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俗旅游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2015-08-21 00:17王文彩魏维新
老区建设 2015年14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民俗

王文彩 魏维新

高校民俗旅游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王文彩 魏维新

结合民俗旅游课程特点和实际教学,尝试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地域特色民俗素材的运用,重视第二课堂的教学,做到“四个注重”,以此提升民俗旅游课堂教学的效果。

民俗旅游;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高校民俗旅游课程教学现状

民俗旅游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广泛,信息量大,理论部分少,知识难度较小。然而,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我国高校民俗旅游教学普遍忽略了民俗课程特性与资源优势,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即教师往往过分依赖统编教材,教材内容全而不特,多而不精。教师多以单一讲解为主,采用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听,这种陈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在民俗旅游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增加学习积极性,掌握课堂知识,又了解本土民俗风情,使民俗作为一种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入脑入心”,使民俗风情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真正达到相得益彰、互为表里的目标,使民俗旅游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要素,这是高校民俗旅游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民俗旅游课程教学理念变革

传统的旅游专业民俗文化课程受到就业导向的影响,课堂教学的功利色彩浓厚,民俗文化只作为常识来给学生介绍和讲解,忽略了民俗文化人文素质的教化功能。基于以上现实,笔者提出教学理念的变革,要做到“四个注重”,即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乡精神,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民俗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1.注重爱国爱乡精神的培养

民俗文化被称为民族地区的“精神植被”,因此,在民俗旅游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爱国爱乡精神的培养。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笔者认为,越是民俗的就越是全人类的,就越美丽、越有魅力、越具生命力。每个人都应以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乡为骄傲和自豪,珍惜、热爱、保护、传承、展示、发展自己的民族民俗文化就是让自己的文化面向世界、接轨世界、融入世界,这是一个民族和地区自信的表现。一个民族和地区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愿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失去对祖先的记忆、对基因的保留、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传承、对自身的自信,那这个民族就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为了激发学生热爱我国的民俗文化,笔者在课堂上曾引用了这样一组数据,“国内的抽样调查表明,在来华美国游客中,以欣赏名胜古迹为主要目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却达56.7%。”由此可见,美国人都很欣赏我们的民俗文化,我们更应从中找到自信,更加热爱本国的民俗文化。为了让学生理解民俗的维系功能,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把德安义门陈作为案例,深入介绍了陈氏发源地的历史、发展、繁荣以及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很好地普及了姓氏文化,让陈姓学生知道自己家族的根在哪,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爱家爱国的热情,也引发了其他姓氏学生寻祖问根的思考和对本家族文化的热爱。

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在对外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民俗文化其实十分脆弱,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文明和追新猎奇的现代时尚生活面前,民俗文化更像是一个易碎易裂的花瓶经不起碰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祖先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惯制和文化样态也在不断地消失。现代人生活的心理追求是更好、更美、更方便、更简易、更时尚、更自动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民族民俗传统文化与之难免有些不相适应。为了让脆弱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民俗旅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优秀民俗文化的深度解读,引导学生对其热爱、播布、传承。比如,在讲授江西傩舞时,教师不仅仅要介绍傩舞的概念、表现形式、地域分布,还需深入阐释这是农业时代农民对五谷丰登的企盼和对大自然敬畏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农业时代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是农业时代人类的基因,还指出其在日本、美国等国家也很受欢迎,从而改变学生认为傩舞是一个很滑稽、恐怖的民俗现象的传统偏见,增加他们对傩舞的热爱并愿意传播傩舞文化。

3.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前,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堂,由于注重实用性,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民俗文化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致力于改变旅游专业课堂上“重知识,轻文化;重技能,轻涵养”的教学状态;致力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专业素养与气质。比如在讲到茶文化的时候,笔者以婺源茶道为例,对农家茶、富室茶、文士茶进行了对比,指出文士茶需要三雅,即“境雅”、“器雅”和“人雅”。还深入地阐释了婺源茶道所体现的“敬、和、俭、静”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了茶与人生的关系。民俗旅游教学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尝试,努力发挥了民俗文化的智育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美育功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旅游专业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内涵”的状态。

