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追求“实”

2015-08-15 00:51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读书语文

王 颖

(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小学)

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再是语文教育的“点缀”,更不是可无可有的“软任务”。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这说明什么?说明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小课堂里,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这一理念已被许多学校领导、老师接受并付诸实践,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课外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却很大,普通存在“三实三虚”的现象(即重数量轻质量、重兴趣轻引导、重内化轻外化),使课外阅读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效果不尽人意。针对这种现象,我大胆探索,努力创新,终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保量提质,夯实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明文规定:“课外阅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 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 万字。”明确地界定了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数量是质量的基础,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一定的质量。朱熹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可见扩大阅读量势在必行。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督促和检查措施,提倡和要求最终会成空谈,语文教学还是难以走出画地为牢的局面。在课外阅读中,如何保量提质,我认为要抓好下列环节:

1.营造“读书”环境

人是社会的人,学校、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利用人的从众心理,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形成读书的好风气是很重要的。学校可利用一切可利用空间,开设读书廊、文化厅、阅览室,张挂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在教室里为每一个孩子开设小“书柜”,把自己喜欢的书、报刊装进书柜,保证“资源”充足并不断补充新“货源”,资源可独享,更提倡共享。另外,班级适当订些“少年报”“语文报”“红树林”等多种读物供学生选择阅读,布置“读书园地”“展示平台”,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或读书心得都在“读书园地里”“展示平台上”展现,以便互相交流。

2.保证“读书”时间

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的时间主要在课余,但把所有任务都放到课外是不合适的。因为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低下,加上贪玩好动,除个别天生的读书迷外,大部分学生对读书的“需要”还须老师的督促和循循善导,适时地“加温”。同时我们对课内的文章,要长文短讲,短文精讲,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甚至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开设两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自由阅读,自由笔记,形式不拘一格,有时空间不求统一,可到阅览室、教室、操场的树阴下。

除了合理利用教学,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给学生留出时间阅读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家长会,给家长们专题讲解有关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重要性,告诉家长课外阅读是学生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建议家长买一些适合小学生看的,老师推荐的书目,并督促学生每天看书的时间保证在20-30 分钟,把看课外书作为每一天的必修课。

3.教给“读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们的建议》中写道:“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如何正确指导小学生阅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数量固然重要,但只一味追求数量不求质量,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有的老师硬性规定学生一定读多少本书,读什么书;或每天一定要摘抄多少名言佳句,这种只求“量”不求“质”的做法,只会扼杀课外阅读的兴趣,摧残阅读的个性,课外阅读还会成为学生课外负担。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是保证其阅读的“质量”的根本。

二、以趣导行,落实目标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因此,教师只有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其朝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才能落实我们课外阅读的目标。

1.先“放”再“收”

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先“放”后“收”,给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2.开展读书活动

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读书活动”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孩子喜欢的一种形式。

三、从内到外,充实心灵

1.训练语感强内化

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读书的艺术:(1)读书贵精不贵多。“与其匆匆博览百本,不如彻底消化几本。”(弗奥斯本:《训儿》)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读书要通读精读,读有所悟。(2)读书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读书多而不思考,头脑就会因膨胀而受到压抑,弊多利少,只有思考和消化书上的知识,才能发挥书的作用,给人头脑以健康和活力。因此,我们要帮助孩子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感悟的习惯。

2.重视迁移外化

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后,老师应适当指导学生做一些迁移性练习。记得我在“学校读书月”期间,结合同学们读的大量书籍,布置他们写片断,比如,在“小溪、大河、大海、诗歌、散文、小说、门、窗、锁”等词语中选择三个以上词语写片断。经过启发、辅导,不少同学写出了好的片断。在此仅撷取一例:我爱小溪如诗,清越,含蓄;我爱大河如散文,意随笔走,洋洋洒洒;我爱大海如小说,读不尽的意味,想不够的生活。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的深化,从而能巩固课外阅读的效果。

课外阅读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求实是课外阅读的主旋律,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海中扬帆畅游,在书的“滋润”下茁壮成长,让我们唱响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做到高效求实。

[1]曹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浅析[J].考试周刊,2010,(04):58.

[2]王艳.课外阅读,孩子飞翔的翅膀——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J].新课程,2013,(03):70-71.

[3]郝越峰.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现代教育科学,2012,(01):154.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读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重视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读书为了什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