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眼看世博

2015-09-09 19:47张懿文王婷
流行色 2015年6期
关键词:世博会建筑

张懿文 王婷

从5月1日到10月31日,来自全球的国家和机构将聚集在米兰,通过充满自然亲和力的主题展示,与全世界共享各自的创意与科技,促进全人类的进步。

对于文创工作者,本次世博则是一次难得的灵感来源,因为我们有机会看到可以说是全世界范围内在建筑设计、文化艺术、美衣美食等等领域传递出的最新讯息。本期我们就将带领大家走进本届米兰世博会园区,体验世博会带给我们的色彩启迪与创意火花。

本届世博会首先用炫彩的LOGO设计捕获大家的眼球,米兰世博LOGO由三原色(品红,黄,蓝)和简单的线性图形组成,再利用线性图形的交错使三原色混合,生成绿、大红、紫、黑,和三原色一同构成绚丽多彩的画面。世博会官方对这组设计有两方面解释:三原色所代表的食材在无限组合中创造出无限的配方和味觉感受。同时也代表光和能量随着原色的交织,碰撞出不同的色彩和能量,这也表现了世博会汇集各方知识来创造未来新能源的夙愿和宗旨。

这样的光影色彩游戏并非局限于世博会的LOGO设计中。到达世博园区的路上会经过一条幽暗的隧道,在走到隧道尽头的拐角处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前方的地面和行人身上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寻找投影源才发现棚顶天窗处被放置了一个精巧的三棱镜装置,经过计算被悬挂在天窗下。每当阳光从天空投射进来,白光便会被拆解组合成美丽的彩虹,从幽暗的隧道指向尽头阳光灿烂下的世博会园区。

建的世博大道中穿行(世博大道贯穿整个园区的中轴线),两旁的公共建筑多采用原木、沙石、水泥等暖灰色的材料搭建而成。同时,绿色世博主导下的本届世博会园区有超过20万平方米的绿地,可持续和生态环保的理念也贯穿场馆建设。在一片灰调中,佩戴印有世博会LOGO公文包,身穿荧白色为主,天蓝色、品红色相间卫衣的志愿者们分外抢眼,蓝红两大对比色碰撞出强烈的舞台效果,又以大片的白色坐阵使视觉效果统一,简单而精彩。

同样抢眼的还有园区门口的一处联合国倡导“零饥饿”理念的地景艺术。在帷幕搭建的世博大道入口处有这样一组小景,流线型的水蓝色小桥起始处十分狭窄,只容最多一人通过,而后来突然变成了旷阔的波浪喷涌至一片“沙漠”中,蓝色的“水滴”从沙土中探出,在每一个“水滴”的顶部都用绿色的“零”表示种子的形象。整个场景有如甘露降临荒芜的沙地带来无限希望,但每棵种子都代表着消灭饥饿的希望。

看到了如此绚丽多彩的世博主视觉设计,便对本次世博东道主意大利馆十分好奇,不知道这个如此“重色”的国度会怎样去设计自己的主场馆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本届米兰世博会志愿者服饰使用了蓝白为主,品红为辅的设计风格。通常各项体育赛事、大型活动的志愿者服饰设计都会偏好使用蓝色,一是因为多数志愿者服务于奥运会等体育赛事,蓝色充满活力,有运动感,而且体育赛事多在夏天举办,蓝色视觉上更加清凉。二是多数颜色有较为明显的性别倾向,而蓝色男女均可穿着。三是由于蓝色所代表的纯净、安慰等心理效果与志愿行为的无私、奉献、关爱他人契合。

世博会地图主要运用淡彩的色调。正面以绿色、淡绿、水蓝、淡黄色分别表示出场馆围墙、休闲绿地、各大国家馆和餐饮服务中心的位置,再以品红、大红和蓝色的线条分别标出人行通道,地铁公交线路等主要信息。地图背面以抽象的建筑立面图绘制出96座大小展馆的大致面貌,使原本二维的地图三维化呈现在人们眼前。

