牦牛和B组牦牛在前两次服药之后精神有所好转,开始进食,口吐白沫的症状消失,第3次服药之后发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只有个人患牛出现眼睛流泪和肿胀。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的畜牧业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往往会由于感染疾病而造成大面积的死亡,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2]。传统的治疗多头蚴病主要是采取手术摘除包囊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的,但是这种方法需要病情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确认寄生的部位之后才能开展手术,并且对手术的技术也存在着较高的要求,在畜牧养殖场中实施并不理想。药物治疗多头蚴病在畜牧养殖场中实施起来比较方便,不影响养殖场的正常生产[3]。针对多头蚴病的发展现状,有关部门应该要加强畜牧养殖人员的文化素质,采取一定的培训方式提高养殖户的疾病防治意识,开展多头蚴病的手术治疗以及药物治疗技术的推广。对畜牧患病的器官应该进行无害化的处理,可以有效阻断多头蚴病的传播[4]。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牦牛治愈的有23头,治愈率为92.0%,并且牦牛没有发生死亡,B组牦牛治愈的有20头,治愈率为80.0%,死亡牦牛一头,A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的治愈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与才让扎西等关于两种药物对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的研究结果吻合[5]。说明吡喹酮片剂治疗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具有更好的效果,治愈率高,并且不会造成牦牛的死亡。

综上所述,吡喹酮片剂治疗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具有更好的效果,治愈率高,并且不会造成牦牛的死亡,值得推广运用。

[1]徐尚荣.吡喹酮治疗牛多头蚴的疗效观察[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5,35(6):50.

[2]解月芬.内服大剂量丙硫苯咪唑治疗羊脑包虫病效果不错[J].今日畜牧兽医,2007,(2):47.

[3]李晓成,索保.牦牛脑包虫手术195例[J].中国兽医杂志,2004,40(4):18.

[4]才让扎西,杨玉林,谢仲强.不同用药方法对牦牛多头蚴病的疗效试验中国牛业科学,2010,36(4):41-42.

[5]才让扎西,杨玉林,谢仲强.两种药物对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的治疗效果观察,中国牛业科学2010,36(2):28-30.

猜你喜欢
患牛片剂牦牛
牛瘤胃积食诊断及综合防治
赛牦牛(布面油画)
牦牛场的雪组诗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跟着牦牛去巡山
牛昏睡嗜血杆菌病与疥螨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探讨中西兽医结合治疗牛瘤胃臌气的疗效
辅料混合过程对片剂含量均匀度影响的差距控制
牛瓣胃阻塞的中兽医疗法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