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行话泛化初探

2015-08-15 00:50文萱
语文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词义京剧

○文萱

(广西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一、引 言

学界探讨行业词语泛化的研究众多,不过针对戏曲词语的泛化研究甚少。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戏迷众多,影响深远。京剧发展到现今,经历了长期的孕育和改进,京剧行业的内部用语随着京剧的发展与壮大,在人们的频繁使用过程中必然出现泛化情况。本文将对京剧行话的泛化现象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京剧行话是体现京剧表演体系中的一切特有事物或活动的一套用语,它是京剧从业人员及京剧爱好者所使用的一种社会方言。京剧行话属于社会方言中的行业用语。

京剧行话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作为狭义的京剧行话,它带有明显的行业隐语性质,它是从演出行为、演出效果及专有名词上来说的,如“捧场”、“笑场”、“误场”、“碰头彩”、“压堂”、“一道汤”、“死脸子”、“要彩”、“噱头”、“折子戏”、“对台戏”、“票友”等。而作为广义的京剧行话则包括狭义的京剧行话及称说源流、行当、服装、道具等的词语和戏谚,如源流中所说的“同光十三绝”、“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乱弹”等词,行当中所说的“花旦”、“花脸”、“小生”、“刀马旦”、“老生”等词,化妆中所说的“大头”、“水发”、“清水脸”、“头面”等词,戏谚中所说的“一天不练手脚慢”、“无情不动人,无理不服人,无技不惊人”、“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等。总之,广义的京剧行话包括一切与京剧特有相关事物和活动的词语。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狭义的京剧行话。

二、京剧行话泛化的类型

京剧行话在泛化过程中,有的仍保留原意,有的词义发生了变化,京剧行话的词义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类型。因此,我们可以将京剧行话泛化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一)词义不变

有些京剧行话在泛化过程中忠实地保留了词语的原意,只是使用的范围扩大到了其他领域。

“洒狗血”一词在《京剧文化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脱离戏的规定情景,不顾人物形象,以过火的表演,故意把“戏”强化、渲染,来迎合一部分观众的欣赏趣味,这种表演称之为“洒狗血”。例如:

(1)没撞车没癌症《何以笙箫默》不洒狗血(渤海早报,2015 年1 月14 日)

(2)每个未婚妈妈都在给生活洒狗血(南方都市报,2013 年6 月29 日)

由此可以看出,“洒狗血”的词义未变,但是它的使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音乐、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凡是带有虚假、哗众取宠等相关意思的都可以叫做“洒狗血”。

“救场”指对演出中突然出现的失误,同台的有关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补救,使演出能继续进行。在泛化后,日常用语中仍然保留了救场的原意。例如:

(3)孙楠退赛汪涵救场获赞 看10 大知名主持人如何搞笑救场 (中国青年网,2015 年3 月31 日)

(4)火锅进淡季 团购来救场(千山晚报,2015 年3 月16 日)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现代媒体对“洒狗血”、“救场”一词的运用还是没有突破原来的意思的。属于这种泛化类型的京剧行话较多,除“洒狗血”、“救场”外,还有“笑场”、“怯场”、“冷场”、“候场”、“开锣戏”、“彩排”、“抢戏”、“角儿”、“挖角儿”、“讨俏”、“绝活”、“封箱戏”、“关子”、“倒彩”等。

(二)词义扩大

京剧行话大多原本只有一个词义,有些京剧行话泛化后词义增加到两个及两个以上。

“客串”原指非京剧界的人员参加京剧演出。“客串”在泛化后一指为了剧情的需要来出演朋友戏中的角色或为了安排的需要,暂时顶替某个位置、角色。二指暂时干非本行的事情。例如:

(5)詹姆斯表示不想打大前锋:偶尔客串不介意(新浪体育,2015 年3 月29 日)

(6)边防官兵“客串”环卫工(内蒙古日报,2015 年3 月25 日)

“票友”原指非职业性的京剧演员和乐师,后来把不取报酬的业余演员称为“票友”。现在一指业余的戏曲演员,二指专业级的爱好者。例如:

(7)社区票友粉墨登台 吹拉弹唱火了剧场(京江晚报,2015 年3 月27 日)

(8)季羡林自谦“作家票友”(新华网,2003 年6 月12 日)

此类京剧行话泛化后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词义增加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最终实现词义扩大。此类的京剧行话还有“对台戏”、“台柱子”、“挑大梁”、“班底”等。

(三)词义缩小

有些京剧行话原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义,在泛化过程中只选取了其中一个词义引申而用。

“赶场”一词有两个词义。一指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角色的改装或换服装等事宜,保证准时上场。二指同一演员在相近的时间内,在不同的地点演出。常常是算准了时间,一场演出结束后,再赶往下一个场子。但从目前对这一词的运用上看,只选取其中一个意思,就是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个组织周转于不同地点的意思。例如:

