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洄从之,溯游亦从之

2015-09-10 18:59朱熙
汽车之友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灯驾驶者量产

朱熙

无论好坏,更无论褒贬,在我们看来i8可说的点过于多了,所以我们就挑我们想说的重点说一说。而我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面对心中的迷茫,因为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在我们的印象里,宝马一直比较醉心于各种汽车运动,有绝对的实力可以参与这个星球上任何一种汽车比赛并取得不俗的成绩,包括越来越让人不知道如何是好的F1。不过要是说到造一款纯粹的性能量产超级跑车,这个来自德国南方的大品牌似乎还没有真正尝试过。话说宝马旗下的所有车型都可以称之以操控见长,M Power更是将这个长项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辅以更加强大的动力。

超跑这个范畴呢,我们不妨往回倒一倒。当然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回到1978年,那个M1发布的时间,这款车大家肯定不陌生,我们也不想多说。我们想说的是M1是宝马长久以来几乎惟一符合型制的超级跑车,即使这样,为完成比赛规定的400辆最低目标也走得很崎岖。在宝马将M1推向市场的时间里,这款车在销售上表现得并不如意,客户们普遍觉得动力标定过于保守,甚至连汽缸数都不够看。但这根本不影响宝马的粉丝对这款车的追捧,很多人更是奉若战神。

前几年,确切地说是北京奥运会那年,M1正值30周年华诞,宝马估计也是自己按捺不住,推出了M1 Homage Concept。当时给人的感觉更多是从乔治亚罗到霍伊顿克的进化,经过了30年的历练,人们普遍觉得宝马决战超跑之巅的时刻到了,所以这款概念车量产的呼声很高。结果大家倒是也都看到了,声音都消散在了阿尔卑斯山的烟雨中……

从2011年发布概念车,再到去年我们见到量产版本的i8,我们大概理解之前的那些概念都去哪儿了。确切来说,i作为宝马旗下的一个品牌,很大程度起着引领整个集团未来产品走向的任务。所以将i8称之为BMW的旗舰超跑并不准确,况且人家也并没有追求所谓的极致性能。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M1、M1 Homage Concept

和i8之间有着扯不断的联系,这一点外行人不用仔细看都知道,所以我们还说什么呢。

开头我说自己对于i8不知道该从何说起,现在我想到一个切入点——咱就说说i8既然都量产了,也不是追求极致性能的纯粹超级跑车,它怎么还那么贵呢?

不可忽视的亮点——车身和大灯

首先我们想声明下,个人角度这次我并不想说i8的内饰,当然也包括空间实用性之类的,就是因为我对这些方面不感兴趣,就想这样任性一回。事实上只要驾驶者对宝马比较熟悉,或者是宝马车主,除了开关门和上下车需要适应一下之外,其余没有任何障碍,不需要熟悉,开起来就走。

记得2013年的时候,我有幸参观了制造i8车身材料的工厂,之后也在杂志上为大家介绍了现在车身上使用的这种材料。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翻一翻当时的杂志,那个说得相对详细。我们在这里再简单回顾一下,必竟量产了嘛。如果非要直译呢,这种东西应该叫碳纤维强化高分子聚合物(CFRP),这个不重要,大家大概知道一下其优势就可以了。

这是一种扭转刚性很高的材料,重量却比钢轻了50%,与铝合金相比轻30%。CFRP起初加工时有些类似织毛衣的样子,成型比较灵活。在加注树脂并经过烘烤之后就会变得很坚硬,成型后的材料在沿着碳纤维的方向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当然,工程师可根据车身负荷情况对不同部件的碳纤维走向进行优化排列,以便获得更出色的车身性能。所以这种材料制造的车身不仅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还大大降低了整车质量。

本来不愿意提大灯的事儿,因为我们认为应该标配,但是激光大灯应用在量产车上似乎还是第一次,自然意义还是比较大的。当宝马的邻居还在玩儿命矩阵LED的时候,i8就开始悄悄提供一款可选装的激光大灯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技术层面当然更是这样,比起LED,激光大灯自然有很大长进。首先大家应该比较了解激光的特性,上学的时候都学过,大家可以回顾一下。作为光源,激光有三大爱好:定向好、亮度高、颜色纯。激光的发散度很小,所以方向性极强,非常接近平行,所以传统大灯那些什么透镜就省了;亮度方面吧,在激光没有发明之前,大家很熟悉的氙灯是人工光源中很亮的了,如果比亮度,激光是氙灯的天文数字倍数;光的颜色由波长决定,波长的范围越小,那么发出的颜色就越纯。宝马用磷作为激光器的发光元素,所以大灯呈现纯净的白色。事实上与LED类似,大灯内部同样由若干个激光二极管组成,只不过体积要小很多,重量也小很多,耗电量更是小很多,再加上我们前面说的那三大爱好,于是激光照明技术开始引领下一代汽车大灯。

