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思考与期待

2015-08-15 00:51
语文天地 2015年27期
关键词:鲨鱼苏教版小鱼

周 红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套很好的教材,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材要与实际相符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具体来说,苏教版教材要贴合学习实际,多些留白互动;要贴合社会实际,安排警示材料;要贴合儿童实际,少点成人思维。

一、贴合学习实际,多些留白互动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对课程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不必每个人都相同,每个人都可以重新解读课程内容和意义。把课程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是不断创造和开发课程的过程。教师是课程的二次开发者,对学生而言,他们是课程的最终创造者。因此,在使用教材时,要考虑到使用的实际情况,为教师和学生留下一点“空间”。

1.留有“批注栏”

过去的语文教学总是学生听、老师讲,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看法的机会比较少。但是,随着新阅读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思考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感悟,要注重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创见和疑问。但是,这些“阅读和感悟”“创见和疑问”往往“稍纵即逝”,这就为阅读感悟的交流和讨论带来了困难。如果学生能把这些内容及时写下来,就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因此,不妨设立“批注栏”,在课文的右侧,给学生留下阅读评点的空间。这样,学生就可以非常便捷地将阅读中即兴产生的所感、所悟、所疑记录下来。同时,也可以告诉学生,教材虽然神圣,但是,我们也可以大胆评点,这本身就是在培养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

2.预留“空白处”

从形式上看,现在的教材都是独立的、自成系统的;从内容上看,现在的教材内容都是满满的、固定的。教材凝结了编写者的心血,他们总是愿意尽最大的可能把最好的教材奉献给使用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我们的语文教材有可能成为“经典”,成为“依靠”。但是,换个角度思考,我们会发现,在使用过程中,从教材和学生的角度观察,教材和学生是两个独立的封闭的系统,教材和学生是无法互相“进入”的。学生只有学习“它”的份儿,而没有“协商”的份儿。这样的情况是“不和谐”的。

对学生开放,这是教材必须要做的改变。如何才能向学生开放?不妨为学生留点“空白”。比如,如果是描写小学生生活的文章,主人公不妨空下来,由学生填入。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2007年修订本)三年级下“习作2”,在例文后,可以这样设计:下面请你贴上一张你最熟悉的一个人的照片,然后观察他的外貌特点,想想他的特点爱好,用简单的文字写出来后,再读给他听听,看看他如何评价,把评价写在你的文章后面。这里增加的“空白”有三个板块:贴照片、誊写作文、他人评价。

也可以把课文中关键的文字删除,留下空白,让学生根据上下文,以及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和推测性填写。比如,《山谷中的谜底》这篇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的游人的感悟和课文最后自然段的内容可以不出现,画出两三行横线来让学生填写“阅读感悟”,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文本阅读的价值。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先要求学生不看最后一节,只是学习前面的内容也就是故事本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获很多,真正体现了“个性化阅读”,效果要比“理解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好得多。

再如《埃及的金字塔》这篇文章,可以把“过渡句”抽掉,形成两个空白,由学生填写。具体在第3和第4自然段之间:

埃及的金字塔不仅( ),而且( )。

这样( )和( )的金字塔,是如何( )的呢?

填写两个空白后,埃及金字塔的特点和建造过程也展现出来。教师因此避免了在课堂上为强调过渡句及其特点而不断重复着书上已经有的答案。另外,教材还可以为某些说明性的文章留出空白,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补充。

当教材有了这样的“空间”,教材和学生就可以互相渗透,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就可能产生更多的互动。

二、贴合社会实际,安排警示材料

我们的教材,收入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这对于培养学生阳光、向上、健康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当学生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就埋怨“学的一套在社会上不中用”。走出校门的学生为何产生这样的怨言?我想至少说明我们的语文教材,也包括思想品德等教材呈现给学生的一直都是“真善美”,而没有“假恶丑”。有的时候,我们为了“保持水源的清洁”,故意地回避了“假恶丑”,这样的后果,就可能使我们的学生“始终很天真”,而对人生道路的曲折坎坷没有心理准备,走出学校的大门才开始学习“适应社会现实的知识”。这样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至少是“不完整的”。而被掩盖掉的另一半在人生进程中是最重要的。我们不仅要保持“水源的清洁”,更要教给学生“净化污水”的本领。

