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本主义教育观与中国基础教育制度性变革的思考(下)

2015-08-29 03:33李君明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政府学校管理

李君明

就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而言,当前要实现“回归”,要抓住“三个核心”: 一是通过综合改革实现回归;二是通过治理转型实现回归;三是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回归。

1. 通过综合改革实现回归。主要通过综合改革,具体回答教育活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力图通过教育过程的变革,引发教育结果的改变,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要解决的是“被成长”“被发展”“被学习”的问题,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学习与成长的过程苦不堪言的状况。当前我们要抓住课程、教材、考试、评价和教学改革等关键环节。第一,课程改革是根本核心。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从立德树人出发,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主要是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修订相关学科教材。着眼点打牢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需要。第二,教材改革是关键部位。编写、修订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要求,加强各学段教材上下衔接、横向配合。进一步提炼和精选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做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避免内容偏多、偏深。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结合育人工作实际,开发完善地方课程教材。第三,考试评价是推动力量。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选拔人才。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组织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鼓励学校积极探索,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的绿色指标体系。第四,教学改革是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基本途径。实现从班级授课制到教师讲授、小组探究相结合的转变、实现课堂从讲坛到论坛的转变、实现学习从碎片化到整体化的转变、实现教育学生从记知识到做事情的转变、实现教师从讲师到导师的转变。要坚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与交流;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充分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不断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坚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鼓励和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坚持以学论教、因学定教,把教师的教用在刀刃上,用在解决影响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上,真正实现少教多学;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每个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树立信心,激发兴趣,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

2. 通过治理转型实现回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9次提到“治理”;全会通过的《决定》则有24次出现“治理”一词。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凸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治国方略的转型,管理主体是一元的,治理主体是多元的。管理是垂直的,治理是扁平化的。管理带有随意性,治理方式是法治化的。管理常常是单向度的,治理是体系化的。如何实现基础教育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适应教育形势变化,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实现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改变用分数管学生、用升学率管教师的管理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育治理理念,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基础教育要回答好六个问题。

第一,要解决面向绝大多数人还是面向少数人的问题。

第二,要解决单一发展方式还是多样化发展方式的问题。(也可说:要解决满足单纯升学需求还是提供满足多样特色需求的问题。或者说:要解决提供单一产品还是提供多样化资源的问题。)

第三,要解决提供公平、无差别、非竞争的公共产品还是提供稀缺性、有竞争的公共产品的问题。

第四,要解决自主创新发展还是被动应付发展的问题。

第五,要解决自拉自弹自唱还是管、办、评分离的问题。

第六,要解决低标准区域均衡还是高质量差异发展的问题。

回答好以上六个问题,就会从根本上理解基础教育新的治理理念,就会把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落实好。

从管理到治理,就是政府履行职责方式的转向。教育是政府公共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块,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教育的公共服务水平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的稳定所在;教育的改革又极为复杂,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人发展不平衡与教育公平原则以及教育和经济、社会、人口等领域关系之间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政府所负有的教育管理责任和履行的职责方式必须转向。政府要更好履行职责,成为服务型政府,必须从大包大揽的单向度管理转向政府、社会与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从管理走向治理,政府要按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角色,对教育发展要有敏锐的判断。

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六个问题:

第一,政府是面向所有人的政府,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必须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基础教育也是这样,必须满足绝大多数人甚至是全部受教育者的需求,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都是普及性的大众教育,不能办成少数人的精英教育。有的地区把很大经费投入到示范学校,而薄弱学校改造进度很慢;把高中升入重点大学人数作为评价学校的指标,这都是违背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宗旨、违背教育规律的。

第二,政府要面向社会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不是单一的产品。要给每个受教育者更多的教育选择。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就是实现教育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的转变,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教育发展。之所以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是因为教育发展的现实结果与理想目标存在巨大反差。普通高中教育必须改变单纯追求升学的目标,推动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满足不同孩子的受教育需求。endprint

第三,政府给广大民众提供的基础教育产品,可以说是公共产品,或者叫准公共产品,而这种产品是面向全体民众的、无差别的、非竞争的、公平享有的产品。而不是稀缺性、有竞争的产品,目前为什么出现了竞争和稀缺是因为政府提供基础教育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广大民众的受教育需求,因此需要我们加快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但是提供优质资源不是揉面式的区域均衡,也不是摊大饼式简单把优质资源分开,而是要高质量差异发展。

