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的改编与翻拍——以电影《智取威虎山》为例

2015-08-15 00:53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神剧威虎山徐克

廖 悦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一、引言

《智取威虎山》改编自小说《林海雪原》,《林海雪原》是作者曲波在自身战斗经历的基础上创作的,这部红色经典翻拍作为商业片,与过去的文艺作品相比,这部电影显然打着现时代的烙印。在经历元旦档期后的《智取威虎山》,以近7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整个贺岁档中最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刷新了市场对于红色电影的一次重新认知。徐克以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以及武侠片般的电影运用手法,赋予了这部红色经典以新时代的意义,样板戏不见了,展现而来的是一部谍战大片。因为现在的抗战剧大多太雷人,翻拍不能还原历史真实不够吸引人,这次在徐克导演的镜头下,这部红色经典经过电影工业打造,呈现出好莱坞战争英雄大片的即视感,满满的正能量和英雄主义让观众的小宇宙都沸腾了,让旧的故事焕发出了新的颜色。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故事,几乎人人都熟知“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但正是因为过于耳熟能详,如何翻拍红色经典,才能使它既不脱离历史,又能够吸引观众,无疑成了一个难题,尤其是在这个充斥着抗战神剧的时代背景下。恐怕提到抗战神剧,人们并不陌生,抗日题材的电影及电视剧非常多,但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出现很多夸张、雷人或被神化的虚构场景,所以被人们戏称为“抗战神剧”。这些抗战剧把敌人描绘得过于低能,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血捍卫国家的先烈们的不敬。都梁曾在《中国日报》上痛斥抗战神剧: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还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庶几近之。

就如抗战剧《红日》,一些重要情节甚至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剧情拖沓节奏缓慢根本没有战争片连续紧凑的风格,更要命的是硬塞进去爱情戏,不仅使剧情更为拖沓,而且出现的不合时宜,涟水刚刚失守,剧中的沈振新军长却有好心情外出打鸟,还与黎青谈情说爱,难道我军的高级指挥员都是如此,这样如何能打仗?分明是戏不够,爱情凑。而《智取威虎山》则更符合历史,中间添加的一些艺术性也恰如其分,不夸张、做作。

那么如何翻拍红色经典才能更好地被观众接受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第一,抗战剧必须再现历史的真实性。第二,为了吸引观众,艺术成分也不可或缺。第三,必须承认历史的不可知性。第四,不能急功近利,只为了市场为了金钱而拍。

二、再现历史的真实性

“历史真实这个表面看起来意义比较确定的词,在历史剧中也有着相当复杂的体现。”《智取威虎山》就是以抗战时期真实的事件为原型的,那么拍摄的时候就要再现那段历史的真实性。而这部电影也不负众望地体现了历史真实,大到整体事件的发展过程及结果,小到每个细节,如203团,如夹皮沟,都尽可能追求真实再现。

就说杨子荣打虎一段,细节做得非常到位,爬树的树枝被折断,九死一生险些葬送虎口,甚至骑得马都被咬死,千钧一发之际用枪打死了扑向自己的老虎。这样的场景非常逼真,并不是一下子就把老虎打死,而是与之周旋,经历了艰苦的鏖战,才将其打死,不像别的抗战剧一样被神化太多。为了展现林海雪原,徐克坚持前往东北,体现真实是徐克一直强调的,他说“去东北是必要的,环境是最好的导演,我们需要这种制作的过程。我觉得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会受到温度跟天气还有视觉效果的影响,如果我们只是幻想东北是什么样子的话,就不会有东北的感觉,必须要投身到雪地去,这点很重要。”除了情节符合历史真实,人物塑造也是非常真实的,脱离了样板戏的神化,赋予了更接近历史的性格,在这里,他们不是一个个神乎其神的“解放军”战士,而是快意恩仇的侠士:土匪打村民,我们保护村民,就这么简单,这么率性。而反派人物也被赋予了诸如黑色幽、义字当先等特征,这样更加接近真实的历史。

三、添加必要的艺术成分

“艺术真实是对所有艺术作品(包括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作品)真实性的一种概括,它与作品内容是否具有真实性并无直接关系。例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并没有历史真实性,但并不影响人们对其艺术真实性的认同。艺术的真实性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艺术的逼真性,钱钟书说过的‘虚而不假,真而不实’可以很好地概括艺术逼真(艺术真实性)的特点。”因此,除了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智取威虎山》中,导演徐克也添加了许多艺术性,就如在枪战的时候,射出了一发子弹,但是却将子弹射出到射中的这个过程用了慢镜头,让观众能直接看到人物的英勇,这样也不会显得太过神化,但却能吸引观众。再如扔手雷时的定格镜头,在手雷即将爆炸前有个几帧的定格,这样能够调动起观众的情绪,而且观众也并不反感这样的一两个经艺术处理过的片段。

