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起事前后的直东义和团——兼议《拳匪纪事》一处史实误记

2015-08-15 00:45东泽民
邢台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义和团冠县

东泽民

(邢台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冠县起事前后的直东义和团,因其组织上的极其分散、源多流杂等特点,面貌差异较大。理清直东义和团在冠县起事前后各主要团体及其活动,对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走向至关重要。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义和团本身有落后性、神秘性的一面,相关史料匮乏;时人记述很容易被当时风行观点左右,有些甚至与史实相悖。

《拳匪纪事》亦译《拳乱纪闻》,是庚子年间在华的日本人佐原笃介及淅西沤隐合辑当时的报刊、电文等材料而成。此书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为义和团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参照。然而,辑录者毕竟主要是日本人,他们依据的是当时的《字林西报》、《文汇报》、《京津时报》等报刊以及京津等地的来往电文等。在当时条件下,他们也很难对义和团运动的细节如源流、发展走向等问题做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如《拳匪纪事》讲义和团冠县起事前是“行藏诡秘,犹畏人知,”[1]而后“其焰始张,愚民无知,从而附和,其势益炽。”[1]这一说法也被义和团研究者多次引用。但是,对迄今所能见到的相关史料和论著进行仔细爬梳、甄别就不难发现,这与当时的史实是有出入的。

把冠县蒋家庄起事作为核心事件进行考察:冠县蒋家庄虽然属山东省管辖,但它却是山东插入直隶的一块“飞地”,周边直隶村庄居多,这一带直隶所辖的村庄与山东冠县这些“飞地”犬牙交错地分布在一起,形成特殊的地理风貌。仅蒋家庄距冠县城就有一百多华里,在古代很难进行有效管理。这也是义和团首义为何要选在蒋家庄的原因。义和团在冠县起事的导火线是梨园屯教案。梨园屯当时亦属山东冠县管辖,也是山东插入直隶的“飞地”之一。因当地天主教民拆庙(玉皇庙)建堂(教堂)导致与当地汉教民众发生长达25 年之久的争斗。加上清兵到直隶威县沙柳寨摭拿百姓的牛肉,最终导致以直隶威县赵三多的梅花拳众与山东冠县梨园屯阎书勤的红拳民众等在冠县蒋家庄起事,目的是聚众抗击洋教势力。这从起事时打出“助清灭洋”的旗号可以得到印证。

义和拳冠县起事前“行藏诡秘,犹畏人知”吗?不是的!我们可以从直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直隶义和团仅以赵三多的梅花拳众为主。赵三多的梅花拳在冠县起事前是秘密组织吗?我们先要了解赵三多梅花拳及拳众的构成。梅花拳弟子燕子杰在《梅花拳秘谱》序中写道:广泛流传在我国河北、山东、河南广大农村的梅花拳(古称梅花桩,由于在100 根桩阵上锻炼而得名)是一个源远流长、古朴而神秘的拳派,它是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乱中公开传授并兴盛起来的。梅花拳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他们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周易之理为一体,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世代相传,修身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其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有独特的练法和风格,一切都与当前流行的武术套路完全不同。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技击实战能力。他们练武的目的是练形练气,由外及内,再由内而外,达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最后上升到文功。据《后汉书》载:汉时已有练梅花桩者。路遥教授仔细搜集“发现了十多种梅花拳辈谱,虽然各省地拳辈谱的记载不尽一致,但从第一辈至第八辈的主要人物所记相同。第一辈是收元老祖。从第二辈开始才有了具体人名,他就是张三省,字登,江苏省铜山县路家团人,后迁到苗家楼村居住。”第三辈是邹宏义,铜山县北关人。最有名的第五辈宗师是河南人杨丙,史载“杨丙是武探花,做过京营都司,”[2]这是康熙年间的事。乾隆时期他们除 “习拳”外还“行教”,从事一些反清活动;至嘉庆时“横行乡曲,欺压良善”干一些杀富济贫之类的事。雍乾嘉时期梅花拳均被政府视为“邪教”和“非安分之徒”遭到严厉“惩办”。咸同以后梅花拳性质发生变化,他们活动于直东交界一带地区,主要是习拳练武,保卫身家,人数众多并且可以公开活动。光绪年间名称亦由梅花拳改名为义和拳。义和拳主要是“第十四辈文场师父赵三多在梨园屯起事前应邀联合其他拳派,以梅花拳为主体塑造出了‘义和拳’。”[3]赵三多是梅花拳的传人,因其武艺高强,为人又行侠仗义,侠肝义胆,因此闻名遐迩。为声援汉教民众,对抗洋教;又避免连累同门的梅花拳众,赵三多将自己的一支梅花拳改名为义和拳。改名的具体时间下文详述。赵三多的梅花拳众多为贫苦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时人徐继儒也谈了对义和拳的看法“直隶之义和拳团民,皆系乡民练习技艺,保卫身家,并不滋扰地方。”[4]以后随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义和团成员的成分逐渐变得复杂起来,其行为有时也变得过激甚至极端,这与赵三多的直隶义和拳民已有了质的不同。

