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视野下的文化消费

2015-08-27 14:50盛菲菲
艺海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化消费黄梅戏文化传承

盛菲菲

[摘要]在电子媒介时代,整个艺术领域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人们甚至发出了“艺术即将消亡”的呼声。在新世纪的文化语境下,人们更加趋于追求快餐式的文化娱乐体验方式,而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就需要不断地继承与创新,在变革下实现质的发展与超越。本文试图在对黄梅戏传承的基础下,结合考虑电子媒介时代戏曲文化的艺术理念、品牌塑造、选题策划、营销网络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探寻黄梅戏的未来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地方戏曲艺术的商业品牌艺术发展模式。

[关键词]黄梅戏 文化传承 电子媒介 文化消费

一、黄梅飘香漫宜城

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安庆,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是徽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安庆是戏曲之乡,其地方戏曲黄梅戏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因主要曲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而得名,也叫“黄梅调”,其旋律轻快优美。清末黄梅调流入安庆附近农村,它吸收了安庆地区民间茶歌、渔歌、樵歌等花腔小调而发展成熟起来,逐渐发展成具有安庆特色的地方剧种。

黄梅戏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如王国维所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艺术也。”中国戏曲文化的特点为北剧南戏,传统的地方戏曲要遵循歌唱(唱、念)与舞蹈(做、打)的原则,经历共鸣、净化、享受的审美过程。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是综合融通性、舞台直观性和冲突激变性,是一种表演与舞台艺术,通过表演者的活动来展示形象的艺术。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内容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追寻与探索之路

安庆这一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所孕育的黄梅戏与安庆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男女间的爱情故事、神话传说等,其雅俗共赏,是一种民众性的精神文化活动。如今,黄梅戏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于戏曲工作者们对黄梅戏的不断探索,使其能够一直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公认的戏曲大师严凤英,她高超的艺术造诣对黄梅戏的对外发展有重要贡献。她的唱腔圆润明快,表现质朴细腻,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之长,世称严派。代表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剧目,特别是在《牛郎织女》中完美诠释了家喻户晓的牛郎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表现出黄梅戏特有的人生情怀。

2.古典地方戏曲的局限性体现在“演员至上.名角称王”的制度,将戏曲编剧的地位贬低,出现了表演艺术与剧本创作不同步发展的趋势。表演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状态,但剧本创本的创新力匮乏,因此我们应努力改善剧本创作机制,加大剧本创作团队的建设,艺术家的艺术理念要与团队相契和。戏曲虽然涉及到音乐、舞台等诸多艺术因素的影响,但最基本是要有优秀的剧本,在此基础的保障下,戏曲表演者才能充分发挥自我独特的理解去赋予其生命。戏曲艺术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关键在于整个团体的作用,意识到这一点,戏曲工作者们开始在保护戏曲的本质特征下,深思熟虑地不断进行探索,拓宽研究视野以寻求戏曲的现代性变革。

戏曲工作者都意识到要想继续发展就需要创新,对戏剧的编写、情节的设置和内容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变化,加强了社会的影响力。例如马兰与余秋雨跨界合作的创新剧目《红楼梦》、《秋千架》、《长河》在黄梅戏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由余秋雨对这些黄梅戏曲进行剧本编写,从而达到了文学与戏曲的结合、古典名著与黄梅韵味的完美融合、文学精神与戏曲精神的结合,开辟了黄梅戏演绎的新路子。马兰根植于黄梅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使戏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做的种种努力,不仅是个人的艺术选择,更是站在时代背景下的戏曲生存之路的探索与开拓。

3.韩再芬作为黄梅戏艺术的领军人物能够将其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她博采众长,尝试各种形式,不断的创新使其充满着活力。韩再芬黄梅舞台剧的原创性,她的《徽州女人》白上映以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近来韩再芬成立了黄梅戏公司,使黄梅戏逐渐向商业性方向发展,因此被贴上女企业家的标签。她认为“戏曲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加大对黄梅戏的改革力度,对黄梅电视剧进行市场经济模式的探索。随着社会变迁,在新世纪的文化语境下,地方戏曲艺术要突出娱乐功能,达到艺术与审美效果的完美融合。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例如最早的黄梅情景剧《家》、《春》、《秋》等,兼具戏曲与电视艺术的特点,使黄梅戏这一艺术样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韩再芬加快改革的步伐,她的《公司》等现代舞台剧是一种艺术的尝试,这是一场视听的盛宴,将不同艺术元素的融入到舞美、灯光、画面和服装等方面,她的成功在于敢于尝试与创新,努力与时代接轨。黄梅戏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唱的形式表现心理世界,节奏与所要表现的感情息息相关,表现的是欢快感情时节奏就轻快,反之,表现的是悲伤、凄苦感情时节奏就缓慢、悠长,抒发自我的感情。她在音乐节奏上寻找出新路,将黄梅戏与西方戏剧两者相结合,使其情感表达更为细腻、更具感染性,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三、新世纪语境下的艺术实践与未来之路