意大利

在世博大道北侧的生命之树(albero della vita)旁,一座形似橡树的巨大白色建筑物就是本届世博会的主场馆——意大利城堡(palazzo italia)。

建筑外观白色的选用无疑是聪明的,首先白色在意大利流行百年,白色在意大利作为一种高贵的象征已是深入人心,再者白色即无色,自身无色却可以承载万物之色,是一种包容的颜色,彰显着意大利作为文明古国的气势和欧洲老绅士的骄傲。

站在建筑物的正中央发现整个建筑由上升式走廊形成盘旋上升的漩涡,几缕阳光透过网状的建筑外皮和玻璃散射进来,使建筑里侧被染上淡淡的水蓝色,好像漂浮海中失去了重心。从外部看着走廊里穿梭的人,更像是穿梭在水草间的鱼。随着人流进入这谜一般半隐半露的建筑,无疑每一个人都会深受感染。穿过时空长廊走进了一个从地面到天花板都由镜子围成的房间,铺满四周墙壁的显示屏中正播放着意大利的自然风光,整个房间随着景致的变迁,被染成洁白寒冷的雪峰、蔚蓝幽静的湖泊、海边夕阳的火红等等,心情随着景致的变迁,颜色的变化,瞬息万变。

继续前行,我们进入另一间同样规制的玻璃房间,屏幕上一座座罗马式建筑拔地而起,在镜面反射中显示出更加恢宏的气势。建筑在阳光下平静的反射出金色的光芒,让人联想到希腊神话中阿波罗金光闪耀的神殿,宁静而庄重地向我们展示着那段辉煌的历史。继续向前,音乐变得更加轻快有节奏感,优美富丽的巴洛克花纹从屏幕中跳出投射在镜子里充满了整个房间。金色的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沉稳优雅的酒红色成为整个房间的主色调。(但所谓主色调,为个人感受,整个房间都以荧幕与镜子铺成,实则无色无象)

从历史中走出,怀着一份尊敬,一份感慨。穿过白色的上升式走廊走进下面的展厅。展厅右侧在阴影中是几个高矮胖瘦不一的白色人偶,投影仪在人偶上轮番投射出不同的人影,像是真实的人轮番站在我们面前讲述自己的故事,左侧展柜上放置10来个以真人为原型3d打印成的微缩人偶,从他们的穿着能大致看出他们涵盖了农工商不同的职业,不得不说这种以个别表现整体的表现方式十分聪明,却也不好把握。而设计者以投影的方式既节省了展览空间又自然而然把观众的视线由左向右由个人转换到整体,点光源的照明方式又突出了个体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中国馆

作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馆当然是本届世博的焦点,特别是上海世博会上大红色的中国馆引起热议后,更加引人关注。本届中国馆的主题为“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采用竹编材料覆盖屋顶,是为了对应米兰的日照轨迹,选择不同透光率的竹编面材,将自然采光引入室内,既满足照明需求,又降低能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国馆的竹制建筑主体搭建在一片金黄的菊花丛中,这座“风一般”的建筑,整体如同一片成熟的风中稻田。随着人流向下进入藏在花丛中的地下入口。在头项竹棚和花丛的遮蔽下,位于地下的展馆入口,为暴晒在阳光下的人们开辟出一片阴凉。在风过竹棚的沙沙声和两旁钢筋竖起的“稻田”里穿行,好像漫步在中国东北广阔的稻田里,浮动于地上的光影像是小河在阳光下泛起的幽幽水光。

中国国家馆展陈设计由五部分组成,主题分别为:序、天、人、地、和。带着浓浓的土地乡情,跟随中华文明的陈述路线,从男耕女织的古代农业文明,一路向下到袁隆平代表的现代农业科技。其中使用巨型LED光纤点阵成像技术的田野场景,随着观展的深入,“稻田”也越“长”越高,在通往二楼的楼梯入口处稻田上“长出”了“稻穗”,走至二楼回头向下看,豁然是一片“稻穗”铺成的巨大显示屏,色彩呈波浪式变化,汇成一片磅礴、纷乱的色彩点,变换着汇总于这张庞大的图画中,是多彩的生命相遇,相互包容,汇合成一个整体。这幅由一根根科技感“麦穗”构成的麦田场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此次中国馆的最大看点。