(9)家居展会密集 品牌商家赶场忙(南方日报,2015 年3 月20 日)

(10)沿黄区春季招聘会6 万人赶场求职(新华网,2015 年3 月9 日)

“台上见”一指两个演员初次合演,一方提出对戏,另一方觉得此乃熟戏,不会有多大出入,往往用“没什么,台上见”来回答。二指一方对另一方不服气,欲思台上一见高低,也常说“有什么,咱们台上见”。现泛化后多只保留第二个词义。例如:

(11)《天籁之声》“萨柯”两组PK 萨顶顶:台上见(网易娱乐,2012 年7 月26 日)

(12)《“搭伙”三十年》里的“不过谁也难以说服对方,干脆就台上见” (北京晚报,2014 年9 月24 日)

京剧行话中的“大戏”、“节骨眼”等也都属于此类型。

(四)词义转移

有些京剧行话在泛化后的词义跟原来的词义不一致,词义发生了转移。

“压轴”是一个很典型的词义发生转移的例子。“压轴”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紧压大轴而得名。可见,“压轴”原指“倒数第二个剧目”,现指“倒数第一个剧目”,语义发生了转移。在大家约定俗成后,“压轴”的本身意义基本上没有了,只是在京剧行业内部使用还保留着原有意思,但是“压轴”一词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如:

(13)时装周明星扎堆来看秀 范冰冰霸气压轴(光明网,2015 年3 月19 日)

(14)丽景蓝湾C 区绝版花墅楼王 三月压轴面世(新浪房产,2015 年3 月20 日)

“下海”,业余戏曲演员转为职业演员称“下海”。现在泛指放弃原来的工作转而经营商业,而不是由业余转职业的意思。如:

(15)迎接第四次创业大潮 下海公务员越来越多(长江商报,2015 年3 月30 日)

(16)67 岁技术狂人不惑之年下海 不拼销售拼研发(南方都市报,2015 年3 月26 日)

除此之外,“重头戏”、“范儿”、“没谱儿”、“砸锅”等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类京剧行话在泛化后词义都发生了转移。

(五)词义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京剧行话泛化后词义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且多为由中性词变为贬义词。

“噱头”,指演员为营造剧场气氛,活跃观众而临场发挥的即兴表演,运用恰当,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运用不当,或脱离剧情和人物哗众取宠,就只能使观众感到厌烦。而泛化后的“噱头”变成了“花招”、“猫腻”、“中看不中用”的意思。

(17)省质监局揭"内幕":洗衣液洗手液"抑菌"都是噱头 (扬子晚报,2015 年3 月20 日)

(18)量子点电视是革命还是噱头?(中国企业新闻网,2015 年3 月19 日)

又如,“过场戏”原指为交代剧情而安排在重点场子之间的零碎场子。一般角色较少,剧情简单,为重点场子作为铺垫。现多指“形式”一下做的事情,比喻做事敷衍了事。如:

(19)本科毕业论文成“过场戏”(东南商报,2013 年5 月11 日)

(20)切莫让“廉政体检”成为“过场戏”(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 年8 月24 日)

除了“噱头”、“过场戏”,还有“插科打诨”等都属于此泛化类型。

(六)词义发生双重类型变化

1.词义缩小并发生转移。“票房”原本有两个词义,一是戏曲爱好者的业余组织,二是剧场售票处。今指电影或戏剧的商业销售情况。可见,这个词词义缩小并且词义发生了转移。如:

(21)刘德华井柏然主演《失孤》票房破2 亿(大连晚报,2015 年3 月31 日)

(22)史上票房最高的10 部动画片(财富中文网,2015 年3 月30 日)

2.词义扩大并且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捧场”亦称捧角,指通过包购戏票、哄堂喝彩,撰文揄扬等手段,造成声势,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的目的。如今,除了指特意到剧场去为演员的演出喝彩,还指为别人的活动吹嘘。

(23)杭钢股份定增“弃旧迎新”天堂硅谷巨资捧场(中国证券网,2015 年3 月30 日)

(24)肖洋导演处女作发布会冯小刚捧场——《少年班》有话要说(图) (今晚报,2015 年3 月20 日)

三、京剧行话泛化的原因

1.京剧行话吸收来源广。虽然京剧的正式形成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作为京剧前身的徽剧(徽调)、汉戏(楚调)、昆曲、秦腔和戈阳腔(包括后来在北京融化成的京腔)等,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突出的艺术成就,广为人们所喜爱。京剧正是在这些戏曲的基础上,融汇了它们的优点和长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可是,京剧行话不是京剧诞生后才有的,而是在众多戏曲几百年发展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作为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发展而来的京剧,集皖、吴、川、京等多种地域方言,可见其行话吸收来源之广。正是如此,来自民间日常用语的词汇成为京剧行话后对日常用语的影响也是相当容易的。如“噱头”一词,来自吴方言,它本来也就有着“逗笑”“花招”的意思,京剧行话对这个词的吸收也是忠实地记录了吴方言关于这个词的使用情况。京剧在一定范围推广之后,这个词的使用地域范围也随之扩大了。因此,在京剧广为流传的同时,它的行话自然也就随着它的影响力渗透进那些被流传的地域。

