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

2015-08-15 00:51王雪静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19期
关键词:讲授价值观思想

◆王雪静

(吉林省梨树县第一高级中学)

一、前言

经过十年的基础课程改革,高中教学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以“价值观”的问题最受专家学者们的关注。所以对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将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的角度阐述价值观教育的相关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的价值观教育

1.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渗透价值观教育

在很多思想政治老师的意识中,价值观的教育和传统知识的教育是不同的,需要分开处理,应该在讲授知识之余简单直接的教给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教师不清楚价值观和知识的关系,盲目的认为价值观和教授知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对价值观蕴涵于知识中的这个事实没有清楚的认识。因此,价值观的教育不应该单独被列出来再花时间去教授,应该渗透于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时,将所讲知识中蕴含的价值观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自然地传递出来,这便形成了一次价值观教育。也就是要从单一的书中知识的讲授,发展成为将价值观的教育蕴含在具体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而这一转变恰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价值观教育的要求。俗话说:“教书育人”。既然有这样的话,就说明教书和育人不是两个独立的事情,应该是教书服务于育人。所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实际作用是通过教书的方法实现对学生育人的目的。简单的说,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发掘自己所讲的知识中蕴涵的价值观,并将这些价值观在知识的讲解中自觉的加进去,使之成为一个教育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价值观的教育和知识讲授分离的情况发生。

2.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实现价值观教育

在现在的高中课堂上,很多政治教师明白价值观教育要和知识的讲授一起进行这一道理。但是还有一种错误的现象十分常见,就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的通病影响,需要讲的知识都是呆板的硬性的向学生讲授。这种方式是把学生作为存放知识的仓库,不管什么知识都是一味地用一个方式传授给学生,当然也包括价值观的教育。这样硬性的传授,很容易带来学生的抵触情绪,不能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价值观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课堂上的互动方式完成的。社会学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和社会学一样,心理学上的教育也是一种互动,是“社会成员间通过交往而导致彼此在行为上促进或促退的社会心理现象”。教育学上说“教学是师生间的特殊交往互动”。由此可见,无论是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都把教育的过程理解为人与人的互动。这说明,教育不应当是单方面的灌输,所以,价值观的教育也应该在互动中完成。从单一的价值观教育的角度说,思想政治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主体之间互动。教师要把知识里蕴涵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学生则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中体现出的价值观。这就实现了价值观的教育,这一过程的实现是依托双方主动互动。

3.高中生价值观形成的规律决定了价值观教育

中学生的价值观正处在形成期,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有着极强的规律性。所以在价值观的教育上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规律。心理学认为“价值观是在意识上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如果没有需要的意识,就不会有价值观。”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学生的价值观不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教育过程教会学生的,而是由学生的意识需要形成的。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将一定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如果这一信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将这种需要转化成他们自身满足的感觉,这种感觉将成为一种意识,意识就会变成价值经验。由此可见,如果教师生硬的传统讲授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出现排斥学习的反应,从而使价值观的教育无法被学生接受。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必须明确学生需要什么。中学生的思维处在形成阶段,如果学习的内容抽象性很强,学生就必然会排斥此类内容的学习。所以,如果老师的教育方式不符合学生的思维接受能力,就会抑制学生对知识的需要心理。在适合了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后,价值观教育要完成由接受的价值观向信念转化。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学到的价值观转化为信念,重要的催化剂就是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情绪化表现。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1.学生终身受用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如果老师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就能让学生注意力充分集中,使学生能主动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会觉得学习本身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而不是和以前一样认为学习是为了升学而学。同时,价值观教育也会把学生逐渐地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因此,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不至于偏离社会,不至于成为“书呆子”,可以对书本的知识活学活用,更容易融入社会。从长远来讲,在高中课堂上培养成的合格的价值观,能为学生将来的人生道路指明方向,为中学生今后的生活奠定坚实厚重的基础。

2.教师工作幸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教师的思想言行,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言行。有人把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幸福来自于花朵茁壮成长,教师的幸福感则来自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在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文明习惯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教师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高中思想政治的课堂上,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时候,也正是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之时。同时,教师对从事教育工作的幸福感便由此产生。而且,在价值观教育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随着课堂互动,思维也会进行交流,同时也就伴随着情感间的交流。这便是师生友情形成的过程。如果师生间的友情深厚,课堂的教学过程就可以进行的更加顺利。这样,课堂教育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和谐的课堂形成。学生们都能有良好的发展,教师也能在和谐课堂环境中体会到教育的幸福感。

四、结论

高中新课标的灵魂就是价值观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能让中学生体会到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而教师在这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教育工作给他们带来的幸福感,随着幸福感的提升,教师会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也会因这样的和谐关系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1]杨丽媛.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01).

[2]叶慧银.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2012,(13).

[3]赵德仁.高中政治课“自主探究——师生协作——实践创新”教学模式初探[J].中外教学研究,2008,(12).

[4]谭长华.给思想品德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7,(06).

猜你喜欢
讲授价值观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的价值观
思想与“剑”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