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5-08-15 00:53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语言表达发音

刘 赛

(浙江大学 城市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

由于我国新闻报道理念的滞后,出镜记者这一形象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相对于西方媒体而言整整推迟了30年,但这并不影响出镜记者的发展速度,如今,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已经成了常态的报道形式,各种新闻节目中随处可见出镜记者的身影。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将现场信息和所思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起步晚、发展快,出镜记者队伍出现了语言表达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不少出镜记者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存在不规范、不恰当的现象,影响了新闻信息准确、真实、有效地进行传播。

一、出镜记者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

广播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直接面对镜头用语言进行信息传播的出镜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目前,出镜记者语言表达方面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语音不标准

出镜记者应当做到吐字清晰、发音到位,然而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时常出现发音错误或缺陷、说话含混不清等语音问题。

(1)语音错误。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出现的语音错误是指将一个读音读成了另外一个读音,有些是声母、韵母、声调的问题。例如,“牛奶”两个字的声母是“n”,有些记者读成“l”,“磨墨”两个字的韵母是“o”,有些记者读成“e”,有些是多音字的问题,如“载”有“zǎi”和“zài”两个读音,“千载难逢”一词中的“载”应该读“zǎi”,“载歌载舞”一词中的“载”应该读“zài”,有些记者将这两个发音混淆起来。

(2)语音缺陷。出镜记者的语音缺陷主要表现在平翘舌音、前后鼻音、“f”与“h”音等字音的辨音上。例如,“吃”字应该是翘舌音,发音时舌头前部上举,舌尖抵住硬腭前部,但是有些记者在发音时舌头没有抵住硬腭前部,而是抵住牙龈的部位,所以,“吃”字的发音出现了缺陷。

(3)含混不清。由于受说话习惯、现场环境以及个人心态等因素的影响,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时常出现发音不清晰的情况。例如,不少出镜记者在说问候语“大家好”时,没有将“家”字说清楚,或者只保留了一个“a”音的发音,在新闻信息传递中,这些含混不清的发音会影响大家对新闻内容的理解。

(二)词汇语法不规范

出镜记者的词汇和语法上也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不仅影响了现场采访的进程,也影响了观众的收听收看。

(1)方言语汇。出镜记者语言中时常出现一些方言词汇,如将“提包”说成“包包”,“自行车”说成“脚踏车”,在采访一位老大爷时,记者本想问问老大爷的年龄,但是一句“您几岁?”弄得老大爷顿时语塞。一位记者在采访社区象棋比赛时说“虽然有些围观的群众下不来棋,但还是很认真地在看选手比赛”,这个“下不来棋”的说法让人费解。因而,在现场报道中应避免这些方言词汇出现。

(2)网络词汇。如今网络词汇引起大家的关注,有些记者在报道中也使用了网络词汇,如“杯具”、“伤不起”、“你懂的”等词语,影响大家对新闻信息的理解,也会削弱新闻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3)语法错误。语法错误包括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等现象。例如,“他从小就养成了爱劳动”这句话存在着缺少宾语的语法错误,如果加上“的习惯”就通畅多了,“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这句话中的“通过”和“使”不能同时使用,需要去掉一个词语即可。

(三)语言表达不流畅

出镜记者运用有声语言完成新闻的叙事,“从受众角度考虑,记者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准备,面对镜头报道时,没有理由或者没有时间出现停顿和思考。出镜记者需要用职业化的语速、流畅地表达来报道新闻事件。”[1]然而现实中,不少出镜记者在报道中时常出现表达不流畅的现象。

(1)语句重复。除了无意义的语言重复,有些出镜记者还出现报道语言和画面信息重复,在台风登陆的时候,一位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这样描述:“在马路边上,现在有这个行人在撑着伞,但是呢,这个行人他目前的状况呢,也是比较的……特别大的这个风……啊……这个行人的伞呢,已经快撑不住了。”这个画面观众完全可以自己理解,出镜记者此时的语言表达有些重复、啰唆。

(2)逻辑不清。出镜记者在逻辑不清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语序混乱、卡壳等现象,还有一些口头禅,如“那个”、“然后”、“还有”等等,影响语言内容的连贯性和语言表达的流畅度。