2.京剧在戏曲界的地位突出,戏迷众多。京剧行话虽为社会方言,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共享性。京剧堪称中国的国粹,戏迷众多,影响深远,因此使用和熟知京剧行话的人数众多。在京剧从业人员和戏迷中的共享,形成一个亚文化圈,而这种亚文化又影响着更多的该人群以外的人群意识,自然就会扩大它的使用范围,从而产生泛化。

3.京剧行话具有口语化特征。作为大众文化,京剧行话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这是显而易见的。如“笑场”、“捧场”、“洒狗血”、“要菜(彩)”、“栽了”等词都是非常口语化的。这与京剧的成长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京剧甚至是整个中国戏曲体系,都是大众俗文化的代表。京剧的从业人员来自社会最为底层的社会群体,在吸收民间文化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对京剧的行业用语产生了影响,因此京剧行话带有明显的口语化是不可避免的。也正是因为京剧具有强烈的口语化,所以它的传播性也非常强。可见京剧行话的口语化是京剧行话泛化的重要条件。

4.京剧行话具有生活化特征。京剧的表演内容多为历史故事、爱情故事和人物传奇等,题材主要反映人们的生活、现实以及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与愿望。京剧的起源与发展是从民间的乡村田野、市井街头开始的,它的从业人员及爱好者都是来自社会最为底层的社会群体,他们自身的文化特征就决定了京剧行话本身就带有生活化、通俗化的特征。同时,京剧的从业人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常常融入市井生活元素,这就使得京剧行话贴近生活、趣味性强,如“下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等行话是典型的例子。便利的大众生长环境,与日常生活的高度关联性,使用者的强烈认同感,使得京剧行话也极为便利地渗透进日常生活用语。因此,相对于“周期”、“开山”、“战线”、“下课”、“起跑线”等逻辑性、科学性较强的数学行话、佛教用语、军事行话、教育行话和体育行话等行业用语,京剧行话更贴近生活,也更容易被泛化。

5.京剧行话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京剧行话能十分形象恰当地形容出事物的特征或属性。在西方戏剧或话剧中,指演员表演技术能力的行话词是演技、技艺这样较为科学的词语。而在京剧行话里则用“玩意儿”一词。如果指一个演员的技艺不高,那么人们就会说这个演员“玩意儿不灵了”;演员出现在舞台上叫“出场”或是“登场”,而京剧行话则把它叫作“亮相”。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是京剧行话的一大特征。在这些京剧行话里,我们看到京剧行话是借助经验感性地认识事物的。对事物的认识,借助着比喻、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形容事物,是京剧行话的一大特征。这些生动形象、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行话也极易出现在一些新用法中,这也是京剧行话泛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京剧是融合了多种戏曲的基础上形成的,行话来源广,在词语上吸收最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为行话。京剧行话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同时带有明显的口语化、生活化的特征。而这些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语,也较容易出现在一些新用法中,加之京剧在戏曲界地位高、戏迷众多,从而产生泛化现象。

可见,京剧行话泛化的类型众多。京剧行话来源广,京剧影响力大,戏迷众多,加上京剧行话本身所具有的大众化、口语化、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且贴近生活的特点,为它的泛化提供了天生的优越条件,使之泛化范围广泛,对日常词汇影响深远。京剧行话的泛化丰富了日常词汇,尤其是口语词汇,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与表现力,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和准确,还满足了人们对语言表达生动、新奇的需求。

研究京剧行话的泛化是有一定意义的。从中可以探索出行业语、隐语等社会方言对其民族共同语的作用,甚至可以找出一条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规律。

京剧行话作为一种社会方言,一如地域方言那样为民族共同语输送必要的语汇,以加强言语修辞,丰富修辞材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人们的思想认识不断加深与改变,必将会有更多的京剧行话渗透进日京剧行话及常用语系统。但同时语言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文化的文明进程同样会使得某一些不常使用的或是不文明的京剧行话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适应社会的使用性才是最终被选择融入日常用语的条件。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语文出版社,1996.

[3]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倪立民.语言学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黄钧,徐希博.京剧文化词典[M].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6]侯刚本.京剧戏谚行话如何成为当代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J].文化学刊,2014(5).

[7]盛玉霞.术语泛化的意义、途径及特点刍议[J].零陵学院学报,2005(1).

[8]常波.论体育专业术语泛化特点、动因与意义[J].科技信息,2011(10).

猜你喜欢
词义京剧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京剧表演开始了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关于京剧穿越历史传唱不息的思考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