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联-顺应理论的城市公示语的语用等效翻译

2015-08-15 00:47刘建怀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译语译者原文

刘建怀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河北省沧州市浮阳南大道6号 061001)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个城市都在加强人文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国际化建设。双语的公共标识语(以下简称公示语)也迅速出现在城市的公共场所,为对外传播城市形象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城市公示语翻译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公示语翻译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从语言的角度探究公示语的语言错误;以某种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公示语的翻译方法或策略;从某种语用理论角度研究公示语的语用失误。虽然这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无论是目的论还是语用理论中的关联理论或顺应理论都有其研究的不足和缺陷,无法较全面地解释公示语的翻译问题。因此,笔者拟以语用理论中解释力较强的关联-顺应理论模式探讨公示语语用等效翻译的过程及其翻译策略,以期为公示语翻译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1 关联-顺应理论理论回顾

1.1 关联-顺应论的翻译观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 &Wilson[1]提出的阐释话语交际模式的认知语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交际过程就是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而J.Verschueren[2]的顺应理论则是对语用学综观的宏观解释,认为语言交际就是顺应性地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提出了关联-顺应理论模式。杨平博士[3]认为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是说话人寻求关联、顺应关联语境的过程;而李占喜博士[4]创造性地运用关联-顺应理论模式解释翻译过程,认为整个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寻找最佳关联,判断推理原文的语境假设的过程,还是动态选择翻译策略和语言、顺应译语读者需要的过程。

具体来说,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寻找原文作者的认知语境的最佳关联,以最小的认知努力为代价,获得最大语境效果,然后评估原文的语境假设是否存在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如果存在,再考虑如何动态地选择翻译的语言和策略,以顺应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水平、心理接受水平,符合译语读者的社会语境的要求。根据关联-顺应理论的翻译观,判断翻译的效度的标准不再是译语是否内容上与原文完全一致,而是要看译语在译语读者中产生的语境效果是否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产生的语境效果相似或相同。如果相同或相似,也就实现了语用等效。

1.2 语用等效

翻译的等效一直是中西方翻译界的热门话题。早在上世纪奈达[5]就提出“动态对等”这一概念,后来又自我更正为“功能对等”。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指出,翻译要实现译语受众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这里的“反应”相同就是翻译的效果对等。后来英国著名翻译家纽马克[6]指出,交际翻译要实现译文对于译文受众的效果接近原文对原文受众的等效。科勒[7]在1983年提出语用等值这一概念,他认为翻译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感受与反应。我国著名语用学家何自然[8]借鉴Thomas的语用失误二分论,认为翻译要实现语用等效,即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根据何自然的理论,语用语言等效主要指在语言转换过程中,不拘泥原文的文本形式,根据语境判断原文的言外之意,充分考虑语言的表达差异,选择译语中最合适的对等语传递原文的信息。而社交语用等效主要指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社会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认识到原文与译语存在文化差异,并根据译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实现原文读者对原文的接受反应与译文读者对译语的接受反应相似或相同。公示语的翻译是一种交际翻译,属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类型,强调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所获信息与文本功能的等效性,实际上也就是关注语言交流的语用效果。

2 公示语的语用翻译策略

2.1 关联原文

关联-顺应论认为翻译要以原文文本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关联原文。也就是说,译者要根据原文的词汇信息、文本特色、文体特色、功能特色、语用意义和文化意义,推断出原文的交际意图和动机[9],并通过明示的手段在翻译中尽可能地再现出来,努力使译语读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与原文的最佳关联。公示语的翻译过程尤是如此。译者要根据原公示语文本提供的信息和线索,努力使自己的认知语境与其最大限度地关联,推断出此汉语公示语的交际意图是警示、介绍、呼唤还是告知,再根据对应的英语公示语的特点将其明示。这样可以扩大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减少他们额外的认知努力,获得原文的交际意图。例如:

除游客外,其他闲杂人等不得在大厅内逗留或休息。

Except visitors,other miscellaneous personnels are not allowed to stay or rest inside the hall[10].

