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茶肴也诱人

2015-08-15 00:42欧阳军
茶博览 2015年7期
关键词:名菜虾仁茶汤

欧阳军

在闽南、台湾地区,人们把茶列于大米之前,称茶叶为“茶米”。甚至连饮茶也叫“吃茶”,这在四川、安徽、江西、广东等省的一些地区也有此叫法。可见茶在我国人民生活中地位很高。我们这里说的“吃茶”却真的把茶叶当作一般食物那样吃下去。据史书载:“萍人(江西)饮茶,于他地不同,其敬客皆进以新泡之茶,饮毕,复并茶叶嚼食。”在湖南省的一些地区,人们有连汤带叶吃茶的习惯。据徐珂《清类钞》“长沙人食茶”一条说:“湘人于茶,不惟饮其汁,辄并茶叶而咀嚼之,人家有客至,必烹茶。若就壶斜之以奉客,为不敬,客去,启茶碗之盖,中无所有,盖茶叶已入腹矣”。据传,毛泽东主席生前也有嚼茶叶进食的习惯。

以茶入肴,自古有之。《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当宰相时,非常节俭,饮食上他只“食脱栗之食,炙三弋,五卵,茗菜耳矣”。这里说的“茗菜”就是用茶叶做的菜肴,这是我国最早见之于史书的茶叶食品记载。直到西汉,茶叶仍是餐桌上的一色菜肴。据张揖撰的《广雅》介绍,在采茶时,先将鲜叶加入米汤做成饼状茶,饮用时,炙烤成赤色,捣成碎米,放入瓷器中,并注入沸水,加上葱,姜,橘子作配料,以调和茶的苦涩味。这在三国两晋时期,菜即可做餐菜食用,也可和米一起煮食。魏晋时期,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种茶和大米混合而煮的“茗粥”。当时的寺院还流行一种把几味中药和茶混合,先熬成糊状,再以糯米搅拌煮熟,用以充饥提神的“茶苏”。

唐代大医学家孟诜所写的《食疗本草》就说过,以茶叶“煮取汁,用煮粥,良”。在《茶经》卷下所列的古代茶史中有段故事说,南方有个四川老大娘,靠卖“茶粥”为生,后来“茶粥”的器具被人打破,断了生意,也引起众多食客不满,他们还发生了“禁茶粥,以困蜀姥,何哉”的质问。这可以想象,茶粥一定别具风味,因而引人思食。清代的一位在成都做过官的湖北人黄云鹄,编了一本《粥谱》,就把孟诜的方子收了进去,谓之“陈茗粥”。另有一位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也收集过一种“茗粥”煮法,说是要用浓茶汁来煮,若要治疟疾,则在煮时还要加姜。唐宋时还盛行吃“饼茶”,吃法是将一块或多块茶饼置放瓶罐中,用水浸泡,吃时,将茶倒入陶器中,放到文火慢慢烹煮,也可掺进适量的姜、葱、橘皮等,煮熟时,连汤带汁进食。当时的饼茶风靡全国,赵佶的《大观茶论》就写道:“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在宋代,食客还常将核桃、松子、芝麻等食物放到茶汤里伴饮,别有一番食趣。

到了清代,茶叶食品推陈出新。清初发明的“鸡蛋糖茶”,就是一种方便的营养食品。其食法是把两个鲜蛋黄搅匀加砂糖,倒入泡好的茶汤中调和后饮用,是老少咸宜的茶食,具有香、甜、甘的美味。的确,茶叶在烹调方面起到了“点晴”妙用。清代袁枚曾记他的随园庖厨里,用茶叶包住鹿尾蒸出的菜,味道比平常不用茶叶烹饪的鹿尾好得多。孔府名菜“茶烧肉”,就是用茶叶和茶汤来与猪肉合烹而成的,选用大方香片茶叶,经冲泡焖制,先用茶汤烧肉,再用茶叶炒肉,并以茶叶作配菜,用茶汤作汤汁,整个烹饪过程都贯穿着一个“茶”字,堪称茶菜佼佼者。在我国,五香茶叶蛋、茶叶炖牛肉,家喻户晓;茶叶豆腐干、茶叶香肠、茶香鸡,也是茶食品的后起之秀。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杭州宴请美国总统尼克松,当侍者端上一盆“虾仁玉白鲜嫩,茶芽碧绿清香”的菜肴时,尼克松尝后赞不绝口,这便是巧用茶叶(龙井茶)参与烹制的“龙井虾仁”。这道名菜是70多年前居住在杭州灵隐法云弄的厨师吴立昌别出心裁创制的。当时房前屋后,均是正宗龙井茶园,他受到遍地灵芽、扑鼻茶香的启发,将鲜茶与“湖上帮”厨师常炒的河虾仁结合在一起,数十年来一直饮誉中外。用茶叶烹制的名菜还真不少,如“龙井肉片汤”、“清蒸茶鲫鱼”、“茶叶元宝”等。至于佐料型的茶食品,更是不胜枚举,如传统的有“酥油茶”、“擂茶”、“糌粑茶”、“打油茶”等。现代的有茶叶糖果、茶果冻、茶果脯、茶饼干、茶面包等,真是琳琅满目,且都具有医食兼优的双重效果。本文特介绍几款用茶叶烹制的美味佳肴及制作方法,读者诸君不妨一试。□

猜你喜欢
名菜虾仁茶汤
三十载坚守匠心传承“非遗”名菜
数道沪上便民支付“名菜” 尽显“云闪付”“名厨”本色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西湖龙井虾仁
孔府名菜“八仙过海闹罗汉”
从一杯茶汤启程(组诗)
一字蚀骨
滑熘虾仁
番茄虾仁
“隔夜茶致癌”没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