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体育的趣味性教学

2015-08-15 00:51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教师体育

吕 彬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社区教育管理中心)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党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而现实中许多教育者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智育而轻其他,在农村学校,经常出现任体育课的老师本身就不擅长体育或者体育专业老师被“委以重任”改教“重要学科”,使学校体育教学不能正常开展。

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基本动力,要使学生产生体育的需要,就必须使学生有学习和从事体育的兴趣,因此,加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激发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运动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认真的组织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

通过全面系统的体育教学,使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具备参与和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和兴趣。体育兴趣是认识和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育(或某一个项目)产生了兴趣,表现出了一种求知欲望,这对体育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体育兴趣对学生学习体育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应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体育兴趣与课的类型无关,我们知道,体育课一般分为引导课、新授课、复习课和考核课四种类型。新授课是学习的新教材,授课方式是以“练”为主,任何一项教材学生要掌握它都必须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以其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课的类型只是体现了本节课的授课方式,并不能体现教材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对某一教材发生了兴趣,不管哪种类型课都是愿意学习的,都是有兴趣的,因此,不管那些学习内容,都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认认真真的学,并且认认真真的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仅体育课要时时刻刻,千方百计的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并且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运动会,更要激发学生们对它的兴趣,锻炼他们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和不畏艰难的道德品质。

二、激发体育需要,唤醒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兴趣最重要,但于课的类型无关,那么兴趣是怎样产生的?我认为体育兴趣的产生来源于需要,包括直接和间接的需要。所谓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而想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的过程。学生如果有了这种需要,就会对某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而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使学生对学习体育的效果感到需要。这种间接的需要并不完全是说服教育下产生的,它的产生离不开学生平时的努力,学生有了这种需要,同样会产生体育兴趣。比如中长跑课,又单调又累,大多数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可是中长跑是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效手段,学生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以利于精力充沛的从事学习,情愿克服困难,进行中长跑锻炼,这样的体育需要就是一种见解的需要,因此说需要是学生产生体育兴趣的基础。

游戏是体育活动的手段之一,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把游戏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体育游戏,就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和活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组织教学时一定要使本堂课富有趣味性,最好在一堂课中能有游戏的出现,并且在组织或编排游戏时要体现出学生在做游戏时有比拼的意识,增强兴趣。在安排一堂课中,一定要注意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的把握,按照一堂课40 分钟计算,初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及高中大学生,时间应控制在35 分钟左右,课的密度:32/40 ×100%=80%这样的规定进行。使学生对本堂课也不会感到太累和乏味。

三、改革体育课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

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围绕终身体育这一中心目标进行,脱离了这一目标的改革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体育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体能和技能的发展过程,对体育教育多方面功能的认识,必须指导着我们体育课的改革。

在终生体育教育理论的认识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不妨将这一终身目标按照各个教学时期的特点化分为一个有序的,递进的目标体系,在制定各个时期的工作目标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等相关的因素,在不断增进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着重考虑在现有的文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强体育文化教育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使体育课程在学生提高兴趣中进行锻炼成长。

过去学校场地设施简陋,体育活动形式单一,我们常说的“一个哨子一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几十个学生追着一个篮球比赛跑,势必有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没有兴趣,从而一提到体育课就头疼,想方设法逃避体育课。而现在学校的体育活动设施器材都比较丰富,因此活动形式也要跟得上,针对不同的设施器材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每个学生总会有自己所喜欢的活动形式。

四、通过师爱来推动

教师对学生的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表达对他们细微、真诚、直接的爱。要认真讲解、反复示范,如果发现学生有畏惧情绪,就要对其用语言鼓励,并在旁边保护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安全感,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他们掌握技巧,也能适时地培养他们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当然也要注意不可把体育教学变成“体罚式”教学,使学生产生畏惧感,厌恶老师从而导致学生不愿上体育课。

五、教学水平素质要过硬

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和欢迎;体育教师必须有较强的示范能力,在活动开展之前要给学生以示范,使学生很直观地掌握基本要领;体育教师还要有创新能力,结合教学场地、器材和学生特点,有效加以开发,灵活运用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奉献出自己应有的劳动。

猜你喜欢
体育课体育教师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体育课
我们的“体育梦”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