我们的社会,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是,毋庸讳言,社会是复合物,正邪、黑白、美丑并存。学生走出校门就必须面对邪恶、丑陋、无情等黑暗面。如何才能辨别它们,远离它们,我想,要在教学中教育学生,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要让学生有所准备,知道面对这些黑暗面,如何做好人生的决断。

我曾经读过一本德国语文教材,其中有一篇《假如鲨鱼是人的话》的文章。文章的内容由K 先生回答房东太太的女儿的问题开始:“假如鲨鱼是人的话,那么,他们对小鱼的态度一定会好些,是吗?”文章以“鲨鱼”象征资本主义和法西斯,描写了它们的种种“谎言”和“伎俩”,揭露了它们的罪恶。我想学生在学习这篇文字之后,对资本主义和法西斯的本质会有深刻的认识。

我们不妨来看看其中的一段:

如果这些鱼是人的话,……假如有一条小鱼受了伤,它们马上就会给它包扎好,以免这条小鱼不到时候就死去,而使鲨鱼们蒙受损失。为了使小鱼们不郁闷,偶尔还举行水中游艺会。因为快活的小鱼比忧郁的、垂头丧气的小鱼味道鲜美。当然,大箱中还有学校,在一些学校里,小鱼们学习怎样游到鲨鱼们的巨口中去。学校的学生——小鱼们还要学习地理,以便能够自己找到赖洋洋地躺在某处的大鲨鱼。

这是辛辣和深刻的“剖析”,特别值得思考的有两点:其一,德国能选用这样的一篇材料作课文,我想着眼点在于学生的成长,尽可能地教给他们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其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德国著名的诗人、戏剧家布莱希特,同时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

我们选编教材文章时,也要注意补充分析和审视“假恶丑”的文章,以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基本的知识和理念。

三、贴合儿童实际,少点成人思维

我每次在开学初都要做一项关于教材的小型调查,题目为:我不喜欢的课文和我喜欢的课文。除了要求学生列出篇目,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说明理由。起初,做这项调查是为了有针对性地教学。在学期结束,再次进行调查,题目还是:我不喜欢的课文和我喜欢的课文。然后,把两次调查的结果进行对比。从中可以发现不少变化,通过教学,把那些学生“不喜欢”的课文变成了“喜欢”的课文,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但是,几年的调查表明,学生总对一些课文是“不改初衷”,一如既往地不喜欢。经过观察思考后,我发现,这些文章离儿童实际生活比较远,有明显的“成人”思维在里面。

比如,《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学生们的看法是:这篇诗歌不真实,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孩子根本不会去那样做。如果我们真的去荒山野岭植树,一定很累很累,也不会想到以后的收获的喜悦。当中的“我们”应该是“成年人”。但是,他们又是破坏环境、毁树伐林的人。同样,孩子们不喜欢《半截蜡烛》,他们认为,在大敌当前、面临死亡之时,两个幼小的孩子镇定、从容,而母亲却“紧张”,不够真实。《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虽然是“孩子”的呼声,但是,孩子们就是不喜欢,究其原因,原来是“这孩子太老相了,以为自己是领导呢!”孩子们不喜欢的文章还有:《暖流》,理由是这是大学生的事情;《游天然动物园》,理由是《动物世界》比这要精彩;《牛郎织女》,理由是太传统老套了,还不如让我们编写童话故事;《明天,我们毕业》,理由是我们的小学生活和太紧张,毕业反而感到轻松。

在调查中还发现,《习作2·风雨无阻》(苏教版11册)给学生的感觉也不好:“不真实”、“没什么东西好写”、“不熟悉”。事实上,在教学后发现,学生的作文平平淡淡,对戚老师的行动“无动于衷”。

对于诗歌,学生们不喜欢一些现代诗歌,也不太喜欢一些古诗,但是,对《如梦令》和《小儿垂钓》这两首尤其喜欢。

综观学生的观点,虽然喜好上需要引导,但是,会发现这样的共性,学生更喜欢的是贴合儿童实际的教材选文,这些选文的话题来自于儿童生活,描写真实,符合儿童心理特征。

猜你喜欢
鲨鱼苏教版小鱼
鲨鱼
鲨鱼来袭
鲨鱼之最
背负恶名的鲨鱼
小鱼
小鱼
苏教版与人教A版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小鱼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