直隶义和团的兴起与山东的反洋教活动密切相关。因为沙柳寨和梨园屯分属直东两省所辖,但由于特殊的地理区划直东交界一带民众的义气是相通的。早在1892 年三、四月间,威县沙柳寨一带的“梅花拳队”应冠县梨园屯“十八魁”之邀,到梨园屯阻止建教堂。据史料记载:“教民因虑村民拦阻建堂,遂以梅花队阻止、谋叛为词,向冠县投递信函。”[5]这是梅花拳投入十八魁反教会斗争的开始。之后,1897 年2 月22 日赵三多又应阎书勤十八魁之邀,带领梅花拳众赴梨园屯“亮拳”三天,参与的拳民达三千余人,声威大震。他们“短衣带刀,堵塞街巷。”[6]同时的史料也证载“惟直隶、山东交接之区,拳民年多一年,往往趁商贾墟市之场,约期聚会,比较拳勇。”[2]向天主教民示威摩擦就难免发生,冲突随之而来。过激的拳民开始杀教民、放火烧教堂、抢掠教民财产。法国公使吕班致书总理衙门称“山东冠县属梨园屯地方,于本年三月二十六日(1897 年4 月27 日),有匪二千余名,执持刀械,将该处教堂攻打,杀毙教民二名,受伤多名,捆缚三名,并拆毁教堂,抢掠该村教民房屋。”[5]从“匪”的数量以及他们的行为来看,应是十八魁的红拳以及他们邀请的直隶威县周围各县的梅花拳为主的队伍。光绪二十四年正月(1898年2 月)威冠交界一带反洋教斗争之梅花拳、红拳改名义和拳,并聚众数千人再赴梨园屯集中,焚毁附近教堂。(1898 年)四月威县令李正裕禀文证载:“遵查本年二月,闻山东冠县梨园屯有义和拳民,前因与教民互争庙基,今奉山东抚宪饬县查办,勒令拆庙,拳民始欲聚众窥伺,以致谣言四起,各处传讹不一。”[5]1898 年四月二十九日,总署收张汝梅文,“查明直东交界之义民会即义和拳,已饬查禁。历年春二三月间,民间立有买卖会场,习拳之辈亦每趁会期传单聚会,比较拳勇,名曰亮拳,乡间遂目为梅花会。”[5]通过以上史料可以得出梅花拳改义和拳的大致时间应在1898 年春季。

综上:光绪年间以赵三多为主的义和拳即梅花拳的一部分改名而来,以直隶威县和周边的曲周、南宫、邱县等地拳民为主。后来,梨园屯的十八魁也拜赵三多为师加入义和拳。以赵三多为首的义和拳民以反洋教为宗旨,并不想抗官。他们的活动多数是公开的,除非是与教民发生激烈冲突,否则官府并不过多干预。张汝梅要“查禁”也是在教民被杀、教堂被烧之后的事情。这是直隶义和拳在冠县起事前的主要活动。

如前所述,冠县蒋家庄首义应该是梨园屯教案和清兵到沙柳寨摭拿牛肉共同促成的。光绪二十四年九月,清兵到沙柳寨摭拿牛肉与沙柳寨村民发生冲突,赵三多并未出头。而激进的义和拳众却在义愤时很难保持冷静,赵三多受到拳民的不解和挟裹,不得不参与其中。梨园屯教案民气压抑太久,清兵又到沙柳寨抢百姓牛肉。二者最终导致冠威拳民聚集,情绪变得难以控制。赵三多等于1898 年10 月在冠县蒋家庄树起“助清灭洋”大旗,揭开义和团运动大幕。《重修威县志》证载“二十四年秋沙柳寨义和拳民赵三多率拳民扰乱城东一带村庄。先是冠县梨园屯村义和拳民与天主教民因庙地起争端,激成事变。”[7]对赵三多起义的时间和原因作了准确的记载。在直东两省地方官劝说下,赵三多解散队伍,首义流产。

