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015-08-26 02:34王公月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活动化校本课程

【摘 要】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以“活动化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为抓手,整合学科内容,分学段实施,充分发挥课程基地设施的效用,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课程基地;校本课程;活动化;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69-02

【作者简介】王公月,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徐州,221005)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我校“高中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旨在整合相关学科,为学生创设做中学、学中做的环境,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其人文素养。怎样才能实现学科整合最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呢?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是切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落实课程宗旨的有效途径。

活动化校本课程与传统的课程有所区别,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活动化校本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动手体验、更有利于课程基地物化平台的利用、更有利于“课程基地”核心目标的落实。

一、开设特色活动课程,凸显人文特色课程内涵

“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的经验是:人文精神在历史的长卷中,在学生的生活里,在学科课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徜徉在历史中,生活在现实里。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亲近历史、走近社会的平台,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从实践的层面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冲击,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的教育比较薄弱,许多应该有的学校活动往往因为要给高考让路而取消了,因此,解决好“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成为能否落实“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建设宗旨的关键。

自“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建设至今,徐州三中各学科围绕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一要求,开设了许多活动化校本课程,如“徐州民俗”“走近名人”“与父母亲谈话”“礼仪规范”“徐州精神”“数学与生活”“理性思考”“鼎铭民乐课程”等等,这些课程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乃至日常行为,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镜头一:基于学校围墙文化的“徐州民俗文化典故”演讲活动课程

校园的围墙上,分布着一组24幅反映徐州民俗的铜版画,一群学生正围在一幅铜版画前,一名女生正在做着讲解,学生们的行为还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五省通衢”是指哪五省?戏马台有什么故事?“镇河铁牛”有什么作用?钟鼓楼是什么时候兴建的?……这些承载着徐州悠久历史的民俗版画带给学生们一种新奇的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心中许多的疑问。于是衍生出了许多与徐州民俗有关的社团组织——“徐州古地理”考察队、“废黄河的过去与未来”研究团、“徐州历史名人”雕塑组、“徐州烙馍”研究社、“徐州精神”传唱团……这些都是自徐州三中成为江苏省“高中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以来高一新生的必修课程,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等等,也成为学生经常的活动。

镜头二:基于课程基地体验中心、研发中心的课本剧活动课程

每到周末,课程基地体验中心的剧场、研发中心就会成为学生聚集的场所,剧场上有表演者,研发中心有阅读讨论者,诗歌中心有朗诵者……更多的是观看、评价者。这是徐州三中高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

实践证明:活动化校本课程对学生有吸引力。因为这符合学生的表现欲,学生总是希望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做一回导游,讲一讲徐州的典故”,“上台表演一下学习的课文”,“亲自评价一下观感”等等,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让学生经历、体验过程。因为活动化的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我组织活动,因此可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机会与场所。

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活动化”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为特征,需要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做的技能,去解决真实的问题,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能力增长的过程。

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由于参与活动化校本课程需要学生研读、选择、准备,对社会现象的评价、分析往往成为学生探究、评判的核心内容,这样的活动无疑将大大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活动化校本课程”不是一个学生能够完成的,需要小组合作、需要班际联系、需要与社会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获得提升,人际关系会趋向和谐。

总之,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很好地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德、智、体、情等各方面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二、学科整合,分段实施,落实校本课程

从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的内涵看,如何处理学科与人文特色的关系,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以活动化校本课程为载体落实基地建设,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因为,活动化校本课程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活动,生活问题、认识问题、方法问题等的解决都需要联系运用高中阶段各学科的主干知识。所以,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并引导其对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从实践经验看,以往学校开设的许多校本课程,因为学段不分明、随意性强,所以多数如昙花一现,没有生命力。基于课程基地的活动化校本课程,因为其学段分明、指向明确,便于实施和落实。如高一年级以“行为规范”为主线的系列化校本课程,高二年级以“价值判断”为主线的系列化校本课程,高三年级以“素养提升”为主线的系列化校本课程,不仅便于实施,而且还逐步形成一条特色鲜明、多样化的学生自主成长之路。

三、改革教学与评价,充分发挥课程基地的效用

有人说,课程基地建设硬件易,软件难,发挥效用更难。徐州三中近几年的探索证明:基于课程基地的活动化校本课程,由于能够有机地联系学科与校本两类课程,从而更有利于课程基地效用的充分发挥。

在实践过程中,为保证各种课程基地平台利用的最大化,徐州三中采取了两大措施——

一是构建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共享·成长”学科教学模式,鼓励使用各种平台开发适合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型和教学环境,促进学科教学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

“共享·成长”学科教学模式是基于人文特色课程基地建设进行的教学研究,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科教学多样化、特色化、高效化。如语文学科把学科教学延伸到“诗社”“朗诵团”“课本剧社”“名著诵读班”等等社团活动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还增加了“基地平台”的利用率,吸引了一些对语文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又比如学校自己组织的“模拟经济法庭”,把许多不同的学科联系到一起,既探讨实际问题,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是鼓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定期评测奖励,提升校本课程的实用价值。

此外,完善人文素养培养的链条,规定不同学段的人文素养评估机制,也是发挥课程基地效用的有效措施。目前,徐州三中从高一入学的第一场会议、第一节礼仪课、第一次参观活动,到高二的第一次家长会、第一次选科,到高三的第一次班会等都有明确的人文素养目标要求。明确、可操作、可执行的培养目标,不仅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可以说,人文特色学科课程基地的建设实践,已经打消了教师们心中的疑虑,也激发了教师利用课程基地的热情。

总之,徐州三中近几年的实践说明,根植于课程基地物化平台之上的活动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实起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成为真正落实课程基地内涵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活动化校本课程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活动化的设计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构建活动化的低年级语文课堂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活动化”教学浅探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建设特色课程 展现人文情怀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