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的建议

2015-09-10 07:22翟苡辰
经济师 2015年7期
关键词:事业单位

摘 要:强化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可以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减少不合理使用现象和浪费,堵塞国有资产流失,更能够推动整个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事業单位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绩效管理成为研究的重点问题。文章就如何提高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使用效率,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 预算资金 使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091-02

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是指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给事业单位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并需要单独报账结算的资金。事业单位如果合理运用财政资金,并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将会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更快、更好发展。事实上通过近年来国家对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审计来看,事业单位长期存在预算资金管理薄弱、计划性差、利用率低、不规范等问题,预算管理是合理配置公共部门资产的基本手段,提高事业单位预算使用效率,使预算资金使用更加科学、有效和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方法

1.加强预算管理,科学合理预算。坚持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综合平衡、略有结余的基本原则。掌握单位内部预算分配领域和部门情况,建立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对事业单位内部机构、人员编制、资产使用状况、等数据动态掌握,对单位内部不同业务的实际资金需求指标进行标准化、定额化,减少经费预算“水分”;制定合理的财务预算明细,提高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增强权威性。

2.加强预算约束,优化运行环境。认真贯彻收支两条线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大公务卡结算改革力度,提高公务卡使用效率。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唤醒由于预算执行太慢,追加和变更而产生的预算“沉睡”结余资金,减少事业单位资金利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减少单位经费使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改进内控制度,执行预算编排。从预算编制、批复等环节入手,理规章、顺流程、提进度,并做好内部控制。一是对人员经费支出严格控制,严格控制增人增支。二是控制“三公“经费,推行 “综合定额包干,分类管理”的管理方法,采用货币化定额包干、公务定点招待等方法缩减“三公”经费,反对财政资金使用铺张浪费。三是严格经费开支审核报销程序,严格会计核算,规范经费支出范围,各项支出明细科目列报应与预算科目衔接。

4.加强专项管理,实行滚动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将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进行分类编制,项目管理应从“规范申报、强化审核、严格执行、结余管理、评价应用”这六个环节保证项目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事业单位编制项目时要紧密结合本单位业务发展需求,严格程序做好立项调研及项目可行性论证。经财政和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依据下达的项目预算做好项目明细编制,严格执行预算。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清晰区分正常经费与专项资金,在核算管理过程中分别进行明细账目核算,对于专项资金拨款,做到来源清晰与去向明确,减少挪用、滥用专项资金的情况。对财政专项资金,完善项目执行招标制度、政府集中采购制度、项目档案规范管理制度,并加强政务公开制度。预算执行过程中按照项目预算的定额标准制定,保证预算有效性的提高。财政和主管部门也应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资金,减少资金拨付环节和资金拨付时间,避免资金闲置、截留。并加强对项目预算执行的绩效考核,检查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确保项目预算顺利执行。项目结束后应对项目的效益进行分析,对项目的经费投入大小、时间耗费长短、任务完成优劣、获得成果水平高低等诸因素进行综合效益分析,主管部门应对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提高专项项目的经济效益。

5.完善基建预算,减少投资浪费。本着“统筹安排、收支平衡,保障安全、防范风险、提高效益”的总原则,事业单位在进行了长远规划研究的同时提出年度投资计划,财政和主管部门发挥评审作用,在项目决策阶段,加强对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和概预算的审查,与建设单位沟通衔接后形成年度基本建设预算下达执行。下达的基本建设预算是工程项目投资包干中投资额和主要材料消耗包干的依据,也是招标投标工程编制标底的依据和投标单位进行投标报价的参考。财政统一对建设资金在项目间实行科学合理调度,在安排支出时,优先安排还本付息、续建项目所需资金,新建项目根据前期工作深度和轻重缓急合理安排,避免建设资金积压、沉淀,保障基本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在项目竣工阶段,切实做好结算决算评审控制工作,对工程预算外费用进行严格审查,对不合理部分予以核减、扣除,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减少不必要的投资浪费。

二、事业单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控制点

1.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按事业单位的服务性质公益性、半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分别实施不同的财政供给政策。对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改制探索,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减轻财政负担。对生产经营型、技术开发型事业单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市场化改革进程。

2.强化财务管理,加大对财政资金运行的监督。不断规范单位会计行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全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运行的全过程进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实施。事业单位结合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权、责、利,把全面预算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明确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自觉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价

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预算执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项目管理和控制水平,预算管理工作最大的难度就是日常控制,从目前事业单位整体上来看,支出预算分配模式及管理体制仍停留在粗放型水平。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主要是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四、反馈分析预算执行信息

财务部门在财务活动进行中应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增减变化的主要原因,找出差异原因并及时解决,预算的分析法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平衡分析法等。如果是由于预算的准确性不足造成的差异就应该将努力提高预算编制的能力;如果差异是由于预算执行方面引起的,则应该寻求改进执行的途径。在对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分析中应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1.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上年同期经费收支情况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经费开支的增减幅度及预算执行进度,从而进行控制,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

2.增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追踪问效管理。事业单位作为非赢利性组织,预算管理是其最重要的管理方式,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管理效益以及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等方面。预算资金的使用需要进行事后的绩效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跟踪资金使用全过程,关注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完整,预算支出结构是否合理,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是否有效利用,会计核算是否真实,有无虚假、舞弊等行为。对共性问题,主管部门通过修改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对出现偏差的个性问题,应及时找出偏差发生的原因并及时报告,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并纳入考核评价。

(2)评价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执行是否到位,是否履行职责。可从预算执行结果入手,综合分析预算管理工作的绩效,对当年预算管理的薄弱环节下年度进行强化,从而达到提高综合预算管理效率的目的。

(3)财务监督、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是否贯穿于预算执行全过程。对资金的使用效果,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要认真总結分析,进一步完善制度,改善工作方法,运用评价成果,纠正偏差,堵塞漏洞,促进预算管理能够不断的改进和高效。绩效评价的结果可以有效地反映是否科学、合理,能够为以后的部门预算、财政资金分配以及项目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对于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金秀,陈志勇.国家预算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陈敏.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J].管理观察,2013(26)

(作者单位:陕西省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陕西西安 710014)

[作者简介:翟苡辰(1972—),女,陕西西安人,高级经济师,从事会计实务操作与管理研究。]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人才如何引进来用得好留得住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之我见
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
事业单位改革与人事档案创新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
做好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