跑车的天职——操控和动力

在开始进入主题之前,我们先说一些不题外的话。很多人可能注意到了,宝马官方给出i8百公里的油耗为2.1L,对于这个数据我们得稍加解释。测试方法是这样的:先把i8充好电,毕竟人家是插电式混合动力。选取一个综合路况,城市、乡村、高速公路,只要不越野,随您想去吧,反正仅凭电力行驶的这段距离油耗都是零。当电力耗尽,燃油发动机介入继续驱动车辆,达到里程后,将油耗均入这一百公里。大伙别较真儿,我们说的意思是这样的,当然人家具体操作起来肯定比我们说的严谨,理解就行了。

i8的动力系统是一套很新颖的装置,值得一探。它与我们熟知的混合动力系统并不一样,没有将内燃机和电机并联为一个动力输出系统,而是谁干谁的。这个我们可以从驱动角度入手:由驾驶者臀部下方锂电池提供能量,功率96kW的电动机负责驱动前轮,在纯电动模式下,只有前轮有驱动力;代号B38的三缸1.5L汽油涡轮增压发动机负责驱动后轮,这款发动机虽未普遍装车,但也嚷嚷好几年了,而170kW的功率标定着实让我们觉得很带感。宝马在这个小排量高功率的发动机旁边还装了一个电机,自然与直接驱动车轮无关。它有两个主要工作:给电池充电,这个工作只在“Sport”模式下进行;在全力加速时协助发动机工作,弥补高增压值带来的涡轮迟滞,毕竟只有1.5L排量嘛。这么看来,此电机凸显了其两面性。当电池能量耗尽时,车辆就要靠内燃机来驱动了,所以理论上i8是有纯后驱的模式。

那什么时候四驱呢?在电池有电,油箱有油的情况下、在无论静止还是慢速巡航的情况下、在前方一公里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请瞬间将油门踏板踩至无法延伸处并保持——这时候就是四驱。

大家也应该发现了,这套系统中驱动协同性是一个很大的难点,我们一起佩服一下那个写控制程序的人吧,所谓艺高人胆大。综合从协调性层面评定的话,85分是完全可以有的。

说到这儿其实大家也早就看出来了,i8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级跑车,它实际意义上是一个前沿科技的综合体,或者说是一个宝马对这些科技推广应用的实体例子。这些是它存在,同时也是量产它的最大意义。

我们来说一说开起来的感受吧,从宝马鲜明的驾驶反馈来讲,i8似乎多少有一点儿游离。说起感受,驾驶层面已经变成次要的了,因为驾驶这个货出街,回头率绝对让那些传统超级跑车自惭形秽。大家猎奇看新鲜肯定少不了,但我们觉得它的未来感确实很强,视觉冲击力相当大。

只要电池的电量够多,纯电动模式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儿。这个96kW的电机绝对不仅仅是个辅助动力那么简单。仅凭一己之力,也不会让驾驶者在等红灯的起步加速中丢人,而且加速的持续性很好,100km/h之内完全无压力。这时候其实心理上更具优势,因为驾驶者明白身后还有个动力源没有调用,说好听点儿就是有恃无恐。

在城市中使用电动模式事实上相对于一种显摆,是一种制造心理优势的过程。当驾驶着i8离开喧嚣,走进山水,那么这时的感觉应该是一种释放。进入山路,切换运动模式,i8的动力变得异常灵动,该使劲儿的时候来得很聪明,前后两个动力源配合也很默契,对于驾驶者各种挑逗应接有术。运动模式下转向来得更加沉重,路感的回归带来了宝马标志性的反馈,入弯很精准,出弯很有度;i8的悬架并不像其他超跑那么神经质,能很好地过滤驾驶者不想要的颠簸,不过由于车身低矮,悬架行程较短,底盘和车身对路面的反馈还是很明显的,但绝对不突兀。个人觉得i8提供了比任何宝马量产车型都好的悬架支撑和车身刚性,而且它真的很轻,这一点是可以开出来的。

作为宝马不遗余力宣传的前后重量50:50,我们真的觉得i8体现得最到位了。由于整车架构和驱动形式的原因,i8几乎没有任何物理倾向,转向过度和转向不足都无从谈起,我们就是在盘算如果真的突破极限失控到底是个什么造型呢?

小结

从i8自身角度出发,它的概念传播价值远远要大于其使用价值。如果要让我们给它一个定义,我们觉得i8是一个前沿科技下的均衡产物,不极端,但是有态度。向所有听说过它,看到过它的人展示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存在感。至于价格和销量——天上飘来五个字……

猜你喜欢
大灯驾驶者量产
汽车翼子板安装位置对前保险杠长亮条与大灯匹配影响的研究
知行科技获近亿元B1轮融资
发明电波感应器防止开车瞌睡
小马拉大车SUV拖动284吨大飞机
美国最差司机在哪里
一个电话引起的崩溃
福特推出全新智能车速控制系统
有多少盏灯
可按驾驶者情绪变色的三轮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