这是一则登封少林寺景区的公示语。此译文传达的交际意图很模糊,是禁止还是提示,让人搞不明白。很显然,原文译者没有最大限度地关联原文,没有正确地推断出原文的交际意图和言外之意。其实,根据原文文本的语用信息,这则公示语的交际意图是提示在大厅内只留游客。建议将其改为“Visitors only”。这样交际意图在翻译中明示化,译语读者很容易获得与原文的最佳关联,从语言角度实现了原文的意境与译语的意境相似,获得语用语言等效。

2.2 评估译语读者语境

公示语的翻译过程中需要评估译语读者认知语境是否与原文的语境相一致。如果一致,也就是原文的语境存在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译者需要将暗含的信息明晰化,采用译语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原文的信息和内容全部传递给译语读者,实现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如果不完全一致,如原语和译语有较大的社交文化差异,原文的内容或信息不能全部或很难传递给译语读者,译者要舍弃原文的信息意图或操纵改变原文的信息意图,将原文的精髓即交际意图传达给译语读者[11],从而达到社交语用等效。例如:

创一流服务,迎四海嘉宾。

Welco ming our honored guests from all directions of the world with the first-class service[12].

这句公示语常用在商场或酒店等公共场所。译者在翻译此公示语时,虽然判断出该公示语的语境是存在于英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按照原文的结构直接翻译出来,但这样的翻译语用含义不明确,句子冗长累赘,无法实现语用语言等效。此公示语的语用含义是我们提供的服务最好,所以不妨翻译为“First-class/Best ser vices for you”。既符合英语公示语简洁明了的特点,又将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全部传递出来,实现了最佳语境效果。又如:

请自觉冲水,我替下一位感谢你!

Please fl ush it,thank you.[13]

原文中的“自觉冲水”和“替下一位感谢你”是中文公示语中非常典型的表达,体现中国式的语用策略。原文的语境假设与英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在社交文化上存在一些差异,若直接翻译,会令英语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此句的翻译中,译者删去了这些中国式的表达,修改了信息意图,将交际意图传递出来,实现了社交语用等效。

2.3 适应译语特色

根据关联-顺应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性。具体地说,就是翻译要适应译语的语言特色,顺应译语读者社交文化和审美的需要。译语的语言特色包括其语言结构特色、语言习惯用法、语言修辞特色、语言互文性特点等。为了照顾译语读者的社交文化和审美需要,译者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使译文顺应译语读者的文化规范、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等[9]。英语公示语的语言特点是言简意赅,措辞精确,内容表述直接明了,目的明确,较少使用华丽辞藻。如“小草微微笑,请您莫打扰”这一汉语警示语使用了拟人和对仗等修辞手段,间接委婉地告诉路人“勿踏草坪”,而其对应的英文并不是原文的直接翻译“The grass is s miling.Don’t dist ur b it”,只需简单直接地译为“Keep off the grass”即可。这条翻译精准地传达了原文的言外之意,又不拘泥于原文的结构,符合英语的语言特色,实现了语用语言等效。英汉两种文化差异较大,在公示语翻译时,要顺应英语读者的文化和社交规范,如“老弱病残孕专座”被译成“Seat for the ol d,weak,pregnant,and disabled”。原文的意图很明显,发扬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而这一译文却违背了英语读者的心理需要和社交规范。因为在英语读者眼里,“年老”和“体弱”代表着无用、需要照顾,没有人愿意这样。为了顺应译语读者的需要,实现社交语用等效,不妨将其翻译为“Priority Seats”。翻译公示语时要遵守译语顺应原则,使译文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要求,为他们所接受,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公示语的作用。

3 结语

公示语的读者是普通大众,其翻译的质量关系到城市的文化形象,甚至影响国家形象和软实力建设。对译者而言,从事公示语的翻译需要过硬的英汉双语转换的本领,还要有较强的文化差异意识及翻译的受众意识。公示语的翻译既要实现语用语言等效还要实现社交语用等效,其实质上就是实现公示语在中国读者中的语境效果与公示语译语在英语读者中的语境效果相似或相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最大限度关联原文,推断出公示语的交际意图,评估英语读者认知语境的情况,主动照顾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心理与社交文化需要,真正地把公示语的信息和功能有效地传递给英语读者。

[1] 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 ord:Black well Publishers,1995.

[2]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 matics[M].London:Hodder Ar nold,1998.

[3] 杨平.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2001(6):21-27.

[4] 李占喜.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的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

[5] 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 彼得.纽马克.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 申雨平.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67.

[8]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9] 刘建刚,贾爱兵.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语用等效原则探索[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78-81.

[10] 王享.河南省旅游城市景区公示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08-109.

[11] 刘建怀.关联域下诗型广告翻译的语用等效[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2):83-86.

[12] 魏海波,刘全福.公示语英译中的语用关联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3-87.

[13] 吕万英,陈石磊.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等效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猜你喜欢
译语译者原文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AIDMA 法则观照下广告译语的美学等效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