(3)语调生硬。出镜记者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在语音语调上应该自然生动,但是有些出镜记者将事先写好的报道词直接背诵出来,语调生硬、态度淡漠,更有甚者面对采访报道时敷衍了事。

(四)副语言不恰当

副语言包括手势、感官、体态、表情、眼神、造型等,有些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时肢体语言过多,如来回晃动、手势频繁、整理头发、表情强硬等等,还有一些出镜记者造型夸张、表情不够自然。

二、出镜记者语言表达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人员组成复杂

目前的出镜记者队伍构成比较复杂,占比重最大的是从原先的普通记者转变而来的出镜记者,有一部分是从原先播音员和主持人的队伍中转变而来或者兼职做出镜记者,还有普通高校出镜记者专业的毕业生。

原先是记者身份的出镜记者,通常在面对镜头时不太懂得与观众交流,有些记者在语音、表达上还存在方音明显、词不达意等现象,影响了信息准确有效传递。原是先播音员和主持人身份的出镜记者,有些人在语言上存在矫揉造作、拿腔拿调等现象,影响了新闻信息的真实客观。而普通高校出镜记者方向的毕业生,他们的理论上掌握较丰富,但是在工作经验上明显不足,在出镜报道时还经常出现紧张慌乱的现象,在语言表达上经常出现词汇语法不规范、语句不流畅的现象,使得信息支离破碎。

(二)管理不够完善

相对于出镜记者队伍发展壮大而言,出镜记者管理工作显得滞后,目前全国还没有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更多的是电视台根据自身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例如,央视和一些卫视会聘请业界、学界和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组成专家评审团,对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进行定期的评审和考核,基本参照播音员、主持人和记者的考核标准,也有部分卫视和市级电视台直接参照记者的考核标准对出镜记者进行考核。这两种方法都不适用于出镜记者这个职业,应该根据出镜记者职业要求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

(三)出镜任务繁重

随着现场报道常态化,人们对出镜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从内容上来说,不仅要将现场信息描述、叙述出来,还需要掌握大量的背景资料,对事件进行及时地解读和点评,对关键人物进行采访,此外,还需要个性化的视角和独特的见解才能更好地进行传播。从技术上来说,现场直播日益增多,尤其是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进行直播的概率大幅提高,这也需要出镜记者能在直播中做到信息丰富、采访到位、语言流畅。

三、出镜记者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策略

(一)培养语言素质

首先,高校的教育和培养。高校在培养出镜记者时应把《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语言表达基础》《即兴口语表达》等语言表达方面的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中,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的系统化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增加学生实践课程,改革教学方法,聘请电视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出镜记者来校担任主讲教师。其次,出镜记者业务培训。电视媒体可以邀请传媒资深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出镜记者来电视台进行集中授课,或者组织出镜记者去开设出镜记者专业的学校进行学习,也可以组织出镜记者去其他电视媒体走访学习,了解业界动态,提高职业素养。最后,出镜记者自我提升。出镜记者应当在工作之余进行语言训练,每天早晨的晨功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进行口腔力度、声音弹性、气息控制等基础练习,也可以进行语音、字词、古诗词、即兴口语等提升练习。在日常生活中,出镜记者应多关注社会生活,不断提高文化素养,积累现场报道和直播报道的实践经验。

(二)完善管理制度

(1)建立出镜记者考核评价标准。出镜记者不同于播音员主持人和普通的记者,应该建立独立的、科学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2013年12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在推广普及普通话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通知强调,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要把规范使用普通话纳入播音员主持人和编辑记者培训、考核和奖惩体系,”[2]这一规定在制度上对出镜记者语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将促进出镜记者统一的考核标准早日建立。

(2)塑造出镜记者品牌。出镜记者队伍中涌现了很大一批优秀的出镜记者,如白岩松、柴静、闾丘露薇等等,还有在四川雅安地震新闻报道中广受好评的成都电视台出镜记者蒋林,这些品牌出镜记者在重大的新闻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增强节目的收视率和关注度,还能提高节目品牌和频道品牌价值,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电视媒体应充分重视出镜记者品牌塑造,推动出镜记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1] 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 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节目要规范使用语言文字[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1/04/c_118827477.htm. 2014-1-4.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语言表达发音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对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探析
“我在现场”——突发事件直播中记者的现场报道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Playing with h
Playing with /eI/
现场报道的用声特点
Playing with u_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