被解散的拳民返回途中,因小里固教民10 月30 日自焚教堂并嫁祸拳民的事件,很快再次聚集准备与教民对抗。直东地方官再次劝谕,赵三多“随向姚洛奇合拳众们当场叩头,亦请解散。拳民等深知悔悟。即于十七、八日纷纷解散回家。”[5]这是赵三多又一次顺从官府、解散拳民。但“冠县红桃园的教民又向解散之拳民寻衅。姚洛奇复聚众七、八十人,于黎明焚烧红桃园教堂及教民房屋。”[8]民教冲突再次发生。之后,“赵三多、姚洛奇等拳民在威县侯村与魏村与冠县、威县营役发生战斗,清军将姚洛奇等十六人擒获,拳民四人阵亡,姚洛奇被解往冠县,赵三多得脱。转移到临清城西留善固村,劝散拳民,自己带部分骨干沿运河北上,传播火种。”[9]到河北中部进行活动,以图再起。

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直东交界一带义和拳起事前以直隶为例并不是“行藏诡秘,犹畏人知”相反是公开活动的,初期官府干预并不多,后来朝廷以及官府迫于教会压力才开始查禁,但是二者之间的冲突并不激烈。首义规模、影响并不大且很快流产,之后赵三多解散队伍;遭到教民挑衅后,才与之发生冲突,在清军助阵教民情况下拳民受挫,后赵三多等少数精英沿运河北上,继续传播火种。这只是少数人的战略转移而非大部队战略转移,没有“其势益炽”的迹象;相反,直东交界一带的义和团运动倒是沉寂了下去。

山东义和团运动除直东交界一带冠县地区为中心(以阎书勤的红拳为主)以外,其他主要还包括鲁西北、鲁西南等地区的义和团运动。

首义流产后,“阎书勤的一支义和拳活动于山东腹地及直鲁交界的平原、茌平、夏津、长青等县活动。”[10]因失去赵三多支持,阎书勤只能在直东交界一带积蓄力量,伺机再起。

在蒋家庄首义前后,朱红灯的神拳和曹士端曹、单两县大刀会的状况又是如何呢?据考证:“早期的神拳并不反对洋教。他们提倡一些普通而又简单的道德准则,例如‘孝敬父母,和睦家乡’,神拳还宣扬‘酒色财气不能贪’,尊老爱幼等等。行医治病显然为习拳练武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加入了神拳,以‘看病行善’。当然也有简单为了‘看家护院’不受欺负而练习神拳的。”[11]流传的口碑史料也证实“关于神拳的早期活动的回忆都是集中在这种自卫或行善的活动上,其宗教仪式也简单无害,并无所谓的越轨行为。他们公开在村庄开设拳场,习拳比武,”[11]也就是说他们的活动是公开的、合法的。那么,神拳为何后来也反对洋教呢?主要是社会背景的变化和神拳的发展所致。除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的原因外,“1898 年大水也是神拳得以迅速传播的关键因素。”[11]神拳在大水之后行医治病“给人们带来了某种希望。”[11]此时“茌平出现了朱红灯和心诚和尚(本明)为首的神拳。朱红灯不久就成为山东最著名的神拳首领。”[11]正是朱红灯和心诚和尚直接影响了神拳的走向。“心诚很可能是将刀枪不入引入神拳里的人。由强调治病转到刀枪不入,预示了神拳中新出现的尚武风气,而其中隐藏了较前更多的对社会秩序加以骚扰的情绪。”[11]但是此时神拳并未反对官府或骚扰地方。“至少是在1899 年反洋教时并未提出反清复明。所流传下来的口号均为‘兴清灭洋’‘保清灭洋’一类。”[11]神拳之所以反对洋教“相当清楚的是,自中日甲午战争德国占据青岛之后,反洋教的情绪在山东变得相当普遍。所以,神拳将此作为它一个新的目标,应是在情理之中。”[11]作为比较客观的西方历史学家,周锡瑞对神拳向反洋教转变作了客观、符合史实的分析。