韩国和日本

通体雪白的韩国馆内,黑色的线条织成一张网把观者拉进展区内部,孩童从黑白两色的世界出生,空洞的眼睛张望着空虚的世界,人们在灰白的世界中忙碌地进餐,此时随着镜头的拉伸我们进入了食物的微观世界,在分子的碰撞中世界渐渐有了色彩,镜头猛地拉回到宏观的世界中,此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新鲜的农作物经过复杂的工序经过四季的洗礼被制成泡菜端上人们的餐桌,人们的脸上充满幸福的笑容。走出展厅楼下正是酱菜飘香的韩国餐馆向人们敞开大门。

色香味俱全的展出,并非韩国馆一枝独秀,同样作为中国近邻的日本馆也从生死开始,以黑白泼墨起笔,跟随农作物四季生长,把我们由一个(黑白)“无色”的世界中带入一个充满欢乐的彩色天地。

日本是一个重视色彩的国度,特别擅长进行色彩的和谐搭配,通过降低明度,日本馆入口处的渐变桶墙的色彩尽管十分鲜艳,但看上去也十分雅致。

西班牙与德国馆

和韩国、日本馆由无(色)至有(色),由浅入深的陈述方式和淡雅点彩的审美情趣不同的是,德国馆和西班牙馆绚丽的大块色和荧光色的使用。西班牙馆入场便是一面金色的墙壁,为地上翠绿色的旅行箱和天上紫红色的飞机在本已激烈冲突的对比色上加了一把催化剂,催促人们前往西班牙的旅行。展厅十分昏暗,并没有特定的照明光,展厅入口处千千万万和食物有关词汇的纸条从一只金色顶盖的旅行箱中飞出,顺着黄色线状的地灯前行,走进一片彩色玻璃瓶世界,跟着天空中漂浮的大片玻璃瓶我们进入最后一个展厅,缤纷色彩以投影或以透光的形式在房间中铺设出一张张绚丽的画面,最后所有颜色褪去,在黑色的背景中白色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画,在盘子间飞舞嬉戏。

由Schmidhuber设计的2015年米兰世博会德国馆,名为“灵感的田野”。为了贴合世博会“滋养地球,生命能源”的主题,该项目反映了德国对环境保护和滋养意识的承诺。一楼绿色和蓝色为主的自然生态区(主要介绍植物的自然生长所需环境),平缓的坡道通往建筑的空中平台,可作为德国乡村风景的人工演绎,同时提供一个休闲的场所。坡道上平铺着各种色调的木材,让人联想到农田的形象。二楼黄色墙面的可持续性农业产业链模型区和露天花园组成,利用互动游戏的环节让人们了解到人与人之间协作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在一楼通往二楼的楼梯处是一片超市货架,商品被抽象成白色几何形体,突出了其间滑动的购物车显示屏。

英国馆

本届英国馆是经竞赛选择设计,由设计师Wolfgang Buttress操刀,对于外貌协会的众人而言,英国馆毫无疑问在本届世博会美貌展馆中名列前茅。继上海世博会上凭借60000个种子盒的场馆设计脱颖而出后,英国人毫无疑问爱上了这种看上去若虚若实,细密而充满萌感的建筑,只是不知道密集恐惧症患者作何感想。主体建筑为一个铝材搭建的致密镂空蜂巢结构,入口处是回廊,游客先经过花园了解英国馆整个生态系统的信息,馆员在讲解英国馆的设计时表示需要游客要把自己幻想成为蜜蜂,才能理解眼前的园林。核心的两层高的物体是蜂巢建筑,整个场馆的概念是让大家体悟自然法则的运转,如同蜜蜂一样担当平衡生态的重要角色。蜂巢建筑看上去与上一届英国馆“发光的盒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充满朦胧美,夜间加上不同颜色的灯光效果,人在巢中,光影成趣,更佳美妙。