在人物方面,座山雕在片中也一改过去脸谱化的形象,徐克说“他的笑和愤怒是很混乱的,让人感受不到他是不满意还是很开心,这都是我们给座山雕塑造的特点。”座山雕这个反派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这中间一定要有那只大雕的功劳,因为历史中即使座山雕养有大雕,但一定也不能像电影中那样听话,所以我把它归结为艺术与真实的结合,在惩罚那两个偷偷下山的小弟时,座山雕并没有直接现身,取而代之的是用大雕惩罚他们,这样做能够为反派座山雕增添一种神秘的色彩,也能引起观众的兴趣。

四、承认历史的不可知性

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不管史料的数量有多么浩繁,但它在总量上总是有限的。而迄今为止的历史事实本身却是无限的,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许许多多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举足轻重或鸡毛蒜皮的历史事实都没有留下任何可供参考的史料。史料与历史原型相比,总是存在着整体与局部、全面与片面的矛盾和差距。这种矛盾和差异不仅使得历史认识活动十分复杂,而且相对于历史原型来说,史料总是一个相对值,总不可能囊括一切历史内容,表征一切历史现象。这种矛盾不仅使得历史认识活动十分复杂、十分困难,使得历史认识较之其他认识具有更为明显、更大程度上的相对性;而且也设置了许多认识上的空白。某一具体现象信息的失落就会造成一个无法弥补的认识空白,对于那些已经失落了信息材料的历史现象,人们就永远不可能再去认识它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只能得出对于史料中的事实也许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可知,但对于历史本体而言却永远都是相对的。

因此,在电影《智取威虎山》的片尾,导演拍了两种不同的结局,呈现给观众不一样的故事,也许在民间智取威虎山这个历史留有不同的结尾,我不知道哪种是真实的,那我就全部呈现出来,让观众来选择,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也为电影增色不少。

五、不能急功近利

在越来越追求票房,追求市场的现在,出现抗战神剧也是不可避免,但是翻拍红色经典不能急功近利。徐化雨说,如今翻拍经典成风,很多人急功近利,反映了原创力的不足和浮躁作风,经典包括红色经典,都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重新审视,但影视剧主创人员需要秉持严肃的创作态度,遵守艺术规范,注入时代内涵,这样才能不断重塑经典,让经典焕发新的风采。《智取威虎山》虽然也是一部商业片,也给一些投资品牌打了广告,但是他并不像其他电影一样为了赚钱而拍摄。“‘抗战电影’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具有鲜明的现代国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特征的‘政治电影’;又由于它是一种必须服役于民族解放战争战略要求的电影。因此,它又必然具有强烈的战争工具理性属性。”正是因此,徐克拍摄这部电影才跟那些纯商业片划清了界线,《智取威虎山》更具有一种教育意义。这是最近火热的抗战神剧不能比拟的,也因此才有很高的观众评价。

六、结语

除了以上这些方面,《智取威虎山》还有很多出彩的地方。例如,它新颖的拍摄手法,具有代入感的片头,以及与片头非常圆合的结尾,都是值得称赞的地方。现在许多翻拍的红色经典,如果能够这样做,相信也会取得不错的票房。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是一个特殊符号,它的成功让电影界对于红色题材改编有了新的认知。艺恩传播新媒体观察员王子榛向记者表示:“未来有关红色题材的改编可能会成为业内一种新的潮流方向,因为从现在的视角来看,所有的红色题材都是一个超级IP,它的版权形象已经非常朗朗上口,深入人心了,缺少的就是现代化的重新演绎。”在《智取威虎山》之后,红色题材会不会刮起一阵改编旋风,2015年的电影市场或将很快给出答案。

[1] 李胜利,肖惊鸿.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梦溪.都梁斥抗日神剧夸张:对日本人妖魔化后患无穷[N].中国日报,2013-03-29.

猜你喜欢
神剧威虎山徐克
威虎山:穿林海跨雪原
听着熟悉的BGM,你开启暑期神剧模式了吗?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电影意识形态批评方法下复观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
徐克眼中的狄仁杰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抗日神剧”主创喊冤?
王濛莎作品
大批“足球神剧”开拍让人无法理解
徐克执导《智取威虎山3D》张涵予演杨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