朱红灯在冠县起事前也曾抗击洋教势力,他率众在杠子李庄及森罗殿与清军进行小规模交战,互有伤亡。后来朱红灯起义的队伍离开平原县,分成小股进行活动,尽量不与清军正面交锋。从这里可以看出朱红灯起义军的实力较弱,是被迫进行转移,并化整为零。没有“其势益炽”的迹象。

鲁西南的大刀会本来是地主和富绅的防盗匪组织,也有很多佃农参加,主要是为地主看家护院。后来与之交手的盗匪入教,导致了大刀会的反洋教斗争。因此,大刀会是公开的组织,也不是“行藏诡秘,犹畏人知。”1896 年6 月与山东临近的江苏砀山县教民因抢村民地里的麦子而引发双方械斗。当地大刀会众聚众焚毁教堂一座,刘士端派千余人前去助战,受到山东、江苏清军的共同搜剿;双方发生战斗,大刀会死伤惨重。毓贤杀大刀会两千余人,刘士端亦惨遭杀害。大刀会活动暂告一段落。刘士端的儿子也证实:“刘士端被杀以后,大刀会就没有什么活动了。”[12]1897 年传言大刀会卷入巨野事件,但直接证据尚不充分;1900 年大刀会在郓城与菏泽地区重新复活。此时大刀会活动的地区已不是曹、单两县,时间也在数年之后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直东两省赵三多和朱红灯的起事是有区别的:赵三多只想抗击洋教势力,但是抗洋必然拒官,这是赵三多所不想要的结果,因此只好解散队伍。其中姚文起拒绝解散队伍并抗官,很快被镇压。朱红灯起义虽然也打“扶清灭洋”旗号,“但从一开始就作了既‘反洋’又‘抗官’的准备。遭到镇压后并未溃散而是有组织地迅速转移,分成若干小股继续坚持反洋教斗争,对官兵尽量避免正面对抗。”[13]这也是民族危机日渐深重、官员依附洋人的情况下,民众本能的反应。

正是“从1899 年夏秋起,直隶山东的义和拳运动又开始活跃。赵三多在滹沱河和运河两岸,联络各地群众和其他民间秘密教门,进行新的斗争酝酿。阎书勤仍率众经常活动于梨园屯与邱县十八村之间,常家屯是其活动据点,这里距梨园屯二十里。”[14]赵三多、阎书勤的义和拳活动直接带动了以晤修和尚为首的义和拳在景州的活动,王庆一为首的义和拳在枣强、景州、故城等地区的活动,以及义和拳在吴桥、德州一带的活动等;朱红灯于1899 年10 月举行平原起义,使其名声大振。义和拳运动又在直隶、山东活跃起来。

事实证明义和团运动名声大起不是在冠县蒋家庄起事之后,义和团运动闻名遐迩应该在1899 年夏秋之间,时人印证:“(直东义和拳)至己亥夏秋之间,其势大炽,然仍出没黄河以西,而仍以直隶为老巢。”[15]义和拳力量真正壮大,震惊中外是在进入京、津之后的事情。

[1]佐原笃介,淅西沤隐.拳匪纪事(第五卷)[C].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排印本.4.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59.16,15.

[3]程歗.义和团起源研究的回顾和随想[J].清史研究,2000,(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义和团史料(下)[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766.

[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教务教案档(第6 辑,第一册)[Z].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279,192,91,236,302.

[6]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山东近代史资料选集(上册)[Z].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101.

[7]崔正春,尚希宾.威县志(兵事志,卷二十)[Z].民国十七年版八.

[8]北京大学.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二集)[Z].北京:中华书局,1964.35.

[9]路遥.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Z].济南:齐鲁书社,1980.335.

[10]李金鹏.威县文史概览[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3.

[11]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216,216,223,223,223,225,225-226,226.

[12]山东大学历史系.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Z].济南:齐鲁书社,1980.33.

[13]林华国.历史的真相[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59-60,60-61.

[14]路遥.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137.

[15]中国史学会.义和团[Z].上海:神州国光社,1951.304.

猜你喜欢
义和团冠县
世界银行考察团来冠县考察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创新项目
冠县:校地合作产学研融合迈出新步伐
冠县国土绿化质量为先
孙国吉来冠县调研防沙治沙工作
灵芝,冠县的富民之苗
西什库教堂与东郊民巷
浅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航空梦想的摇篮——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第一中学
从《历史三调》谈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三种历史研究法
廊坊义和团运动历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