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浅谈如何正确引导职高学生面对教材中的爱情话题

2015-08-15 00:53何小兰
新课程(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祥林嫂中学生爱情

何小兰

(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中学生处于萌发爱情时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花季,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朦胧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有人尝试打开爱情的大门,模仿成人去“谈情说爱”,这是由青春期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和社会宣传所造成的,是一种社会现象。

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教材中存在大量关于爱情话题的篇章,这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注:就我校而言,目前职高学校语文教学用书已与普通高中教材接轨)。让我们翻开高中语文课本(以苏教版为例),触目皆是诸如《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雨霖铃》等经典名篇,据笔者统计,“苏教版”五册书中共有20个主题单元,113 篇选文,其中有10 篇是爱情题材的,占8.85%,其他如《锦瑟》《亡人逸事》《林黛玉进贾府》《边城》《琵琶行》《蝶恋花》《雷雨》等,爱情题材的篇章更是随处可见。

针对教材中大量存在爱情题材的篇章和中学生面临爱情却又不得过早涉足“爱河”的事实。有些教师认为,在当今信息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在课堂上对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谈情说爱”,只会对日趋普遍的早恋现象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教材中的爱情篇章,要么被小心地绕开,要么就被善意地“邪恶化”。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既然爱情是个不可回避的永恒主题,再加上现在社会是一个提倡“以人为本”的宽容社会,就连大学生也可以结婚,那么就没有必要使教材中的爱情话题成为“羞答答的玫瑰”在阴暗的角落里“静悄悄地开”,应该让教材中的爱情话题回到明媚的阳光下,让学生燃起爱的激情,主动迎接爱情的到来。

以上两种观点言之有理,但各有偏颇,其结果会走向两个极端。科学的做法应该是结合语文学科的审美功能和教育的客观规律艺术地处理教材中的爱情话题,让学生从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感中感悟爱情的真、善、美。

一、真情面对:无情未必真豪杰

英国著名思想家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一文中饱含真情地宣告:“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于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篇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将“爱情”作为人生追求第一个目标的大胆宣言,让许多少男少女怦然心动。确实,对如今的中学生来说,“爱情”这个话题早已不是禁区,正如一位同学所说,只要一走出校门,“空气中全是爱情的味道”。那么,作为身处新课改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面对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和思想日渐成熟的中学生,我们没有必要回避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盲目地继承过去迂腐的教育传统:谈情色变,躲躲闪闪。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引导学生直面教材中的爱情话题,和他们一起品味爱情的魅力,感受爱情的真谛,乃至从美丽的爱情中感悟人生的要义。

语文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碰到有关爱情话题时,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实面对,真情感悟,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提高自己的情感修养。比如,在《祝福》一文中,有一段文字是关于柳妈与祥林嫂对话的描述,其中有一个细节问题,就是关于祥林嫂的“笑”,而这个“笑”是出现在柳妈询问祥林嫂“为什么在洞房里肯了”这个问题之后,给人感觉似乎“笑”得十分暧昧,容易引导学生想入非非,所以,一般的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一段描述,但事实是,部分学生对这种描述特别热衷,读后会诡秘窃笑或偷偷议论。其实,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有了浓烈的情感体验,付与真情、深情、纯情、至情,才能体会到爱情给人的美感。在赏析课文时,我们可以结合祥林嫂的苦难生活经历来探讨这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的曲折爱情。经过探讨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与贺老六的两年生活是祥林嫂一生中最美好、最温馨的一段日子,这一笑,笑出了她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这一笑,也笑出了她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渴望;这一笑,让一个受尽凌辱的女子在布满阴云的天空中迎来了一缕阳光。经过这样赏析讲解以后,学生能坦然面对文中的爱情细节,留下的不再是诡秘窃笑或偷偷议论,而是增加了对祥林嫂的深深同情,增添了文章的悲剧意韵,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丰富美感:烟笼寒水月笼沙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异性有一种朦胧的好感,正因这种朦胧的好感使有些学生越过雷池大胆地去追求爱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爱情和青春期的朦胧爱意,我们在理性正视的同时,更要进行正确引导。针对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话题,我们要深入挖掘美的成分,不断丰富美的内涵,让学生深切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境的美妙,懂得“距离产生美”的道理,从而把握情感的尺度。如,语文读本中收录的《雨巷》一诗,诗人通过创造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含蓄地抒发自己迷惘感伤而又充满期待的情怀。诗的意境带有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而这首诗的绝妙之处正是这种似真似幻的朦胧。诗中的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而诗中的“我”却“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种对朦胧缥缈又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的心理恰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类似。欣赏这首诗时我们可以抓住“朦胧”二字通过各种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体会它的意境美,由此延伸,着重强调任何东西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超过了这个“度”,美的东西就会变坏,顺势拓展而及爱情。我们要明确告诉学生,爱情是美好的,追求爱情是成熟的标志,但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每一阶段的任务,不能颠倒,爱情之果,如果在没有成熟时就过早地采摘,那只能品尝它苦涩的滋味。中学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只有把这段美好的感情藏在心里,到合适的时候再释放出来,爱情才会更成熟、更理智、更美好,人生才会更精彩。

三、净化心灵:一片冰心在玉壶

“不是我不明白,因为这世界变化快。”确实,在中西方文化剧烈碰撞和社会意识形态逐渐多样化的今天,处于青春萌动期的中学生其道德观念和思想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嬗变。许多懵懵懂懂的中学生由于受社会和一些媒体的负面影响,其对爱情的认识也逐渐变得功利或低俗。有人把爱情看成证明自身外表优势的试验品,有人把爱情看成打发时间的消遣游戏,更有人把爱情看成满足自身物欲的交易手段。凡此种种,等待当事人的将是人生苦酒。作为语文教师,面对教材中的爱情篇章和中学生的心灵实际,我们有责任提纯爱的元素,净化爱的心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告诉学生,爱情是纯洁美好的,不夹杂任何功利和渣滓,只有以“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纯净态度来对待爱情,才能感悟到爱的力量,收获真爱的硕果。同时,我们要帮助学生提高品位,明辨善恶,领悟爱的真谛。阅读《卫风·氓》,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谴责诗中男子喜新厌旧、始爱终弃的丑恶行为的同时更让学生认识到“爱,是一种责任”;阅读《致橡树》,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由体抒情诗真挚浓烈的情感的同时更让学生认识到“爱,是一种平等,是一种独立”;阅读《鹊桥仙》,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品味牛郎织女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更让学生认识到“爱,是一种心灵的相守”。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中学生的价值观、爱情观尚未定型,可塑性极大。作为教师不仅要扮演好知识授予者的角色,还要扮演好人生道路上引路人的角色。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熏陶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情感教育中,尤其要正确引导学生坦然面对教材中的爱情话题,丰富美感,净化心灵。

“此情可待成追忆”,让爱情真正成为中学生值得等待和追忆的圣洁之花。

骆新江.让语文教材中的爱情故事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导航[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2(06).

猜你喜欢
祥林嫂中学生爱情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