4.注重民俗文化服务地方经济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开发对地方经济的作用,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讲授了大量民俗旅游开发的案例,比如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的成功,民居旅游在阳朔、江西婺源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等,从而引发了学生对民俗旅游价值的深入思考,也启发了他们利用家乡民俗旅游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了让民俗更好地服务江西地方经济,民俗旅游教师参与了《鄱阳湖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形成了许多关于鄱阳湖流域民俗旅游开发的方案,以试图更好地使这些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了让学生对民俗旅游课程学以致用,教师组织学生依托当地的民风民俗及山水资源,引导社会人员创业,形成了《星子县朝阳农庄旅游总体规划》,并在实际的开发中加以运用,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民俗旅游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由于民俗旅游课程教材是全国统编教材,这种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其固有的缺陷,如与相关课程的内容重复、大而统的缺乏地方特色的内容等。基于此,笔者认为民俗旅游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体系上:避免交叉和突出重点

民俗旅游课程与旅游类相关课程如旅游文化学、客源国概况、导游基础知识等的某些内容课程有交叉和重叠。而且民俗旅游课时有限,因此,为了避免重复和突出重点,应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对能够体现民俗旅游课程特色的内容,如民俗旅游的定义及种类、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价值、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等,进行重点讲解,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和重要的民俗旅游知识点。同时,将民俗旅游与上述相关课程进行有机联系、穿插融合,以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从而与旅游文化学、客源国概况、导游基础知识等相关课程相区别。

2.内容选取上:注重地域特色民俗素材的选用

目前的民俗旅游教材绝大部分是统编、通用教材,注重一般性的民俗旅游知识介绍,赣鄱大地具有许多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它们成为江西特色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并且高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省内就读,这些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在本省就业。学生出生于此、生长于此、工作于此,自然对家乡民俗更感兴趣,而且家乡民俗对当地居民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家乡民俗很好地解决了民俗旅游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民俗旅游这种地域性特点要求师生必须弄清本地的民俗风情。笔者在该课堂的教学中大量补充了诸如上饶弋阳的青阳腔、瑞昌的剪纸和竹编、赣南的客家山歌与围屋、畲族的婚俗、九江县马回岭的庙会、婺源风情、修水的茶礼、萍乡的农民画与莲乡风情、樟树的药俗、鄱湖的渔歌、南丰的傩舞、永新的盾牌舞、景德镇的瓷乐、九江的佛教净土宗、星子的金星砚与西河戏等江西民俗,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课堂讨论气氛热烈,学生纷纷表示以后要为家乡的民俗旅游做宣传和贡献。

四、民俗旅游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课堂教学应针对课程的特点,克服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教学法

民俗旅游课程信息庞大、内容形式多样,有较多的具体事象及案例,同时又要求有直观效果。若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会使内容显得比较简单和乏味。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表现形式,使教学内容能够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显示,而这些有声有色且有趣味的教学内容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边听教师讲述,边看图,可强化记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到江西南丰的傩舞时,配上实景图片,使这种民俗事物真实地再现于课堂;在讲到服饰民俗的时候,配上实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各种民族服饰的色彩斑斓;在讲到饮食民俗时,配上实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讲到工艺美术民俗时,配上实景图片,让学生感到工艺艺人的独具匠心,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心灵手巧;在讲到“人生仪礼”时,播放成人礼短片,使学生立体性地体验成长,以及成长中享有权利的同时如何担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这样让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就能使学生深刻体会传统民俗的丰富内涵。

2.体验式教学法

民俗旅游本身就是一个感受和体验的过程。要掌握某种具体的民俗事象,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实地调查、体验,这样才能将感性认识与民俗理论相结合,由抽象到具象再还原为形象,这一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体验式的学习过程。