第四,政府是有限的政府,政府不能包办一切,也不能代替一切,政府管教育也一样,不能既办又管又评。要根据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推进学校自主办学,就是要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明确权利责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社会广泛参与,就是教育质量要接受社会评价、教育成果要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决策要接受社会监督,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政府、学校、社会,管、办、评三者之间,权责清晰,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由此形成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比如说:政府发展学前教育,并不一定都要自办幼儿园,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实现农村办学网点的全覆盖,在农村推行个人办园、村集体资助、政府奖补的办园体制,鼓励引进社会资源办园。

第五,政府是法治的政府,政府管理教育就要以法治的形式实现有效监督,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国家没有明确法律、法规的情况下,通过本省地方立法实现对教育的有效管理。比如:山东省出台了规范办学行为的省长令,针对学前教育发展,出台《学前教育规定》省长令,通过立法实现教育管理任务,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第六,政府是责任的政府,政府职责是不可推卸的,但是履行职责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直接提供,也可以间接提供,运用公共支出向社会专业机构购买专业性的服务,就是一种间接提供。基础教育办得好不好,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是考评政府服务效能的重要标准。教育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之间要建立协商关系、利益诉求机制和利益协商机制,要有根据家长意见改进学校工作的决策机制,只有这样,许多矛盾才容易解决。建立家长委员会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教育从管理转向治理,要求政府深入洞察社会的发展,在社会演进的过程中寻找政策以及政策的切入口。但是现在教育界还有很多同志不太关注社会的变化,或者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比较弱,缺少审时度势的把握。比如总认为只要政府给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其实并非如此,体制和机制是决定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不从体制机制上考虑,难以在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制度设计是最大的资源,科学合理的制度是政策执行的保证,制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今天教育管理走向治理的必要前提,为此强化教育决策者的制度意识和建立制度、运用制度能力,就显的更为迫切了。

3. 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回归。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就是要实现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社会参与、民主监督,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建立学校章程,依法依章办学,正确处理好学校与教师的关系,确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的最高地位;正确处理好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发挥学生代表大会的作用;正确处理好学校与家庭的关系,确立家长委员会的应有地位;正确处理好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确立社区教育理事会的应有地位。依法向学校分权,向教师放权;明确公开内容、范围和程序;促进教师自主、学生自治,密切家校关系。

完善体制机制,核心是要创新基础教育治理方式,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就要求促进多元参与,面向社会公开,改变单一管理思路,切实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一是强化落实教育问责制。落实教育问责,逐步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纳入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实施教育行政问责制度。二是改变教育监督方式。教育督导只是教育监督的方式之一。同时,我们要完善社会监督,聘请办学行为社会监督员;鼓励地市、县区、学校之间互相监督,把乱办班、乱补课、乱订教辅资料彻底遏制住。政府的职能就是制定必要的规则,督促遵守规则,而且要保证公平,这就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三是落实群众参与机制。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是考评政府服务效能的重要标准。要办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一定要让老百姓参与,否则很难满意。教育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之间要建立协商关系、利益诉求机制和利益协商机制,要有根据家长意见改进学校工作的决策机制,只有这样,许多矛盾才容易解决。建立家校协商机制,首先要承认家长是利益主体之一,家长不是学校的代言人。学校也是利益主体,两者之间要有利益诉求,多元社会要有利益协调,然后经过协商,如果意见达不成一致,要有决策的民主程序。然后,由一定程序决定的事情,大家要有民主的素养,要自觉接受。这种经过民主协商以及走过大家都认同的程序所形成的决定,就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对于推动学校发展是有利的。四是完善教育公示制度。公开公示制度是现代政府管理职能转型的是一项重要内容,核心是维护广大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教育公示原来仅仅限于收费领域,这远远不够,教育不是象牙塔,不是自我封闭的系统。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作息时间表、课程安排表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要定期向家长通报,特别是实行高考制度改革后,“两个依据一个参考”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要在校内或年级进行公示。五是推进征询意见常态化。这种征询意见方式是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确立的,我们要把这种征询群众意见方式常态化,用于基础教育领域。同时征询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通过教师、学校领导与学生家长面对面沟通,也可以通过家长会或者家长微博、微信等形式来沟通,同时要发挥正确舆论引导作用,对于教育重大决策要进行正面引导。

在新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引导下,中国基础教育正在发生静悄悄的变革,从课程、教学、评价到管理都在发生制度性的变革,而这种变革正在引导中国基础教育走向一个更加科学人文、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府学校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学校推介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完形填空三则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