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医患矛盾 医生更需承担起责任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谈医患关系

2015-08-15 00:55许方霄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医患医生交流

◆本刊记者 许方霄

编者按:对于造成当前医患关系日益恶化的原因,不同阵营的群体针锋相对,发出不同声音。来自医疗卫生界,以医生为代表的观点是,部分患者要求过高,将医疗比作一般商品,消费就得治好,稍有不顺就殴打医生,医生的辛苦无人理解。患者则认为,部分医生态度不好、大处方、不负责,花了钱却没得到应有的服务。第三方研究人员则表示,医患矛盾的产生还有深层次的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医生大处方、过度医疗使医患信任严重缺失,导致“父债子偿”。纵观发声者,鲜有从自身寻找原因。身为医生,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却认为,在医患关系中,医生应承担起责任。胡大一教授的自省精神令人敬佩,本刊遂将其整理摘录,以飨读者。

前不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又发生伤医事件。不知从何时开始,“医者父母心”似乎在医患关系中败下阵来,在患者抱怨医生的同时,医生对患者也心存芥蒂,甚至医疗卫生界中还长期发出“将医暴行为加入刑法”的呼声。为何会产生医患矛盾?如何缓解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生、患者在其中都有哪些责任?对此,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谈了自己的想法。

记者:胡教授您好!医患关系紧张似乎已成为当前社会上的普遍现象,伤医甚至杀医事件也不鲜见,对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的医患矛盾,您怎么看?

胡大一:医患关系的产生源于供需,在这个关系当中,患者的无助是双重的,生病了或者不舒服,却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这时候,医生职业应运而生。医生提供给患者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也得以维持生计,所以这种关系应该秉承平等互助的原则。

医患关系是矛盾统一的,“矛盾”是因为病痛在患者身上,而解决问题的是医生,“统一”则是医生通常解决的是患者(别人)的健康问题。因此,我认为,为了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增强医生从业的安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医患交流显得十分重要。通过交流,医生可以将患者不知道和需要知道的健康状况、疾病知识、应对方法等传递给患者,而患者也可以把疑惑、问题等反馈给医生,并再次得到解答。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医生却忘记了要有同情心,要尊重、关心患者,以饱满的情绪面对每一位患者,才能建立医患互信,建设医患和谐。试想,如果一家餐馆不但价格贵,而且服务也不好,连菜品都需要碰运气,你还会光顾几次?

其实,医生也是教育者,肩负着公众健康教育的责任,而医生对患者的每一次诊治过程都可以被视为一次健康教育,但是这个教育责任不是老师给学生批试卷,而是通过我们的教育,与患者一起妥善处理他们面临的健康问题和困惑。在医院,医生是提供服务的一方,医学专业知识是医生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而不是光环,不应该为医生带来优越感和强势。因此,医患交流时,医生要摆对位置。有的医生会和患者说“和你说了你也不懂”,但是医生不说,患者只会更糊涂。患者找你看病,你不解答他对健康的忧虑,那让他怎么办呢?

我认为,医患沟通不畅才是医患关系紧张的策源地。要知道,医患沟通不畅可能会产生多种消极影响,比如漏诊、误诊,漏治误治,患者不配合检查和治疗,治疗依从性不好等。

记者:您的意思是,医患交流对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那在您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您经历过或看到过哪些医患交流问题?

胡大一:沟通的目的是将医生的理论转化为患者的实践,表达的方式、方法和所要表达的内容同等重要,如果不会沟通,医生所知道的一切都无关紧要。医患交流发生在我们工作当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要把它说清楚还真有难度。每每听到患者讲:“医生都厉害着呢,多问两句就烦了。”“医生说了,‘我是医生还是你是医生,听你的还是听我的?’”或者听到医生命令,甚至训斥患者时,我知道,医生当中不曾有人怀疑过自己在医患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其实,在我看来,医生的这种“听你的还是听我的”心理很可怕。主诉当然是听患者的,因为那些是患者的真实感受,即便当中有不合理、不可能的情况,医生也不能否定这些真实存在的感受。这种心理的产生,可能是医生学艺不精或者“一招鲜吃遍天”,“我就会这个,别的不知道”,所以自然觉得“没的解释”,也不用解释。

在我身上也发生过医患交流问题。有一次我在门诊,一边开处方一边对患者说:“A 药早上吃,B 药晚上吃,明白了吗?”患者说:“明白了。”但当我让他再重复一遍后,他却告诉我:“B 药早上吃,A 药晚上吃。”所以,在交流过程中,一定请患者复述一遍关键性医嘱。

职业的高尚并不意味着从事这个职业的人高尚,医生需要用自己的实践、努体会力和领悟医生职业的内涵。我们没有权利命令或者申斥患者,患者为什么不能就自己的健康状况向医生发问?如果不问医生,他们来医院干嘛?

记者:正如您所的说那般,当前医患沟通过程中交流不畅的情况很普遍,您认为导致当前医患交流不畅的原因是什么?