如通过播放影视作品和节日习俗等,让学生体验其中的民俗文化,组织学生到民俗陈列馆和博物馆进行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民俗调查等等。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民俗文化,更深刻地理解民俗文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多次组织体验教学,比如,组织学生去星子县观赏西河戏,让学生深入了解西河戏所传递的忠、孝、节、义;组织学生去星子参观金星砚的制作工艺,听老艺人讲解金星砚的制作要领,各种雕刻所表达的文化寓意;组织学生去婺源古村考察,让学生实地感受了徽派建筑的魅力,特别是让他们深入了解了婺源三雕所表达的理想追求,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朱熹故里婺源深厚的书香文化,以及农业时代商业和商人社会地位的低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地方民俗旅游开发的必要。在讲授“饮食文化”这一主题时,笔者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有代表性的饮食及饮食文化,天南海北的饮食文化让大家开阔了视野。在讲到茶艺时,笔者邀请江西省高级茶艺师给学生表演一段茶艺,并伴随着朗诵,精要地给学生介绍了茶艺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茶艺的魅力。

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是促进学生将民俗旅游理论与民俗事象紧密结合、将课堂讲授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3.加强第二课堂学习

第二课堂是指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它是第一课堂即课内的合理延伸和有益补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学生如果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不到课外的应用,那么知识对学生来说就枯燥乏味,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对于大学生而言,假若认真学习民俗文化,并有深入的理解与感悟,就会运用所掌握知识服务于社会。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课内与课外的平衡,重视学生课外的实践锻炼,把他们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为能力。近年来,为了提高本土民俗旅游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笔者不断加强民俗旅游学习的课外环节,并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民俗旅游应用活动。

(1)家乡民俗调查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指导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自己家乡的民俗事象进行适当调查,是提高民俗旅游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在家乡以网上搜索、走访、问卷调查、实地体验等方式进行民风民俗考察,让学生调查家乡民俗事项的起源、发展、传承和现状,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家乡民俗比赛,介绍自己的家乡民俗。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民俗,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民俗陈列馆和博物馆体验

江西省首个高校非物质文化陈列馆于2011年落户九江学院,该馆收集了青阳腔戏曲服装以及相关资料300多件、瑞昌剪纸70多幅、瑞昌竹编40多件、修水花灯10个以及湖口草龙等,较好地展示和保护了九江地区非物质文化资源。九江民俗博物馆也收藏了近万件(套)珍贵文物和民俗风情图片,这些时代不同、风格迥异的文物和图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赣北及其周边地区几千年文化发展的脉络。笔者充分利用地区民俗资源,多次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非物质文化陈列馆和地方民俗博物馆,并参加博物馆定期举办的个人展览、文物知识讲座、鉴宝、捐赠、学术探讨等一系列活动。参加这些活动,学生的兴致较高。

(3)民俗旅游专题讲座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聘请专家和业内人士进行本土民俗讲座教学和现场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在今后的民俗旅游教学过程中建议邀请地方博物馆馆长和民俗专家来校讲座,以丰富学生对民俗的了解。

五、结束语

在民俗旅游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学模式和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本文主要是从地方旅游经济视野的角度去尝试和探索如何改进高校民俗旅游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内容的选择上,重视本土民俗素材的选用;在课堂的组织方式上,推崇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结合;在教学的理念上,倾向于“四个注重”;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注重多元式的教学手段;在教学的目标导向上,坚持民俗旅游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1]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陆慧.中国民俗旅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黄宇星.现代教育技术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4]仇新忠.“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09,(1).

[5]杨筝.回归家乡:民俗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尝试[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4).

[责任编辑:上官涛]

王文彩(1977—),女,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魏维新(1982—)男,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江西九江332005)

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课题“基于地方旅游经济视野下的高校民俗文化教学改革研究——以《民俗旅游》课堂教学为例”(JXJG-10-17-20)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民俗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民俗节
漫画民俗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