1.政府、知识文化界、戏曲艺术界的知识分子、舞台艺术家对戏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与建设工作,加强了黄梅戏的社会影响力。

首先,安庆政府积极进行黄梅戏文化工程建设工作,使黄梅戏成为安庆的城市名片。例如:开办安庆黄梅戏学校,适应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黄梅戏艺术馆与博物馆,一方面丰富民众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加强对黄梅戏的宣传与普及教育。其次,在电视传媒领域,如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的“寻找七仙女”活动,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举办黄梅戏贱曲文化节,其宗旨在于向海内外宣传黄梅戏这一地方戏曲,从而去传播真善美的社会正能量。

2.各种艺术形式是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们之间是相通的。在技术层面上,黄梅戏具有“审美直接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黄梅戏把唱腔、身段与唱词直接诉诸于人的感官,这样能够给人带来的感染力微乎其微,而感情的饱满程度则能瞬间诉诸于观众的心灵。但近些年来黄梅戏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戏曲工作者更加注重对自我定位的正确性和白我艺术修养的形成,使个人气质与所扮演的角色相契合。第二,戏曲的故事性更强,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背景,加强表演者与观众的互动性、感受性。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舞台背景的不断置换,更注重舞台背景的唯美性、真实性和色彩性。第三,故事的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更接近,例如吴琼的黄梅歌,她们将黄梅戏与流行歌曲相结合,流行因素的融入更符合年轻一代的审美观,从而扩大了黄梅戏的受众范围。

3.把戏曲家创作出的作品投入社会进行传播后,黄梅戏就成为了精神消费品,观众作为戏曲的终端消费者,观众的期待心理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市场的占有率,因此我们从以下方面来考虑黄梅戏的市场效益问题:

(1)研究观众心理。对于艺术,观众是依靠个人趣味来进行审美活动的,因此黄梅戏的发展需要表演者有“讲故事”的能力,就需要剧本有相对完整的事件过程,人物间的冲突、设置悬念、把握观众的心理等方面进行深度地挖掘,从而获得更多的受众。(2)了解行业趋势。通过了解戏曲领域的市场主基调,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市场风险,但这只是权宜之计,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还需要用娱乐叙事的方式呼应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观众口味的转型。地方戏曲艺术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需要艺术工作者有现代意识与主体意识,用艺术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艺术的真谛来考虑演出市场问题,从而思考黄梅戏发展的空间与未来。(3)定位观众人群,了解听众人群的构成和特征。受众性别、年龄和教育背景的不同,趣味也就不同,在观众口味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只有明确自己的消费主体才能有得放矢制作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新世纪语境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强有力的冲击,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更是举步维艰。一方面我们更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使多媒体产业迅速崛起,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形成文化繁荣的发展格局。在如今“渎图时代”的大环境下,人们更偏向于追求视觉给人所带来的冲击力与震撼性,如电影的3D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把这种技术应用于戏曲舞台背景设计上,实现戏曲艺术的现代化。

黄梅戏作为一种舞台艺术的魅力在于舞台语言富有形式美,易于进行情感展示,可以避免唱词俚俗,情节内容上的空洞。对于戏曲工作者们首先应注重表演上的积累、艺术修养的培养,要有自由创作的艺术精神,从而更好地表现自我的身腔美、身段美;其次把现代题材放入戏曲创作之中和戏曲建设的大环境之中,充分利用剧场审美资源,进行精神领域的创新来表达强烈的自我情感;戏曲艺术工作者的最崇高职责是以创新为核心的现代思想下寻求戏曲地方特色形式,以个性化的精神创造、表现、宣传、颂扬现代精神,同时戏曲家要想在戏曲舞台上屹立不倒、成为常青树,就要有独立的思想性和怀疑精神,以此更好地弘扬黄梅精神。

猜你喜欢
文化消费黄梅戏文化传承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西安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