胡大一:单向的叫传达,双向的才叫沟通,所以,这个问题得从两方面来看。从医务人员方面来看,首先存在过多使用专业术语的现象。我曾经很多次遇到过患者拿着心电图,不安地问我:“窦性心律是很严重的心脏病吗?”其实这是正常心律,只是医生在与患者充分交流、使用医学专业术语后,没有用通俗的语言和患者讲解。其次,还有医患双方性格差异的原因。事情就是这样,有人让你第一眼就喜欢他,另一些人却刚好相反。然而,当面对患者时,医生要记住,自己是在工作,不要把这种无端的好恶带到工作中来,即使患者真的存在问题,也要保持客观的态度,按照规章制度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我们在厌烦和指责患者之前,一定要想一想,自己是否就无可挑剔。此外,医务人员还可能存在缺乏沟通能力或不重视沟通;生理、心理上的疲劳;专业水平或者职业操守欠缺;其他方面,比如使用方言等。

在患者方面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不善于表达;二是患者受病情困扰。由于症状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感受,当患者过度关注身体变化时,会提高对症状的敏感性,甚至“诱发出”本不存在的症状。三是有负面情绪,如焦虑、对自己否定、不好意思询问,甚至害怕医生或者拒绝接受健康方面的负面信息。

记者:那您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胡大一:沟通是能够学习并且保留的一系列技巧,而不只是一种个性特征,如同体格检查等核心技巧一样,沟通技巧也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医疗卫生和医疗实践性质的变迁增强了对沟通的需求,即使有经验的医生也需要不断提高沟通技巧和知识。我认为,要与患者(必要时也包括家属)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方法很重要,但态度与愿望才是关键。有效的沟通要依靠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如责任感、同情心等,因此,作为医生,我们对患者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尊重、同情和理解。

问好病史和耐心倾听。问好病史既是调查研究,了解患者疾病的症状、病史和他做过的检查,也是医患沟通的启动。只有问好病史,才能帮助患者在头一次面对一个生疏的医生时树立信心,包括情感的交流。如果医生问病史非常简单、粗犷,三句半就问完了,态度不认真,那么,一方面医生很难把病问清楚,另一方面患者难以相信这样的医生。医生问病史不能诱导患者按照医生的思路去描述,也不能不耐心,要倾听患者的主诉,不要随便打断患者,尊重患者的感受,因为病在患者身上。

此外,医生还要掌握患者相关信息,包括患者对治疗的预期,这很重要。医生充分了解患者信息,不是为了解决所有问题,医生也做不到,这些信息是为医生制定治疗和康复方案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从患者的真实愿望和需求出发,还可以更好地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纠正不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回归健康人生。

医生一定要尊重患者,充分考虑患者的价值取向、对治疗的预期结果和最关注什么,不能将“你要不这么做,你就没救”的看法强加给患者。医学发展到今天,仍然有太多的未知,医生也不可能“包治百病”。但即使我们解决不了患者的全部问题,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沟通技巧还是能够带给患者信心和希望,带给医生成就感。对患者适时的鼓励与协助,指出问题的可解决性,并给予支持,使患者感到问题是可以解决或改善的。真诚的交流和沟通是建立医患互信的直通车,医患和谐的关键在于“人心”,并不是要求医生无所不能。

记者: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除了技术以外,如今对医生的要求更高了?

胡大一:其实,这样的要求也不高,因为让工作成为乐趣,你会感受到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成就感。双心医学和医疗的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医生的从业幸福感。

医生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遇到不知道和没见过的病例很正常。临床医学问题很复杂,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不懂的事应诚恳地告诉患者,并请教他人,帮患者安排会诊。患者就医通常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或者检查结果显示不正常,医生跟患者说“你没病”,患者跟医生说“我难受”,其实医生在认为患者“说不通”,患者也认为医生“没听明白”。但只要运用换位思考,我们就不难理解将患者自定义的“说不通”、“不明事理”、“胡搅蛮缠”了。归根到底,有效的医患交流建立在对患者以诚相见,医生业务水平过硬和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在胡大一教授出诊的当天,记者恰好在诊室门口遇到一位没挂上号的患者,当这位患者面露难色地和负责预约挂号的护士说:“我没挂上号,但是想和胡主任说说我的近期情况,不知道行不行?”当护士将这一情况转达给胡大一教授时,胡大一教授热情地请这位患者进诊室,并耐心地和她交流,与其他挂号患者并无两样。

当问诊结束后,这位患者主动提出“补号”,胡大一教授却乐呵呵地告诉她“不用”。这位患者走出诊室,满脸笑容地告诉记者:“胡主任人特别好,一点儿架子都没有,这样的大专家上哪儿找去?”听到这番话后,记者不禁感慨:如果每位医生都如胡大一教授那般亲切地对待患者,伤医、杀医事件还会在社会上屡屡发生吗?在抱怨当前医患矛盾尖锐的同时,医生是否也应该自省,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猜你喜欢
医患医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最美医生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