俄罗斯馆

今年的俄罗斯馆以“诺亚方舟”为主题,被认为是俄罗斯最成功的世博会会馆设计。这座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木制建筑除了融入“绿色技术”到建筑设计当中,更加在会馆主入口设有悬挑30米的镜像屋顶。在总体温和的木质材料或其他吸光性材料建成的建筑温柔的色调中,Russia馆门口,一面巨大的反光镜从建筑顶部以夸张的角度探出,强势地抓住人们的眼球。

建筑师负责人Sergei Tchoban表示,该设计的主要挑战是要创建一个引人注目的建筑,同时符合当代建筑发展趋势。建筑师的基本出发点是运用可持续的环保材料建造一个简单而令人难忘的建筑结构及立面设计,同时注入俄罗斯特色元素。

俄罗斯是一个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拥有大片森林的国家,因此该设计为了展示俄罗斯当地特色,使用了木元素形成无限循环的韵律,明显引用俄罗斯风景特色,象征其茂密的森林覆盖率、坡度、海拔及俄罗斯传统木制建筑,所有元素共同营造一个谦虚而大胆的建筑。俄罗斯馆的logo也将俄罗斯的国家特色元素进行抽象符号化,运用于米兰世博会俄罗斯馆、官网以及其他宣传物料中。

场馆内部区域被布置成酒吧吧台的形状,墙面上的巨幅化学元素周期表,和蓝紫色灯光中吧台上的化学药剂瓶中蒸腾的液体使整个场景充满了科幻色彩和冰冷气氛,同时和吧台的舞台形象产生强烈冲突。顺着元素周期表继续向前,这时房间的色调变成柔和的橙红色,巨大的木质吧台前“酒吧老板”和“老板娘”(演员)和“顾客们”(观者)亲切的唠着家常。这种现实与幻想交织、热情与冷酷交替的氛围,正有如俄罗斯民族的地域性格,充满张力。

巴西馆

进入2015年米兰世博会巴西馆,这个由Arthur Casas工作室、Marko Brajovic工作室和意大利当地Mosae工作室联席设计的场馆更像一个社交娱乐中心。设计师在所种植的当地物种植株之间建立了一条蹦床通道,与铁锈红的场馆框架形成了自然的过渡。内部展览空间有四个关键主题:自然的智慧,色彩的帝国,人类的力量和创造性的融合。内部展区由Marko Brajovic工作室设计,着力展现巴西的历史,活力充沛的当下和乐观的未来。室内设有一个弹出式商店、餐馆、咖啡厅和展馆后方的酒吧区域,所有区域都与中庭形成通透的连接,以获得最大化的自然光照,契合本届世博生态环保的主题。

童趣色彩

2015世博会上有一块色彩特别鲜艳的区域,就是儿童公园区。这一由雷焦·艾米利亚市政府和雷焦儿童中心共同构思、设计的儿童区面积达到7500平米,在那里通过游戏儿童和家人可以接触食品主题的游戏和学习项目,了解人类在这一领域面对的挑战。很显然,食品将成为联系这10个拼装建筑的主线。儿童在这里可以得到一个特殊的午餐盒,其中装有进入拼装建筑的钥匙。这里只提上几个建筑的名字:芬芳钟声、播种、水果美味迷宫、大众蔬菜——通过实验性巨型蔬菜构成的景观艺术。沿着这样的路径还可进入一个童话世界,有不同童话人物构成的布景,可闻其声、可感其味,联想出童话的场景和故事。

儿童乐园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片进行活动、教育游戏和休闲的天地。孩子们沉浸在奇妙又充满自然气息的世界中,如同爱丽丝梦游的奇妙仙境,在自由与快乐中发现地球上各种生命都需要可持续发展。孩子们会明白,只有学习知识,了解环境,并一起努力才能解决地球面对的主要问题。

猜你喜欢
世博会建筑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喜游世博会
世博会历史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