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鲁迅作品中标点符号的超常规使用

2015-08-15 00:50○张
语文学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引号刘和珍逗号

○张 婧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标点符号是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标点符号的超常用法,是相对于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而言的,一般是为了修辞的需要有意突破标点符号的规范,获得独特的修辞效果,即标点符号的修辞功能。鲁迅作品开标点符号修辞用法之先河,在当代文学创作中仍极具生命力被广为采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逗号特顿,寄寓深意

点号中用得最多的是逗号,逗号是标点符号中最常见的一种,用于一句话中的停顿或复句中分句内和分句间的停顿,这种停顿往往是出于换气或标明内部结构层次的需要。但在鲁迅的作品中,本来一个很完整的中间无须隔开的句子却偏要用逗号隔开,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的逗号,往往在特意的停顿中,予以深刻的含义和浓重的感情。例如:

①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这样的罗网。(《纪念刘和珍君》)

②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 (《纪念刘和珍君》)

③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指,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她却又慢慢地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 (《社戏》)

④“上半天”,他放松了胡子,慢慢地说,西头,老富的中风,他的儿子,就说是:因为,社神不安,之故。这样一来,将来,万一有,什么,鸡犬不宁,的事,就难免要到,府上,是的,都来到府上,麻烦。 (《彷徨·长明灯》)。

例①是写刘和珍遇难的经过,其中“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一连用了三个逗号。如果去掉这几个逗号,句子结构不会受到影响,也显得紧凑,但是,作者在这里故意用几个逗号把它们隔开,使话中有话,逗号背后藏锋芒,矛头直指陈西滢的所谓她不得不去的诽谤和谣言。作者用“欣然前往”与之针锋相对,并用三个逗号把“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一一隔开,像三把重锤一样,把敌人的流言一下子敲得粉碎。例②是写烈士死难的意义。在句中“浸渍”的宾语是“心”。而“亲族”、“师友”、“爱人”都是“心”的定语,按一般规律,它们之间均应用顿号,但作者一概用上逗号,这是因为逗号比顿号停顿时间长,更能凝重地表达烈士的鲜血在亲族、师友、爱人心头留下的伤痕和由此激起的悲愤,岂止是一个短暂停顿的顿号能够轻轻地一笔带过的?这一个个特用的逗号,正如一滴滴殷红的鲜血,重重地落在亲族、师友、爱人的心上,是永远抹不掉的。而例③中将连动短语的后一动词短语“仍旧唱”之前用上逗号,突出这三个字,则把儿童讨厌老旦没完没了地唱,渴望铁头老生出来打跟头的心态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例④是吉光屯“年高德劭”的郭老娃的说话,巧用了15个逗号在通常不停顿之处停顿,以“调和音节”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郭老娃老态龙钟的“语调神情”,体现了逗号的超常用法具有调音蓄情的修辞艺术。假如逗号按照规范用法或不用标点符号,岂能体现出调音蓄情的修辞艺术呢?

二、引号非引,遣词灵活

引号或用作标示引文、对话,或用作引用现成的语句。这些都是引号的语法功能,而无修辞色彩。有时,带讽刺或反语意味的词语,或需要特别显示、强调的词语,也用引号,这就具有修辞作用了。这种句子,在鲁迅作品中随处可见。例如:

⑤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友邦惊诧论》)

例⑤中“友邦人士”和“国”上的引号,使这几个字有了特殊的表意效果,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友邦人士”上的引号使其产生相反的意义,让读者明白这些人并不是所谓的什么友邦人士而是中国人民的敌人。在连用了八个“国”字之后,在第九个“国”字上加上引号,并用“永远”作状语,使此名词变为动词,具有了极强的讽刺效果。学生反对投降卖国的爱国行为,反遭镇压,还被扣上什么“国将不国”的罪名,而大片的国土沦丧,却无人吭声,“党国倒愈像一个国”,这样的“党国”不是典型的卖国政府吗?可见,引号强调的“国”的动词用法,就把国民党反动派还想继续卖国求荣,永远甘当帝国主义奴才的反动本质揭露无遗,到了辛辣的讽刺效果。

三、破折号后,再出新意

破折号的基本用途,一是引出注释性或补充性的话语,一是表示话题、对象的转移或声音的延长。这两种人们熟知的用法,在鲁迅作品中并不少见。例如:

⑥“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风波》)

例⑥中的破折号,把“好香的干菜”这样虚假寒暄的话题,一下子飞转到“听到风声了么?”这种威胁、恫吓的话题上,有力地揭露了赵七爷的阴险嘴脸。在鲁迅作品中,有时加上一个破折号,往往能使文章平添许多的色彩,出神入化,意味无穷。这种通过标点符号的积极修辞作用收到的表达效果,往往超越了文字本身。

四、省号非省,话藏其间

省略号标明行文中省略了的话,其标明的省略常见的有引文的省略和列举的省略,这是省略号最基本的用法。此外,省略号还用来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这时通过省略号摹拟说话的断断续续,能使读者通过它体验到说话者的神态和语气,揣摩到说话者难以言表的心态,具有积极的修辞作用。在鲁迅作品中,这种情况很多。例如:

⑦“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故乡》)

例⑦是中年闰土与“我”见面时说的一段话。这段话,断断续续,欲说又止,把闰土对生活的困惑、现实的无奈充分表现出来。而一个被生活的艰辛、社会的不平、阶级的压榨压得喘不过气却又无力反抗的迟钝、木讷的闰土形象同时活现在读者眼前。几个省略号让读者看到了中年闰土的巨大变化,更看到了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因而,这里的几个省略号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在鲁迅作品中有时还使用省略号,省去部分成分,使结构表面显得不完整。但这种省略,非但不影响表意,反而使表意更加深刻和富有深意,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例:

⑧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到他们的时候…… (《为了忘却的纪念》)

文章写到最后一个字,本已写完,不存在什么省略了,然而言已尽而意不尽。作者在无限悲愤的同时,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未来”,这些革命先驱的血是不会白流的。虽然我们的几个革命者牺牲了,但革命终将胜利,光明必定到来。到雨过天晴、百花吐艳的时候,人们一定会记起这些革命先驱,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这是作者心中美好的祝愿,更是作者的坚定信念。而这些丰富的内涵便浓缩在了一个省略号之中。

五、标点叠用,含义深远

叠用标点,是配合语义的表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点符号叠用于一处的标点现象。在鲁迅作品中有时会把一些标点符号连用,使这些标点符号超越文字,具有了极强的表意性。例如:

⑨这样的中国人,呸!呸!!!(《并非闲话》)

这里的第二个“呸”字,独立成句,三个感叹号连用,表达了作者对以“正人君子”自居的买办文人陈西滢之流的极大蔑视。

⑩“好!!!”从人丛里,便飞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阿Q正传》)

关于标点符号的超常用法,很多学者认为存在合理性,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将为全社会接受。鲁迅先生笔下的标点符号,不是语言胜似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盛爱平,朱跃跃.鲁迅作品中标点符号的常规运用与变异[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2).

[2]白述先.浅谈鲁迅作品中标点符号的使用[J].现代语文,2006(02).

[3]向莉.鲁迅作品中的标点符号修辞作用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5).

[4]岳立静,黄永红.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超常语言形式及其语用价值[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03).

猜你喜欢
引号刘和珍逗号
逗号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引号的用法
逗号
“咕咚”为什么加引号?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 真实的她却是一名武术高手
自傲的逗号
点击“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