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政策市

2015-09-10 07:22沈洪溥
新民周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监管部门股市政策

沈洪溥

2015年1月19日,上海股市综合指数暴跌7.7%,创7年最大单日跌幅,盘中最大跌幅逾8%;深证成指跌6.61%;金融股全部跌停,权重股近乎集体跌停;股指期货主力合约跌停。诱因据说是受到政府部门的联合打压,具体而言,上周五,证监会通报券商融资类业务现场检查情况,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同时央行货币政策司官员又撰文称要防止过度“放水”。

于是乎,这次的市场震荡为我国股市是“政策市”的说法加上了新的注脚。“政策市”云者,当然是说我国股市对政策高度敏感。按照流行的说法,政府政策在股市中相当有影响,简直达到了“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的地步。也正因为如此,每每股市跌得惨兮兮,一定有人高呼政府救市。这和普通人遇到危险时高喊娘啊、爹呀,本质上应该是一个意思。

不忙腹诽监管部门。从实证看,政策如今或许失去了想象中通天彻地的作用。

政府政策并不是助涨的主要依据。1999年6月15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明确指出当时股市“是恢复性上涨”,可之后市场稍一蹦跶后就开始连跌半年,又在2000年略折腾到2200点,一直萎靡到2005年的998点。而这轮上涨从1900点下方开始启动,迄今指数涨幅超过70%,没几个人把原因说清楚,索性归因于央行放水。但看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供应量表,自去年6月份M2达到14%的高点以后,下半年整个M2始终平稳在120万亿左右,直到最后2个月才冲回122万亿。12%的全年货币增速在最近几年不算高,对股指在四季度的拔地而起不具有足够的解释力。

另一方面,政策在止涨方面也并不总是立竿见影。如1996年,从当年一季度末开始市场暴涨,涨到7月底,管理层先后发布所谓“十二道”金牌,试图为股市降温,但调控措施并未能有效遏制市场的狂热,在接下来的三个季度里,上证综指上涨了124%,深圳成指暴涨了346%。市场一直涨到1997年中的1500点才稍息。而这个点位纪录要到两年后才被打破。

那么,既然政策并不是总灵验,政府也并不是万能,那为什么监管部门还总是摆脱不了股市下跌始作俑者的恶名呢?原因在于这个市场开始就没立好规矩。政府抓住审批制不撒手,是上市公司质量低下的主要责任人,惩治坏公司不力,是“政策市”恶名的根本原因。

从中国股市建立那一天起,上市就要从监管部门拿“路条”。为了拿到上市资格,各省区一度还搞过分配额的游戏。上市如同分蛋糕,粉饰报表、挂牌不久就变脸的例子举不胜举。证监会一方面把控了审批权力,另一方面却对迅速膨胀的上市公司质量承担不了主要责任,几个造假穿帮后影响较大的案例,也多数罚点钱了事,或者市场禁入了事。2600多家上市公司中,好公司寥寥,坏公司数不胜数。一次次的暴涨总要面对一次次的价值回归,我国股市总也摆脱不了低水平重复的宿命,原因即在于此。

情况已经在改变。1月15日到16日召开的2015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肖钢主席明示,要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引导长期资金入市,这是今年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愿意相信,这次注册制能够真正落地。

同时,从经济情境看,资本市场已经是提振经济不可忽视的主战场。当前,囿于准备金、存贷比等因素,银行体系的信贷功能已经力有不逮,迫切需要启动直接融资作为支持企业盘活存量、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想想看,如果中国股市从1849点涨50%,就对应着市值增加十几万亿元,这里面,企业资本增加十万亿,融资能力会增强多少?再想想看,伴随着投资者财产性收入增加几万亿元,用于改善衣食住行,消费能力会增加多少。

这是支持股市上涨的战略背景。你懂的。

猜你喜欢
监管部门股市政策
政策
政策
扬州江都区推进安全监管部门依法行政
助企政策
政策
监管部门严查直企退换货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